沈阳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策略的思考_所有制论文

沈阳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策略的思考_所有制论文

关于沈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结构调整论文,战略论文,沈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建设历史性转变的序幕。沈阳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起来的、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上谱写过壮丽篇章的老工业基地,曾作为全国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以租赁第一家、破产第一家、国外发行企业股票第一家等几个“第一”而闻名。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沈阳同全国许多大城市一样,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二十年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由于多年积累的体制、结构等原因;由于装备落后、包袱沉重等诸多历史积淀,使沈阳这个传统产业集中的老工业区“积劳成疾”;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能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竞争力在全国29个省会以上城市中的位置从1980年的排名第三下降到目前的第九位;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第28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效益下滑,经济运行质量差等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遏止。凡此种种,从深层次上看,都是经济体制不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和不良循环的结果。特别是沈阳的产业在历史上就主要是靠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由市场取代计划来配置资源的转换又相对滞后;其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再是一般的号召,一般地组织,必须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摆到具体日程,下大气力加以推进。这确是沈阳再造辉煌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经济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沈阳是传统经济体制的典型地区,国有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达80%,这种单一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切入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企业兼并破产、改组联合、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各种形式组建大企业集团;以出售、拍卖、股份合作、承包租赁、公有民营或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初步改变了沈阳市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实现形式单一的不合理状况。但由于沈阳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自身很难解决产权主体单一、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问题。而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又相对滞后,对公有制企业的牵动力,为其分忧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都很弱,就进一步加大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难度。由此决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成为沈阳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中之重和产权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产业结构失调,重点行业萎缩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新行业的兴起,往往伴随着一些新工业区的形成和传统行业、旧工业区的衰退。这类结构性矛盾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沈阳就是没有及时抓住产业转换的契机,实现产业升级,而使产业结构失调加剧。就工业结构而言,一是四大支柱产业优势不突出,主导作用不明显,牵动力不强,关联效应不大;二是传统产业相对衰退,工业装备落后,技术构成低,生产能力过剩与生产能力不足并存;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步履维艰,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未能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品结构凝固,市场竞争软弱乏力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目前增速明显放缓,市场拉力锐减,品牌竞争白热化。而沈阳由于是最早投入计划经济怀抱又是最晚撤出计划经济阵地;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思维惰性根深蒂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不思进取,加之装备落后,技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市场需要的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的市场不需要,难以适应变化迅速的消费需求。其表现,一是中低档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产品比重小;二是新产品发展速度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长,贻误市场开发时机;三是效益高、知名度高、市场覆盖率高的名牌产品少,能代表沈阳形象的产品少,1998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中名牌产品产值仅占12%。

(四)组织结构僵化,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一是作为以机械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组织结构过于重型化,结构调整缺乏弹性,很难迅速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造成一般性加工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巨额存量资产呆滞沉淀;二是沈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别隶属于国家、部(委)、省、市,非市属企业占1/6。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割据,地方封锁,生产要素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合理流动。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行业、产业、产品交叉、重复,导致产业、产品同构。过分追求“门类齐全”的“密植型”经济,使企业间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自相残杀;企业集团集而不团,大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三是由于沈阳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占全省总户数的25%,占全国的3%),重工业比重大,因此,与其他地区情况不同的是,企业亏损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亏损总额的60%左右)而不是中小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多、活少、债务重”的问题,包括:技术改造欠帐多、投资增幅连年下降;企业负债率高(78.3%)、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等等。加之企业管理工作滑坡,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费用大,市场竞争乏力,经济效益低下,下岗人员增多。

二、抓住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党的十五大遵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新因素,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适应这一转变,要确立新的发展观和结构调整观。第一,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要从传统思路向新的思路和目标转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立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而不是在传统思路中注入局部调整和发展的思想和措施。第二,新的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要立足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不仅是对教育和科研部门的要求,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产业、各种所有制和经济组织的要求。据此,在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市场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突出科技进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择优扶强;突出搞活国有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出增强企业素质,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市产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的重点和措施是: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所有制格局

根据沈阳市政府提出的“壮大三块,激活一块”(即通过壮大农村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来激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构想,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措施:一是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外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特别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育多元的产权主体;二是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产权清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混合实现形式。这既可以充分利用沈阳公有制经济资产存量巨大的优势和其他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的特点,又可以发挥外资经济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机制灵活的长处,是比较适合市情、具有沈阳特色的所有制形式。

(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技术注入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到1997年底,已有505户电子信息企业。其中, 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吴力等信息产业方面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根据沈阳市到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要达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的目标。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目前,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的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以及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三)强化支柱产业,支持一批产品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名牌产品

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行业上具有优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从沈阳实际出发,已确立了包括电子信息业在内的机械、医药、汽车等四大支柱产业。其理由:这些产业一是技术基础比较雄厚,“九五”以来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特别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较多;二是主导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市场前景较好;三是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较好。“九五”期间,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和高强度的投入使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市产值、利税中所占的比重由目前分别占17.5%和24.2%提高到分别占36.6%和58.1%。

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它们的产品如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其中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3名。对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 产品知名度高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流动资金或其它生产要素的配置上要予以重点倾斜,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领域中的主力军。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四)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入、救济、扶助的传统作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汽金杯、长白计算机等六家企业集团,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五)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重庆市军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与沈阳相近,现已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沈阳军工企业力量雄厚,潜力巨大,要与部、省、市协商,加强对军工企业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变压力为动力,变潜力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其优势,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要加大重大设备成套开发力度,提高综合效益。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全市80%以上的国有企业在本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加工与产品协作配套体系。据测算,每实现1 亿元的加工配套产值,就可增加税收600万元,安排1500人就业。 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全面与市场对接,加大开发力度,扩大重大设备成套开发的市场占有率。

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利用区位优势,推动沈阳老工业区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现代化工业阶段转变。一方面设法把一些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产品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我国中西部和中、西亚等国转移,扩展产品市场,开创振兴增长带;另一方面,直接联系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政府、企业,并用优惠政策,引进大量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改造传统设备、技术,使沈阳工业再上新台阶。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职工下岗分流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与企业高负债相联系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企业改制中的社会职能的分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力量,通过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才能奏效。政府主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从计划、产业导向、金融、税收等方面指导调整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实行政企分开为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创造条件。中央地方的投资按新的办法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财政、银行、流通领域等各方面的改革,要突出对教育、科学研究、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调整的支持,等等。

标签:;  ;  ;  ;  

沈阳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策略的思考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