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责任心
潘巧莉
(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 永安 366000)
摘 要: 在培智学校,智力残疾学生普遍需要强化责任心。责任心不是先天遗传的,是后天培养和教育逐步形成的。文章从家庭培养和学校培养两个方面论述增强智力残疾学生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智力残疾;责任心;家庭;学校
智力残疾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课题,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导致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做事丢三落四,顾前不顾后;按自己的喜好行事,我行我素;做错事不敢承认等。智力残疾学生缺乏责任心的原因除先天因素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智力残疾学生没有独立负责的机会,家长和教师过度保护;第二,教师和家长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对别人负责。本文简要阐述智力残疾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治疗后患者血清肌酸酐、尿素氮、24h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未引起患者明显不良反应,表明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肾病成效显著[3]。
一、在家庭中培养责任心
其一,自己的事,自己完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培养智力残疾学生的责任心,可以让孩子在家庭中承担一些家务,如扫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并且一件事交给他去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家长还要及时给出适当的评价,完成好的给予表扬,没做好的积极鼓励,失责的要批评提醒。家长要让智力残疾学生在反复体验成功和获得表扬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培养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千万不能以“做不好”“帮倒忙”“费时间”等理由不让孩子尝试。
如认为善意取得的物权是从无权处分人处继受取得,那么就侵犯与误解了“任何人不得转让大于自己权利的权利”的法律公理。诚如日本民法典起草者富井政章先生所言:“承继人不得取得前主所未有之权利”,[10]使其物权变动的逻辑存在不可调和的缺陷。故超过自己权利的处分是无法依据其意思表示而变动物权的,突破该原则的物权变动只能是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即后手不是依据任何前手而取得权利。此外,虽善意取得制度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对该公理的突破,但更多的考量在于保护交易安全。因此,受让人无法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所有权。
其二,适当帮助,勇担责任。受身心特点影响,智力残疾学生对许多事或出于好奇、或缺乏经验,有时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也很正常。但是,过度的宽容对他们有害无益,只会让他们淡漠自己的责任意识。只有让智力残疾学生意识到因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后果时,才能让他们明白本身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从而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例如,一杯开水洒了,孩子只能少喝甚至不喝,这是完全能够承担的后果,家长不需要重新给一杯;收拾桌子打碎碗,告诉孩子没关系,但要自己收拾,同时小心别划破手。家长只需要在必要时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而不是全部包揽。
其一,创造机会,做好小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智力残疾学生把身边的小事做好,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每天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带齐自己的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轮流收作业本、值日等。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系统的实现 系统采用Java语言,以J2EE技术为基础,采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SH Web框架,运用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搭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域模块层,建立结构清晰、可复用性好、维护方便的Web应用程序。
其四,直面失败,积极鼓励。智力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独立做事时常常心怀良好愿望,当事情的结果与预期不同,就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造成沮丧心理。这时,多数智力残疾学生会伴有恐惧心理,怕家长的批评和打骂,家长要平静而温和地告诉他们:你已经努力了,做得很棒,下次要注意。家长的鼓励不仅能消除智力残疾学生的恐惧心理,还能鼓励孩子战胜失败,继续努力。
其五,公正评价,指导改进。在智力残疾学生完成一件事后,家长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如,当孩子湿漉漉地拖好地板,也许没有拖干净,家长要不吝称赞,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家长还要教给孩子今后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使他既看到自己的能力,又知道不足之处,以利于改进。
二、在学校培养责任心
其三,独立做事,增强意识。作为家长,要相信智力残疾学生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处理事情的机会。如:洗自己的袜子、自己洗澡、自己收拾玩具、作业本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日积月累的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独立做事的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责任意识也会随着独立意识的强化而增强。
其二,难易搭配,明确责任。智力残疾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他们注意力的分配能力差有关,比如:交代智力残疾学生同时做两件事时,他们常常只能完成一件,有时甚至两件事都不能做好。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注意力分配问题,要安排学生先由简单的任务开始完成,在安排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时,注意难易搭配,逐步训练。
其三,降低难度,分解任务。当学生感到任务有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做起事来,就显得有头无尾;有时遇到困难,干脆放弃不做。教师要注意到分配任务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件较复杂的工作,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分配任务,共同完成。也可以由一个学生分步骤完成,并注意及时表扬、鼓励。这样一来,学生的独立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学生相信自己也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并乐于承担任务。
其四,克服干扰,勇于承担。智力残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身边事物的干扰和刺激,显得随意性很强,完成任务的质量低下。例如,每天放学,值日生要做完卫生才能走,可是有的学生听到铃声就会跑到操场,忘记扫地。教师要加强监督、检查,适当提醒,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互相提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养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敏.培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7(23).
[2]邱喜林.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J].江西教育,2017(27).
[3]蒲蔚芳.培智学校有效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
[4]徐海斌.浅谈中学生责任心培养的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
中图分类号: G7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61(2019)16-0100-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多元体验’教学实践探究”(编号:JYYB-201708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潘巧莉(1977—),女,福建永春人,高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与研究。
标签:智力残疾论文; 责任心论文; 家庭论文; 学校论文; 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