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袁晓琳[1](2020)在《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的体育运动需求,运动项目协会在其中起关键性作用。随着体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工作全面铺开。中国跆拳道协会作为“脱钩”改革名单中的一员,如何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发展现状出发,构建实体化改革路径是目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实习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在梳理了中国跆拳道协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后,从调查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基本情况入手,分析其实体化改革现状,包含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竞赛管理、国家队管理、会员管理、培训管理、党建管理等方面。在研究其改革的举措和基本成效后,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对其改革路径抉择基础上构建出改革的具体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改革的举措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协会章程修订和完善、增设和调整专项委员会、积极备战奥运、完善竞赛体系改革、落实反兴奋剂工作、进一步提升会员服务、加强对外交流和重塑宣传平台等方面。2.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权、责、利三者不明确;内部建设不健全;后备人才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和项目社会化推广环境失衡等。3.在德国体育联合会、英格兰足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足球协会改革路径的启示中,结合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跆拳道项目特点,建议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路径构建从以下方面入手:(1)政府简政放权,针对性政策支持;(2)协会明确职权,加强党的领导;(3)优化协会内部建设,加大服务力度;(4)健全综合监督机制,建立评估奖惩机制;(5)强化协会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6)统筹协调多方利益,拓宽协会筹资渠道;(7)加强国家队体能训练,提升综合实力;(8)完善后备人才体系建设,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9)规范基层培训环境,建立良性社会化发展体系;(10)促进跆拳道文化建设,强化相关学术研究。
孟欢欢[2](2019)在《城市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状态与优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及民众体育需求的爆发式、多元化增长,民间传统体育组织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民众多样需求满足的组织载体,其主体地位作用在提升、发展空间在拓展。但在社会快速转型发展过程中,孕育城市民间传统体育组织成长的土壤发生巨大变化,组织在传承与创新、封闭与开放、依附与独立等不同向度内摇摆,整体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其社团改革也走在发展前沿,它不仅拥有精武体育总会、中华武术会等百年组织,并且拥有“百万娘子军”称号的创新型组织木兰拳协会。以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现状、生存机制、发展局限性、优化措施等作为研究内容,可以为组织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政府进行组织培育提供策略方法。本文以传统权威型、魅力权威型、法理权威型三类民间传统体育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以组织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结合组织系统理论、共生理论、权威理论等,围绕城市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文化活态传承难、组织管理建设难、外部互动封闭”三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民间传统体育组织主要分为传统权威型、魅力权威型和法理权威型三类组织,三类组织的生存现状、机制、发局限性及优化措施均不同。2民间传统体育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活态传承、组织管理建设以及组织外部互动共生。文化传承,主要包括指导者、参与者及传承的过程等要素;组织管理建设,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确立、领导选择、管理团队建设、结构搭建、活动开展及制度保障等要素;组织的外部互动共生,需要明确组织外部互动共生的主体、共生的机制和共生的保障等要素。3组织总的生存现状。在文化传承方面,人群老龄化、需求低层次化、传承内容碎片化、传承地点广场公园化、传承过程关系一般化。组织建设方面,活动需求以日常指导、培训和展示表演为主,组织结构以基层站点建设方式推进,领导以民主选举为主,管理团队内以普通工作关系的普通信任为主,目标以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为主,对组织激励措施、宣传和制度建设最为不满。外部互动共生中,共生主体较为单一、契约化获取资源不足、共生关系稳定性弱。4三类组织的生存现状。传统型组织的文化传承有深度无广度,指导者和参与者均为中高学历和收入的较年轻中年男性为主,参与积极性、忠诚度、需求层次均最高,更注重技术、原理、文化等全方位传授且对行为道德有较高要求;组织建设目标以会员服务为主,领导源于传统继承等,管理团队是泛血缘情感关系,对等级考评、赛事等最为不满,非正式制度较高发挥作用;外部互动中,最为封闭。魅力型组织的文化传承有广度缺内涵,以中老年、偏低学历收入的退休女性为主,参与积极性、忠诚度、需求层次相对较低,传承内容以技术传承为主,对行为道德要求也最弱;组织建设目标以公益服务为主,领导源于民主选举和传统继承,管理团队是业缘关系,对等级考评等最为不满,正式管理制度为主;外部互动合作,状况一般。法理型组织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兼具,各维度状况均居中;组织建设目标在公共服务和行政服务等方面较高,领导主要是民主选举和政府委派或任命,管理团队是普通工作关系,正式管理制度为主;外部合作中,最为开放,合作主体较多,部分搭建了稳定合作机制。5三类组织的生存机制及发展局限性。传统型组织的生存机制为文化传承的传统化、组织建设的拟宗法化、组织外部互动共生的人情化,发展局限为传承的规模微型化倾向、组织建设的保守性较强、外部互动主体非常单一;魅力型组织的生存机制为文化传承的现代化,组织建设的个人化、外部互动共生契约化,发展局限为文化传承的碎片化倾向、组织可持续性难、组织外部互动主体较为单一且关系稳定性不足;法理型组织的生存机制为文化传承的平台化、组织建设的类科层化、组织外部共生多元化,发展局限在于文化保护的工具性倾向、组织建设的行政化倾向、组织外部共生关系持续性不足。6三类组织生存状况差异的原因在于,组织系统协调程度不同和组织外源保障状况不同。在组织系统协调状况方面,主要由于组织生成动力“文化、生活、制度”的差异、文化传承“传承和创新”程度差异、组织建设“情感化和制度化”程度差异、组织资源来源“单一化和多元化”程度差异、组织对外交流“封闭与开放”程度不同。在外源性保障方面,组织发展面临部门协同力度不同、政府职能转移力度不同、枢纽型组织服务能力不足、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组织发展体制保障、空间保障、平台保障、制度保障均不足。7组织内部的分类别、分策略优化措施。分类别是指传统型组织需要在文化传承“适度现代化”和组织建设“适度开放化”方面完善;魅力型组织需要在文化传承的“整体性”以及组织建设的“传统化或制度化”方面完善;法理型组织需要在文化传承“传统化”和组织建设“独立性”方面完善。分策略发展是指,在强制性机制下,组织积极响应等级评估、优秀评选、荣誉表彰等要求,积累合法性资本;在模仿机制下,组织可以学习竞争对手、先进组织等的组织建设和外部互动方式等,积累发展经验;在规范性机制下,组织应积极参与枢纽型组织培育,邀请专家领导指导等,依据专业理论指导发展。8组织外部的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策略。对于弱小组织采用偏利共生策略,通过政府的单向扶持以及依托综合型组织平台搭建等获取资源和能量;对于较为强大组织,可采用互利共生策略,通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提供会员服务、公益服务以及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策略获取互惠资源。9组织发展的体制、空间、平台和制度保障。部门间进行上下、左右和内外协同,为组织提供体制保障;管理部门进行职能转移,为组织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枢纽型组织发展实体化,为组织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完善税务、财务、人才政策等,为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陈丽丽[3](2019)在《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认为跆拳道是一项年轻的富含东方文化元素的体育项目,也是奥林匹克体系中为数不多的东方项目之一。虽说从创立发展至今仅半个多世纪,但已经凭借独特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获得亿万人的关注和青睐。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竞技跆拳道项目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发展现状,认真剖析制约其竞技水平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中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年鉴》的数据统计下,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竞技跆拳道优秀运动队中集训、实训、正式在队运动员比例高;竞技跆拳道男、女运动员发展相对均衡,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竞技跆拳道区域间发展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后备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接受高等教育的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比例低,少数民族运动员人数比例低;不同等级运动员年度发展人数呈下降趋势;后备人才来源单位单一;一线专职教练员数量和比例亟待提升;高等级在岗教练员匮乏且地区分布不均衡,致使区域间教练员人才的奇缺和积压现象并存;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逐年上升,且高等级裁判员的发展比例也逐渐上升;但裁判员性别结构失衡,女性裁判员人数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合理配比男女运动员数量;增开比赛,增加区域内、国内外交流学习;加强培训学习,引入综合考核机制;提高少数民族运动员和女性运动员占比;利用大众跆拳道的优势为竞技跆拳道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在大、中、小学建立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基地,实行“一条龙”的梯队输送体系。教练员构建培训体系,提升专业素质,合理调整队伍结构,科学分布和配比优质教练员资源;裁判员完善等级制度,加大力度培养高级别裁判员,制定完善的升降级制度,加强女裁判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女裁判员在国际赛事中的地位。
黄城若[4](2019)在《我国空手道项目备战东京奥运会基本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8月空手道被列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正式项目,空手道项目正式进入了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周期。周期内中国空手道协会在致力于空手道项目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改革举措促进了空手道的发展。但是由于空手道项目引进我国时间不长、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原因使我国空手道项目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调查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发展的基本状况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国际竞争力状况包括: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国际实力排名状况、我国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基本技术运用情况比较;第二,奥运周期内我国空手道项目改革状况包括:赛事改革状况、业务培训改革状况、裁判制度改革状况、运动员等级、协会内部机构改革等。通过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找出影响我国竞技空手道周期内备战的积极因素与制约因素。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深化项目的赛事改革、业务培训、裁判制度改革、运动员等级制度、协会内部机构改革是对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奥运周期内备战的重要举措。2.我国竞技空手道整体水平尚处国际较低层次,与世界高水平强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有争金实力的级别甚少,女子中、大级别有望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突破;我国空手道运动员多数技术的得分能力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仅我国男子摔法技术与女子上段踢技术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空手道运动员比赛中偏重于进攻上段部位,中段迎击效率低下。3.从空手道项目竞争力的显性视角和内部发展的隐性视角进行分析与归纳。推动奥运备战的积极因素包括:赛事改革、业务培训的调整、裁判制度改革、运动员等级制度颁布、协会内部机构改革等;奥运备战工作的制约因素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与人才缺乏、综合竞争实力不足、组手技术水平较低、裁判队伍薄弱等。4.基于我国竞技空手道备战周期内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备战需求,尝试性的提出奥运周期内空手道项目备战的基本策略:(1)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奥运备战;(2)优化奥运备战期空手道赛事组合;(3)培养奥运备战的高水平从业人员;(4)通过深化项目改革增加备战动力;(5)遴选青年优才运动员参与奥运备战;(6)以奥运积分为切入点设计备战方案;(7)夯实运动员基础技术提高得分效率;(8)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强化特长技术;(9)加强空手道国际级裁判队伍建设。
杨帆[5](2018)在《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裁判员是跆拳道在比赛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执裁者,除此之外也是服务者,他的职责就是为运动员提供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让双方队员严格按照规则的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有序和顺利,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安全性。目前国内注册约有79名国际级裁判,294名国家级裁判,特别是跆拳道在国际化进展中,裁判员的运动规则和发展方向也越来越高,自然对裁判员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作为比赛过程中的执行竞赛规则和标准的实施者,提升当前跆拳道竞赛执裁水平现状并接轨国际发展趋势势在必得。本研究以我国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过程中典型的行为特征及能力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关键事件分析技术,抽取出跆拳道裁判员在执裁中需要具备的显性和隐性能力特征要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将胜任能力特征进行维度分类,构建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的理论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的问卷调查;然后,通过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问卷回收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的理论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的理论结构由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四个维度构成,共包含19个胜任力特征要素。(1)业务素质包含赛事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判断判罚尺度能力、学习和执裁经验五个胜任特征要素。(2)文化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基础、外语表达运用、信息处理、环境适应和社会交往五个胜任特征要素。(3)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条例、裁判技能、跆拳道竞赛规则知识、竞赛特点四个胜任特征要素。(4)职业道德包括灵活变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公平性、职业精神五个胜任特征要素。胜任特征要素由竞赛规则知识、规章制度条例、执裁经验、裁判技能、公平性、应变能力、外语表达应用、信息处理、判罚尺度掌控能力、学习能力、比赛组织管理、环境适应、竞赛特点、团结协作、职业精神、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学科知识基础、尊重他人共19个构成。
张雨薇[6](2017)在《跆拳道专业运动员的执裁优势——以新疆师范大学跆拳道队员为例》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师范大学跆拳道运动员作为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的水平与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跆拳道运动员执裁时的优势,并对跆拳道专业运动员的执裁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及发展策略。
易冬[7](2016)在《新疆竞技跆拳道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2015年全疆大中学生跆拳道比赛中的46名裁判员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新疆竞技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基本情况、执裁情况、培训情况,找出新疆竞技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存在的优势与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体现裁判员在这项运动中的价值。
李静,胡效芳[8](2015)在《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裁判员理论水平和执裁能力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体现裁判员在这项运动中的价值及其在比赛中的作用。
李蕾[9](2014)在《跆拳道裁判执裁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取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理论结合实践,对跆拳道裁判执裁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寻提高跆拳道裁判执裁的具体对策,旨在提高跆拳道裁判的执裁水平,促进跆拳道运动的开展。
何明淑[10](2013)在《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我国正式引进跆拳道运动开始,已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裁判员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尤其是竞技跆拳道裁判员的成长成熟,对我国推广和规范跆拳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针对我国跆拳道裁判员队伍组成,尤其是已经获得国际级资格的裁判员队伍建设现状等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调查,并且结合跆拳道运动、跆拳道裁判细则等理论研究,依据当前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发展和执裁现状,总结出当前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队伍的理论基础薄弱、实战机会少;裁判员地域分布不平衡,直辖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裁判员人数多于西部省份,尤其是华北、华东地区省份的裁判员人数比重较大;年龄结构不协调;男女裁判员比例失调;国际级裁判管理上不规范,职业道德问题是裁判员队伍面临的最大问题;培养模式存在问题,除了升级为国际级的培训和考试之外,在平常甚少有规范的、系统的培训制度;外语能力较差,很难胜任大赛的执裁任务,制约了我国裁判队伍的前进和发展;执裁的影响因素较多等等。在文中通过研究试图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希望在加强裁判队伍的管理,从制度、规章以及裁判员自身素养等方面进行规范性管理;加强裁判员培训制度建设,完善、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各地区的分布布置;加强对裁判执裁过程的监管;提高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我国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体育社团 |
2.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 |
3.实体化 |
4.路径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路径依赖理论 |
2.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历史演进的研究 |
2.关于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影响因素的研究 |
3.关于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路径的研究 |
(四)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实地实习调研法 |
3.专家访谈法 |
4.比较分析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中国跆拳道协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
1.创立阶段(1995 年-2004 年) |
2.“中心+协会”阶段(2004 年-2018 年) |
3.实体化改革阶段(2018 年至今) |
(二)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现状 |
1.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基本情况 |
2.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举措与初步成效 |
(三)中国跆拳道协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权、责、利三者不明确 |
2.协会内部建设不健全 |
3.后备人才体系不完善 |
4.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 |
5.项目社会化推广环境失衡 |
(四)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路径抉择 |
1.国内外体育协会发展路径启示 |
2.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 |
3.建设“上下联动”的运行组织网络 |
(五)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的路径构建 |
1.政府简政放权,针对性政策支持 |
2.协会明确职权,加强党的领导 |
3.优化协会内部建设,加大服务力度 |
4.健全综合监督机制,建立评估奖惩机制 |
5.强化协会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 |
6.统筹协调多方利益,拓宽协会筹资渠道 |
7.加强国家队体能训练,提升综合实力 |
8.完善后备人才体系建设,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
9.规范基层培训环境,建立良性社会化发展体系 |
10.促进跆拳道文化建设,强化相关学术研究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城市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状态与优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文化复兴上升到国家战略 |
1.1.2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
1.1.3 城市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和发展困难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2.1 组织文化活态传承难 |
1.2.2 组织管理建设难 |
1.2.3 组织外部互动封闭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理论框架: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分析维度 |
1.4.2 现状分析: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现实状况 |
1.4.3 典型个案: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机制及局限性—以三个个案为例 |
1.4.4 优化路径:民间传统体育组织未来发展的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5.5 数理统计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发展的文献综述 |
2.1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研究理论视角综述 |
2.2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功能等综述 |
2.3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状况综述 |
2.4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实践个案研究综述 |
2.5 研究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谱系 |
3.1.1 组织社会学的溯源及理论视角 |
3.1.2 组织社会学研究视角的应用 |
3.1.3 组织社会学理论谱系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2 组织系统理论 |
3.2.1 组织系统理论的溯源和观点 |
3.2.2 组织系统理论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 |
3.2.3 组织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3 共生理论 |
3.3.1 共生理论的溯源及核心观点 |
3.3.2 共生理论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 |
3.3.3 共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4 权威理论 |
3.4.1 权威理论的溯源及核心观点 |
3.4.2 权威理论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 |
3.4.3 权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5 制度与生活理论 |
3.5.1 制度与生活理论的溯源及核心观点 |
3.5.2 制度与生活理论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 |
3.5.3 制度与生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6 文化原生态理论 |
3.6.1 文化原生态理论的提出 |
3.6.2 文化原生态理论的争议和讨论 |
3.6.3 文化原生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
4.1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概念 |
4.2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分类 |
4.2.1 传统权威型民间传统体育组织 |
4.2.2 个人魅力权威型民间传统体育组织 |
4.2.3 法理权威型民间传统体育组织 |
4.3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特征 |
4.3.1 目的:进行文化传承、推广与发展 |
4.3.2 项目:传统体育项目 |
4.3.3 文化:地域性 |
4.3.4 性质: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公益志愿性 |
4.4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理论分析维度搭建 |
4.4.1 组织文化传承的理论分析维度搭建 |
4.4.2 组织管理建设的理论分析维度搭建 |
4.4.3 组织外部互动共生的理论分析维度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5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现状分析 |
5.1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总体生存现状分析 |
5.1.1 组织文化传承现状 |
5.1.2 组织管理建设现状 |
5.1.3 组织外部互动的现状 |
5.2 三类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现状差异比较 |
5.2.1 三类组织文化传承现状差异比较 |
5.2.2 三类组织管理建设现状差异比较 |
5.2.3 三类组织外部共生现状差异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6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机制及发展局限性——以三个个案为例 |
6.1 传统权威型组织的生存机制及发展局限——以上海鉴泉太极拳社为个案 |
6.1.1 传统权威型组织的发展历程回溯 |
6.1.2 传统权威型组织的生存机制 |
6.1.3 传统权威型组织生存发展的局限性 |
6.2 魅力权威型组织的生存机制及发展局限—以上海木兰拳协会为例 |
6.2.1 魅力权威型组织的成长过程回溯 |
6.2.2 魅力权威型组织的生存机制 |
6.2.3 魅力权威型组织生存发展的局限性 |
6.3 法理权威型组织的生存机制及发展局限——以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为例 |
6.3.1 法理权威型组织的发展历程回溯 |
6.3.2 法理权威型组织的生存机制 |
6.3.3 法理权威型组织生存发展的局限性 |
6.4 三类组织生存状况不同的原因分析 |
6.4.1 组织系统协调程度不同 |
6.4.2 组织外源保障状况不同 |
6.5 本章小结 |
7 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生存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 |
7.1 组织内部优化策略 |
7.1.1 分类别优化 |
7.1.2 分策略优化 |
7.2 组织外部共生的实践策略 |
7.2.1 偏利共生的实践策略 |
7.2.2 互利共生的实践策略 |
7.3 组织生存发展的保障措施 |
7.3.1 体制保障:上下、左右和内外等部门协同 |
7.3.2 空间保障:各级管理部门的服务优化 |
7.3.3 平台保障:枢纽组织发展实体化 |
7.3.4 制度保障:税收、财务和人才制度完善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民众问卷 |
附件2:管理者问卷 |
附件3:民众问卷的专家效度问卷 |
附件4:管理者问卷的专家效度问卷 |
附件5:组织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件6:站点指导者访谈提纲 |
附件7:参与者访谈提纲 |
附件8:管理部门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件9:学者访谈提纲 |
附件10:访谈人员的具体情况 |
附件11:民众问卷重测信度 |
附件12:各个组织对外交流合作状况的访谈结果统计 |
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竞技跆拳道 |
2.1.3 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等级划分 |
2.1.4 竞技跆拳道优秀运动队、现役运动员、专职教练员的界定 |
2.2 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相关研究 |
2.2.1 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相关研究 |
2.2.2 我国竞技跆拳道教练员相关研究 |
2.3.3 我国竞技跆拳道裁判员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的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4.1.1 我国竞技跆拳道现役运动员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4.1.2 我国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4.2 我国竞技跆拳道教练员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4.2.1 我国竞技跆拳道专职教练员在职现状及对比分析 |
4.2.2 我国竞技跆拳道在岗专职教练员各省份比例现状及对比分析 |
4.2.3 我国竞技跆拳道不同等级专职教练员的现状及对比分析 |
4.3 我国竞技跆拳道裁判员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4.3.1 我国竞技跆拳道裁判员发展现状 |
4.3.2 我国竞技跆拳道不同等级裁判员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
4.4 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发展的对策分析 |
4.4.1 加强竞赛管理,增加比赛的次数,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 |
4.4.2 加强“体教结合”,在学校创办高水平跆拳道后备队 |
4.4.3 大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加强基层练员的业务培训 |
4.4.4 加强区域间的学习与交流,努力提高裁判员自身素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空手道项目备战东京奥运会基本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空手道运动的起源及基本特征 |
(二)关于空手道项目发展现状的研究 |
1.有关我国空手道赛事开展现状的研究 |
2.有关我国空手道教练员、裁判员发展现状的研究 |
3.有关我国空手道运动员培养现状的研究 |
4.有关我国空手道技战术现状的研究 |
(三)关于国内外竞技体育备战奥运会现状的研究 |
1.国内竞技体育备战奥运会现状的研究 |
2.国外竞技体育备战奥运会现状的研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法 |
3.专家访谈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改革备战状况 |
1.空手道项目赛事发展状况 |
2.空手道项目业务培训状况 |
3.空手道项目裁判等级制度及状况 |
4.空手道项目运动等级制度 |
5.空手道协会内设机构改革 |
(二)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国际竞争力状况 |
1.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国际实力状况 |
(1)2018 年世界空手道锦标赛奖牌榜排名情况 |
(2)我国优秀空手道运动员奥运积分排名情况 |
2.我国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基本技术运用状况比较 |
(1)我国男子与世界男子运动员基本技术运用情况比较 |
(2)我国女子与世界女子运动员基本技术运用情况比较 |
(三)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备战的积极因素与制约因素 |
1.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备战的积极因素 |
(1)赛事改革是奥运备战的强大内驱力 |
(2)业务培训促进项目备战的整体实力 |
(3)裁判制度改革促使项目健康发展 |
(4)运动等级制度加强项目发展动力 |
(5)协会内部机构改革细化部门职能 |
2.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奥运备战的制约因素 |
(1)优秀运动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 |
(2)奥运积分排名与争牌优势不明显 |
(3)组手技术水平不高影响国际竞争力 |
(4)国际级裁判稀缺影响项目健康发展 |
(四)奥运周期内我国竞技空手道项目备战的基本策略 |
1.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奥运备战 |
2.优化奥运备战期空手道赛事组合 |
3.培养奥运备战的高水平从业人员 |
4.通过深化项目改革增加备战动力 |
5.遴选青年优才运动员参与奥运备战 |
6.以奥运积分为切入点设计备战方案 |
7.夯实运动员基础技术提高得分效率 |
8.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强化特长技术 |
9.加强空手道国际级裁判队伍建设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选题依据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跆拳道运动相关概念界定 |
1.2.2 胜任力相关概念界定 |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裁判员素质与执裁能力的文献综述 |
2.2 关于胜任力的文献综述 |
2.3 竞技体育领域内胜任力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4 竞技体育领域内胜任力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5 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
2.6 文献资料分析 |
2.7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1.1 访谈调查法 |
3.1.2 问卷调查方法 |
3.1.3 专家访谈法 |
3.1.4 数理统计法 |
3.1.5 文献资料法 |
3.1.6 观察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的理论构建 |
4.1.1 跆拳道裁判员的职业特征和职责要求分析 |
4.1.2 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的抽取 |
4.1.3 跆拳道裁判员胜任特征模型理论结构的提出 |
4.2 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理论结构的检验 |
4.2.1 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测量的预试问卷设计 |
4.2.2 项目分析 |
4.2.3 因子分析 |
4.2.4 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2.5 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区别效度与置信区间 |
4.2.6 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整体拟合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业务素质 |
5.1.2 文化素质 |
5.1.3 专业知识 |
5.1.4 职业道德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跆拳道裁判员关键事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竞技跆拳道比赛裁判员胜任力》预试问卷 |
附录三 《竞技跆拳道比赛裁判员胜任力》正式问卷 |
(6)跆拳道专业运动员的执裁优势——以新疆师范大学跆拳道队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访问调查法 |
3. 逻辑分析法 |
4. 比较分析法 |
5. 现场观察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新疆师范大学跆拳道裁判员的运动经历 |
(二) 新疆师范大学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的对比分析 |
(三) 跆拳道运动员的执裁优势 |
1. 拥有较高的体育道德修养, 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
2. 对跆拳道竞赛规则的理解更深刻 |
3. 临场执裁的判断力更强 |
4. 执裁时保持较好的心理素质 |
5. 对跆拳道计分、判罚尺度的把握更准确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1. 增加并完善对跆拳道竞赛规则的学习 |
2. 增加培训次数和内容, 针对裁判员的不同水平, 采用分层培训方式 |
3. 提高裁判员资格考核标准, 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7)新疆竞技跆拳道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裁判员基本情况 |
3.1.1 学历结构 |
3.1.2 执裁年限及级别 |
3.2 影响执裁的因素 |
3.2.1 裁判员职业道德 |
3.2.2 对判罚尺度的把握 |
3.3 裁判员的培训情况 |
3.3.1 裁判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
4 结论 |
5 建议 |
(8)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2.1文献资料法 |
1.2.2问卷调查法 |
1.2.3访谈法 |
1.2.4数理统计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
2.2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裁判员理论知识结构分析 |
2.2.1学历结构 |
2.2.2获取知识来源 |
2.2.3裁判员英语、韩语水平 |
2.3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结构分析 |
2.3.1跆拳道裁判员执裁次数 |
2.3.2跆拳道裁判员执裁经验情况 |
2.3.3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过程中心理素质情况 |
2.3.4影响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的因素 |
2.4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裁判员培训情况分析 |
2.4.1跆拳道裁判员培训次数与形式 |
2.4.2培训内容 |
3发展对策 |
3.1完善裁判员的理论知识结构 |
3.2提高裁判员的执裁能力 |
3.3增加裁判员培训次数及拓展培训内容 |
3.4科学化管理裁判员队伍建设 |
4结论 |
(9)跆拳道裁判执裁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刻理解跆拳道竞赛执裁的难点 |
2 跆拳道裁判执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3 跆拳道裁判执裁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 1 对跆拳道竞赛规则的掌握 |
3. 2 跆拳道裁判员的心理状态 |
3. 3 裁判员自身经历和执裁经验 |
4 提高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的对策 |
4.1重视对跆拳道裁判员队伍的培养 |
4. 2 加强熟练掌握竞赛规则,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
4. 3 认真做好比赛的赛前准备和赛后总结 |
4. 4 关注相关科研成果,加强科研储备 |
(10)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综述 |
2.2 关于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标准及认定的相关研究 |
2.2.1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标准及认定 |
2.2.2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功能性与社会意义 |
2.3 关于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现状研究 |
2.3.1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数量与分布 |
2.3.2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培养与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料分析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4 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现状分析与讨论 |
4.1 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队伍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我国现有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数量及状态 |
4.1.2 我国现有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男女比例 |
4.1.3 我国现有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学历结构 |
4.1.4 我国现有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年龄结构 |
4.2 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的培养与执裁能力分析 |
4.2.1 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状况 |
4.2.2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培养与选拔 |
4.2.3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应用与发展 |
4.2.4 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的培训工作 |
4.2.5 培养跆拳道裁判员存在的问题情况 |
4.2.6 国际级裁判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7 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4.2.8 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
4.3 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3.1 国际级裁判管理问题 |
4.3.2 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
4.3.3 执裁影响因素较多 |
4.3.4 外语能力较差 |
4.3.5 分布不均 |
4.4 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
4.4.1 加强裁判队伍的管理 |
4.4.2 加强裁判员培训制度建设 |
4.4.3 加强对裁判执裁过程的监管 |
4.4.4 提高外语水平 |
4.4.5 加强各地区的分布布置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注释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四、我国跆拳道裁判员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跆拳道协会实体化改革路径研究[D]. 袁晓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2]城市民间传统体育组织的生存状态与优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为例[D]. 孟欢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3]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发展现状研究[D]. 陈丽丽.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4]我国空手道项目备战东京奥运会基本策略研究[D]. 黄城若.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5]我国跆拳道裁判员胜任力特征模型研究[D]. 杨帆.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6]跆拳道专业运动员的执裁优势——以新疆师范大学跆拳道队员为例[J]. 张雨薇. 林区教学, 2017(07)
- [7]新疆竞技跆拳道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 易冬. 武术研究, 2016(07)
- [8]跆拳道裁判员执裁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 李静,胡效芳. 辽宁体育科技, 2015(04)
- [9]跆拳道裁判执裁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 李蕾. 山东体育科技, 2014(01)
- [10]我国国际级跆拳道裁判员队伍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 何明淑. 成都体育学院,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