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对功能性胃肠病的主要症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主要症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结果:在40例患者中,有25例(62.5%)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包括焦虑、忧郁、失眠等。通过进行心理治疗、饮食习惯调节及药物综合性治疗后,19例患者病情显著好转,18例患者病情有效好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结论: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心理治疗,结合饮食习惯调节,及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原则,最大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临床分析;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186-02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综合征,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1],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阻碍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消化内科4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8岁。临床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23例,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要表现17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罗马标准IV[2],均行胃肠镜检查,HP感染患者18例。
1.2 临床症状
腹痛或腹部不适29例,不同程度腹胀20例,餐后明显饱胀14例,明显反酸、恶心、呕吐8例,腹泻为主8例,便秘5例。2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失眠。
1.3 治疗方案
功能性胃肠病病因较为复杂,除了生理功能影响之外,环境和心理也是致病因素,因此其治疗方案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包括药物治疗,饮食习惯调节,心理治疗[3]。
1.3.1药物治疗:按患者临床身体反应对症用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腹痛患者按疼痛部位不同可分别应用对应疼痛缓解药物;对上腹胀或早饱症状则可在餐前服用增加肠胃动力药物;对腹泻为主症状应以止泻和调节肠道菌群药物为主。
1.3.2饮食习惯调节:依据临床表现调整饮食摄入。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需注意对非甾体抗炎药应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则尽量不摄入易胀气食物;便秘患者应多摄入高纤食物;同时规律生活进餐,加强运动,戒烟限酒也是必要措施。
1.3.3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了解疾病知识,消除未知猜测导致的紧张情绪,保持乐观开朗,增强治疗信心。对伴有焦虑忧郁等明显心理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抗抑郁等药品进行控制。
1.4 疗效标准
①治疗后患者的腹痛、嗳气、反酸以及胃灼热等症状都基本消失,判定为显著;②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或者是减轻,判定为有效;③治疗之后患者上述症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2.结果
在40例患者中,有25例(62.5%)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包括焦虑、忧郁、失眠等。通过进行心理治疗、饮食习惯调节及药物综合性治疗后,19例患者病情显著好转,18例患者病情有效好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例症状无改善。
3.讨论
由于当今社会中工作压力,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功能性胃肠病(FGIDs)呈高发趋势,且大多患者症状有重叠表现,如上腹部不适多包括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饱胀感,腹泻常伴下腹部疼痛,便秘患者通常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现。因此,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需要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对应分析,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的4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有29例存在消化道运动异常的现象,HP感染患者18例,2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症状,结合治疗过程用药,患者恢复等临床观察分析可以发现:(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肠胃动力障碍,推测肠胃动力障碍导致胃排空缓慢或肠道负荷加大,造成消化系统长期异常工作,最后产生病变。有研究资料表明[3],70%左右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肠胃动力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大多肠道平滑肌活动不足,多存在结肠动力紊乱或胃结肠反应异常现象,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则胃腔内的压力和张力变化周期异常,存在近端胃适应性调节功能和胃排空延缓异常等情况。因此,在治疗中尝试适量的促肠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片等,有助于改善症状。(2)HP感染在临床中未发现对功能性胃肠病有明显影响,但在有典型治疗指征时,需选择兰索拉唑等抗菌药物作对应抗菌治疗。(3)不良心理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初期不易引起重视,缺乏系统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造成身体长期不适,进而引发患者不良猜测,形成心理障碍;同时,有心理障碍症状表现的患者常伴肠胃运动障碍和消化液分泌异常,可以考虑是因脑中枢系统受精神和环境影响,造成肠胃神经系统失常,反作用于生理功能,加重病情。有研究表明[4],50%左右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治疗中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增加对疾病的了解,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增强治疗信心,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新的5-HT再摄取抑制剂进行药物治疗。此外,中医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过程中也有一定效果,包括汤剂,理疗,针灸等手段,可以在药物治疗,饮食习惯调理,心理安慰等多方面起到相应作用。
功能性胃肠病目前尚无准确发病机制结论和特异性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以症状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需对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析,强调个体化治疗,在对症用药的同时,加强心理治疗,结合饮食习惯调节,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26.
[2]徐三荣.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罗马诊断标准的历史变迁及标准Ⅳ[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6, 4(3):184-190.
[3]陈胜良.消化心身疾病常见临床表现的分类及处置对策[J]. 中华消化杂志, 2015(9):579-582.
[4]吕锐.功能性胃肠病临床及心理因素分析[J].西南军医, 2011,13(6):1026-1027.
[5]郭宇,苏晓兰,宋熠林,等.功能性胃肠病多维度临床资料剖析与中医诊疗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36(12):1420-1424.
论文作者:邓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症状论文; 胃肠论文; 胃肠病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病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