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重大哲学问题研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关注重大哲学问题的研究动态及进展,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 领会和把握“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
面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发展?理论界有四种观点:1.时代主题说。有人提出 ,新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研究现实问题出发,只能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其中包括建设以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 文化。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在分析和 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继 续保持强大生命力,就要密切关注和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善于总结和概括当代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善于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2.综合创新说。有学者提出“大哲 学”观念,强调比较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当代中国哲学包括传统的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类似之处。因此,构建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 积极地开展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不应 当是个别原理、个别范畴、个别提法的变化,而需要做出富于时代精神的大发展、大创 新,面向新世纪,创造新智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现代化、系统化。3.完 善体系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科学体系,但目前不够严密 和完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首 先,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能根本否定,应该抱一种坚持和发展的态度。发 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走;其次,应 该看到现有哲学体系的三大缺陷:一是内容上有许多空白,或者说薄弱环节。如人的问 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等。二是它没有充分吸收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发展、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新内容。三是现有的体系自身也没有能充分贯彻它原来提出的 构建体系的原则。有人主张,新体系应由世界观、历史观、意识论三部分组成;有人提 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离不开三大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二是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4.回归发展说。有 人提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坚持“回归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的统一”。 有人认为,我们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 代发展,但马克思的“文本”并非确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 刻认识马克思“文本”的时代精神。有人提出了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三点原则:一是不应 固守马克思思想的“表层”,即关于具体历史事件的具体结论,关于具体历史进程的预 见,具体的革命措施、实践设想等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理论结论;二是马克思思想的“中 层”,即以经典唯物史观为表现形态的社会历史理论,不能孤立地、僵化地坚持,而应 该揭示这些理论背后被隐蔽、遗漏的深层理论精神,重新限定社会历史理论的内涵和适 用范围;三是发掘马克思学说的深层内涵,即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使它 在新的历史下从隐性的思想变为显性的文化精神,并成为当代人的生存和社会运动的本 质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个代表”思想的关系。理论界普遍认为,“三个代表”思 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新世纪的理论创新。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论一 系列基本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际、立足实践的基本特征 ,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关于由“三个代表”思想而引发的如何 进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 形式有三种,一是原创性的创新,即从新的社会实践中概括总结出创造性的结论和认识 ;二是通常形式的创新,即对旧理论的修正、完善过程;三是处于未表达状态的创新, 即在否定旧结论时,未提出新结论,但新的结论就包含在否定性的理论表述之中,需要 人们自己去理解。有人提出,理论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重要的是应在理论和现实之 间找到一个中间环节,使理论变成现实,解决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则是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也是使理论变成现实的中间环节所在。有人强调,与时 俱进与理论创新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即能不能 结合、在何种程度上结合的问题。结合过程中必须解决四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 中国实际,二是要正确把握结合方式,三是要找准结合点,四是要以世界的和历史的眼 光来看待结合。
二、价值哲学与中国特色价值观建设
价值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两方面:一是价值研究的地位和意义。理论界普遍认为, 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惑,其焦点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价值选择问 题。哲学要真正成为处理和解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问题的指南并成为构筑个人 精神生活的基础,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向人类社会的价值问题,将人类的价值追 求和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有学者认为,哲学价值论不仅是哲学基础 理论的一个分支,而且应该是一种根本性的哲学理念,一种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有学 者指出,我国价值论的研究主要从价值论原理、评价论、价值观念论三方面展开,成为 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生长点。价值论对于理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审美艺术 、生命环境、社会发展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的特殊本质和规律,负有提供深层理论基础 和思想方法的使命。二是价值基础理论以及方法论。理论界普遍认为,实践的观点是研 究价值问题的立足点。但对于深化价值基础理论以及方法论研究,则有不同的看法:一 种观点认为,哲学价值论研究应当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借鉴和利用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一般价值论的解释框架应该对伦理价值和生活价值(非 伦理价值)的说明都普遍有效。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在方法上 有技术化、逻辑化、形式化等倾向。我国价值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一直在前苏联哲学教 科书的哲学原理解释框架中讨论价值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重建价值哲学理念,批判禁 锢我们思维方式的物本主义哲学观和技术化哲学诉求,在打通交往实践、主体际性、价 值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来探讨价值论的基础性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要从历史观的高 度研究哲学价值论,因为价值概念归根到底反映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活 动及其结果的意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个“应当”领域的问题,需要一种不同 于事实逻辑的价值逻辑来研究。
如何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冲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理论界对 此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的价值论研究应当特别关注全球化进程中的 价值冲突和文化碰撞。全球化意味着价值观体系的根本变革,必然要求全社会做一种深 刻的价值辩护与澄清。为此,我们要对当代资本主义重新认识,对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 进行比较,深入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问题。有人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的 两种对立类型是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绝对的特殊主义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绝对的普遍 主义就是要搞全世界单一模式。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最大变 化是科学、民主、市场、法治、权利、责任等现代价值观念的植入和生长。然而中国从 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变革远未完成,我们不能只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改良性 修补,必须从根本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重构,从而构建起现代价值体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价值主体意识 的多元化、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必然引 起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全社会应该注重价值观的教育,培育既不脱离又能引导多元社会 价值观的主导社会价值观。
三、发展哲学与全球化问题
关于发展哲学的内容。有学者认为,中国需要建立有自己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 展理论,有四点要求:一是从理论即发展本质层面上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和观点研 究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二是从运行机制的层次上探讨社会发展的调节和控制机 制;三是批判地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四是加强对社会发展实际过程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应强调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注意从跨学科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再从现 实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避免单纯从抽象概念出发作脱离实际的 虚假推理。有学者认为,人自身的现代化是发展哲学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发展在深层次 上体现为文化转型,即新人的生成,人的现代化;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社会各方面的发 展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构建以人的现代化和文化转型为核心的发展哲学。有学者 认为,当代中国发展哲学的代表人物是邓小平。邓小平在正确把握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 深刻认识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对 中国的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的学者对“发展”概念的理解提 出质疑,认为目前使用的发展概念似乎并不明确: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主 要停留在科学主义的水平上,忽视了人文的方面,没有很好地面对现实的最迫切的问题 ,例如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健康的后果。在现实层面上,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健康的 发展,它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概念,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人 类进入21世纪后,环境权利将成为第一权利,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意识将成为第一意识 ,在社会发展的概念中纳入了生态伦理意识,表明人类对自身价值和自然价值有了深层 的认识。
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凸现与全球化背景的关系,理论界普遍认为,把社会发展问题同 全球化问题联系起来探讨,使得发展哲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必须学会从全球 化的角度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要总揽全球各区域、各民族,以全方位、多角度、多极 化、先导性的视野,从全球性的社会变革中提炼出“发展”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有的学 者认为,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向全球扩张的 过程。有的学者指出,“全球化”有若干种理解:现代主义的理解就是超越国界、出现 跨国公司以及网络结构等方面;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就是以高科技为主、以跨国公司为表 现的结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性控制方式,主张差异化、多元化;还有人认为现 阶段的全球化具有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统治、商品输 出向知识进入发展等特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现代化既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追求的现 代化,又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必须为现代化正确定位。有学者指出,全 球化背景会使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信息改变了财富的概念,市场经济 使产业的相关度大大增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施使国际关系出现新特点,随着跨 国公司作用的增强和出现所谓的“新兴帝国”与“传统帝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会有新的 表现。这一系列新的变化都会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新问题。
四、人学研究与社会现代化
关于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与人学关系十分密 切,主要是提出了基因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这样,在以前人的自然进化的基础上, 还会出现一种新的进化——人的人工进化。由此向人类提出:人类的前景是什么?我们 不仅要思考人的现代本质,而且要思考人的未来可能本质,以及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有关 人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基因是人的本质的说法不正确,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实践, 因为人与社会的一切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人 的生产力有很大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并且对人的发展前景有所了解 和预测;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的差别有基因的因素,但主要是人后天的社会生活和 实践活动。基因只决定遗传过程,真正成为人取决于社会实践和文化的学习、创造过程 ,甚至有缺陷的基因也可能通过这个过程有所弥补和修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技革 命的最大影响在于互联网,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虚拟世界。这个 世界对于人的特殊意义在于四点:一是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中介系统,提供了一个符号化 世界;二是为发展人类知识,进而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增强了人在认 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预见和选择能力;四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享受创造了生活条件。实 践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问题,而虚拟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目标。它的根本特点是创造性 ,运用符号化手段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理性内涵。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本”有两层含义: 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位,即客观世界本位;二是价值观意义上的本位,即作为衡量标 准的本位。同时还有一个参照系,即相对是什么而言的问题,如,就自然观而言是以“ 物”为本位,而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区别的。另一种观点认 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为目的的。理论依据有三 点:人是世界上最高的存在;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人是价值形态中的最高主 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全人类为本,总体性观 念必须保存;另外“以人为本”应包括“以民为本”,但“以民为本”不能包括“以人 为本”,“以人为本”应落实到“以民为本”之中。
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现代化。一种观点认为,应从现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存 在状况和发展前途问题。人是理性动物,理性是人的一种特性、品质和功能,它有破缺 、有漏洞。人只能掌握相对真理,实现有限目的;如果超越有限的范围,人就会受到报 复,就会出现所谓“理性敌视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只重视理性 ,而忽视了培育人的其他特性,如德性、审美、情感、意志等等,它们同样是人的发展 所必需具备的品质和功能。而且人的各种特性本来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不可 缺少的,它们彼此之间本来就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所以要防止和填补理性的破缺 ,填平理性的漏洞就必须纠正人们对待理性的全面性,在发展普遍理性的同时培育全面 的人性。所谓全面的人性,就是达到人性的真善美和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另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现代化,一方面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价值失落、 人的片面化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现代化本身不能自动导致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要有自我 反思、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的精神,批判的作用在于缓和现代化所产生的矛盾,促进现 代化合理、健康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实现人的现代化问题。理由 是人的实践有两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尤其是长期以来对负面效应研究 不够;一是实践对象化后所造成的异己力量,人类能否控制得住;二是科技发展对人的 机遇和挑战。人们重视“物”的现代化,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首位,这当然是 对的,否则就会失去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但对人自身的现代化及其对社会现 代化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在行动中重视和落实不够 。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