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现状和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测试论文,现状论文,理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3+综合”考试,从广东省率先试点,2001年已推向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2年将全面推开。这一改革以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为重点,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创设了综合能力测试。通过对2000年、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在浙江省实施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突出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走向,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策略,有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当然,综合能力测试的研究与实施,尚待进一步探索、发展、完善。
一、综合能力考核的探索
“综合能力测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创新,目前在国际上仍非常缺乏这类考试可供学习和借鉴的事实模式和运作经验。如何制订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如何编制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是一个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综合能力测试是在教育面临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下提出来的。人们已有了一个共识:高考要更注重能力。因为只有考能力,高考才能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考能力已成为高考继续改革的核心问题。
问题是考能力怎么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学科内的分化、深入和发展的趋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在回答“您认为未来科学最有可能的突破口在哪里”的问题时说,我认为未来科学的突破最有可能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点上实现。他特别关注国际上关于"Bio-X"的研究,指出"Bio-X"的内涵是用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概念来想问题。告诫要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中,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培养有"T"型智能结构的人才。实践证明,高考在强调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的前提下,既需要选拔在某些学科上有所突出和深入的学生(纵向型);又需要选拔掌握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横向型)。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互相偏废,而后者还是当前社会更缺乏的人才。显然,高考仅仅考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是不够的,需要跨出学科考核的圈子。
就理科而言,物理、化学、生物学,作为现代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和内容结构,跨出学科谈何容易!那么,可否将这些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范畴、能力因素均作为综合理科考核的要求?显然,不能!这是因为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等于综合能力的具备,而且巨大庞杂的考核要求会使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陷入困境。出路只能在把握理科学科的主干知识与共性中寻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深入研究,开拓思路中继提出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三项目标十项内容的基础上,2001年年初又公布了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该考核目标体系由四项目十个细目构成,包括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即设计与操作的实验能力)、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即获取与分析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即解决和评价问题的应用能力)。
这一考试目标系统重视基础知识,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未脱离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但其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记忆知识能力的高低和多少,而是以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内容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的条件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考试目标系统重视了知识结构,要求学生掌握各相关的知识体系,但更关注知识结构的优化和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考试时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图要求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之间建立联系,概括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上产生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一考试目标系统强调了解决问题,乃至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与此相比,科学研究的方法则相对稳定,而且也是学习的更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想在高校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想在未来社会中有所创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认识科学的意义,会实验操作,善于获取信息,长于应用知识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科学素养。因而,在高考中扭转过分重视学科知识倾向,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考试目标系统,概括了认识、改造自然的知识、手段、方法和应用能力,这里还隐含了一个观念,即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正确认识关系,明确的价值取向,即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按照这样的目标系统设计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的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学习的水平和潜能,而不只是对考试的准备程度和教师考前的辅导所能决定的。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学习、生活积累,在认真学习且掌握科学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简言之,这是考“素质”。
上述考试目标系统在两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已发挥了作用。据统计,2000年浙江、江苏、吉林省的试卷中,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核占86.2%,对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考核占11.9%,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则占1.9%。(对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考核则分散在其他各能力的考题中,未予单独列出,见《中国考试》2001年第2期附表3)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中学适应性的增加,2001年浙江等13个省市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核占56.4%,对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考核占23.3%,而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占20.3%。可见,这一考试目标系统在高考中是可行的,是可以操作的,系统内考核内容分布的调适也是符合改革发展趋势的。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给出了一个信号:学习要重视过程,知识要重视整体,运用要重视创新。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概念。有考试,就有应试,应试是普遍存在的。在“能力本位”(或素质本位)的今天,高考考能力,重素质。那么,应试就可能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从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希望。
二、综合能力考核的现状
“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确定了综合能力测试将立足于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认知活动中,考查其综合能力的高低。那么,如何在命题中落实这个要求呢?
既然要在分析解决问题中考查,那么,命题的关键在于“问题”。即要给予什么样的问题情境,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考核什么样的能力。可见,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必将落在情境——知识——能力三角形的重心之上。
这里,“情境”指的是以现实问题立意,即试题多从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中取材,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其范围可涉及社会、经济、科技、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试题提供的材料,设置的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考生未曾遇到过的,从而有可能比较科学、公正地评价其真实能力的强弱;这里的“知识”,指的是以综合知识为切入,求解试题所需的知识,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调动多个知识或多个学科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加以剖析,从而有可能真正考查考生对知识的领悟、整体的把握和智能结构的优劣;这里的“能力”,指的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即试题情境的选择,知识考点的选定,均根据所测试的能力目标确认,实现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移,真正使综合能力测试更加注重能力的素质的考核。
综合能力测试目标的追求,既需要拓宽能力的概念,明确高考中所能考核的素质范畴,又需要创造合适的测验新技术。综观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一)试题考核知识体现综合性,强调了知识间(或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
在试题编制中所确定的主题——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并非只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其发展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诸多方面,选择这种主题,可以考核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条件和办法,能否作多种考虑,能否对知识融会贯通,重组、综合多个知识,灵活地探求试题解答,显示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试题(仅从跨学科的角度),在2001年的试卷中有4题(8、26、28、30题),分数达85分,占总分数的28.5%,而且各题的综合程度较去年有所增强。其中第8题以水为核心,考核学生对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认识;第26题则以啤酒生产过程为情境,将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引向生物发酵工程领域,着重于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精神。该题既有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有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有较好的测试功能;第28题则围绕启普发生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涉及化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第30题是科学研究的情境,要求考生根据加速后的带电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情况,导出粒子的质量表达式,由此推出结构简式,并要求运用同位素知识解释实测双值的原因,考核学生融合理化知识探求未知的能力。
(二)试题考核内容体现时代性,强调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试卷中,不少试题以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线索为背景,材料鲜活,要求学生思维灵活,并且这类题在试卷中占了重要地位(共7题,61分,占总分的20.3%)。例如:第2题要求确定运动员在各不相同项目运动中机体供能的方式;第10题要求依据天然气的成分比较温室效应的大小,并认识酸雨的成因;第16题涉及“冷光灯”降低热效应的反光薄膜原理;第19题联系抗洪抢险中摩托艇航线问题;第24题讨论电流计量工作原理;第26题关于啤酒的生产过程等,都是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关注应用的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突出自然科学知识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一种教育走进时代、面向未来的态度,是一种关注祖国、人类命运的意识,同时又是一种对做好未来准备探求未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为振兴民族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因而对教学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三)试题重视拓展思维空间,突出能力考核
2001年试卷在加强能力考核中有了新的探索,一个显著变化是,许多试题所提供的背景已不再是纯学科的理想情境,而转向了实际的变化新情境,属于对知识再认、再现的试题已大为减少。这不仅增大了考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助于避免熟悉情境模式再现对能力测试的干扰。如第16题的情境为:“市场上有一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而放置的反光玻璃表面上镀了一层薄膜(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又如第19题的情境“在抗洪抢险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战士想在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岸,则摩托艇登陆的地点离O点的距离”,这个情境给物理问题赋予了现实的、富有人情味的内涵。像这类试题有10题,分数达125分,占总分的41.6%(2000年仅3题,占总分9.2%)。另一个突出变化是,试卷中大幅度地加强了实验能力的考核,尤其突出了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核。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性知识和过程方法性知识,以往高考较多关注概念原理性的知识,比较忽视过程方法性的知识,而今这种局面已逐步开始扭转,试卷中有5题涉及实验能力的考核,分数达70分,占总分的23.3%(2000年仅3题,占总分9.7%),见第2、7、25、28、29题。其中第25题要求考生为证实理论问题:植物体内运输生长素(IAA)在形态学上具有一定极性,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从而考察考生对实验方案、步骤和结果的评价;第28题利用稀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通过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及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控制,将物理与化学融合在一起,是一道很好的考查综合能力的实验题;而29题则是要求考生选择测量对象,连接测量电路,判断测量数据,以至推出实验结论。此外,试卷中一些试题加大了开放性:提供一个不完整的实验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验设计,允许采用不一的答题形式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考生的积极性,活跃创造性思维。
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下,高考具有调节未来人才智能结构的重要导向功能和作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编制的走向: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知识综合切入,以现实问题立意、正深刻地影响着普通高中教学及其改革,它传达了中学教学更要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再不能搞死记硬背、大运动量训练和题海战术。当前,高中师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状已有了很大改变,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读报纸、看新闻联播节目、进阅览室的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积累经验,扩大视野,学校与现实、时代的距离仿佛缩短了;教学面向实际,开放实验室、微机室,打破学科定势,沟通知识联系,以至加强学科协作,推进教学改革,树立整体质量效益观念成了教师的共同行动;如今校园里科技前沿知识讲座、社会热点问题追综报道屡见不鲜,师生共同展开课题研究,探索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已是学校最时新的话题;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有效地改变现有的单纯接受性学习方式。普通高中的这些变化正是设立综合能力测试所期望的,是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
三、综合能力考核的推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一项关于教育改革的调查表明,推进一项改革其最大的阻力,并不在教育的外部,而恰恰在教育的内部。那么,理科综合测试的设立,为什么能较快地被人们所接受,并迅速地对普通高中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呢?其中的原由是,设立综合能力测试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它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符合国际上高考综合化的趋势,也适应了我国高考深化改革的要求。同时制订了符合实际的考试方案,包括对综合能力测试的界定、命题指导思想、考试目标体系,并且开发了新题型,实现了命题的创新。
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正确处理下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即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与中学实际、推进改革与稳定教学秩序、命题的创新与测试的可靠性、考核的范围与学生的负担等。既要有积极推进改革的态度,又要谨慎、严格把好“度”。以下是一些实施策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给学科的考核比例大体与高中课程按计划安排相对应,生物学科暂先只考必修内容部分;试卷的结构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的综合随着中学改革的深入而增加,试题按学科根据题型分块排布;试卷中主、客观适宜的比例和难度的调整(全卷难度,浙江省2000年为0.69,2001年则为0.65),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等都是切合实际的,从而连续两年编制出了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体现改革发展精神的试卷,充分显示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者颇费匠心的精心设计,以及高超的编题技巧。这种有“方”有“度”,逐步推进的实施策略,保证了中学教学秩序的稳定,调适了学生负担,有助于为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较好的环境。
显然,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尚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和改革的问题。例如:要加强对综合能力测试效度的研究,应该有信服的数据、结论,这对高校、中学、社会都是重要的;要研究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结构和编制原则,何为最佳的,何为当前最适宜的,从而进一步创建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特色;要研究“命题时考核内容的选择服从于试卷的总体设计和试题的构想”,同时又要防止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杜绝近两年试题所涉及内容基本稳定在某些章节内,以致对中学理科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建议:重视在理科主干知识上设计试题,加强对知识整合型试题的开发,增加试题开放性并且鼓励有创见的答案。总之,试题的开发要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