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课程的开发探索
孙艳,姜涛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摘 要: 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对本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其原因:学习与生活习惯不佳、目标不够明确、自制力不强,进而从需求评估、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课程评估等方面介绍了我校时间管理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实践结果,为高校开设时间管理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时间管理;课程开发;大学生;能力培养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一天24小时,但每人的产出却差别很大,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对于当今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对时间管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Britton等对时间管理心理及行为的探究,使时间管理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1]。时间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高效合理地利用可支配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行为[2]。
关于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行政两个领域的管理方面,都有专著进行阐述,有培训进行指导。对于学生,有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可影响其价值观、幸福感、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学业成绩[3,4,5,6]。大学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最后一次比较系统的、可集中时间接受教育的阶段,是打下专业基础与社交能力基础以备走向社会顺利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人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然而,刚刚结束半军事化管理的中学阶段,学生们在大学阶段难免出现迷茫、抵挡不住诱惑、随波逐流等现象,从而出现时间管理上的混乱。所以,针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培训很有必要。许多高校或许举办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单场讲座,但全面系统的时间管理课程很少。
导师制度的前提是实施小组制教学,教研室每周用半天时间集体备课,统一操作流程,提炼每堂课实训目标。教学中,每名教师负责每个班固定的15名护生的实训教学。这样,教师能全程跟进每名学生的实训进度,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更重要的是,在一组一名教师的导师制下,学生与教师更为亲近,愿意与教师交流实训过程中的想法,在导师专业引导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 我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对本校本科生时间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我们对本校大学生的时间观念、时间管理的计划性、时间管理效率、大学生对时间安排现状的认识、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等5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该调查覆盖了7个学院的22个专业,回收问卷297份,有效问卷276份。调查结果总结如下:(1)时间观念尚可:有83%的学生有时间意识;(2)时间管理的计划性一般:有37%的学生对时间没有计划性,63%的学生虽有计划性但是执行力差;(3)时间管理效率较低:仅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较好地安排时间,超过50%的学生认为时间富余而没必要管理;(4)对时间安排现状认识准确:都认为干扰因素较多的同时自控力较差、不会拒绝别人、抵挡不住诱惑、生活不规律,4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5)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30%的学生对提升自己时间管理能力的信心严重不足。
深入分析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习、生活习惯不佳: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少学生入学分数偏低;(2)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没有完成从高中(中专)到大学(大专)的角色转变,不清楚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差别,仍然延续中学阶段靠老师来安排学习与生活节奏的惯性,未能真实地认识自我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3)自制力不强:学生基本是“九零后”“零零后”和独生子女,物质充裕,抵制外界诱惑和抗干扰能力较弱,且多有以自我为中心和张扬个性的特点,喜欢参与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却不能很好地协调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个别学生因忙于工作甚至出现挂科现象。
二 时间管理课程实践
(一) 需求评估
前期印制调查问卷,是为了精准掌握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以及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而判断了解是否有必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时间管理培训及培训的侧重点。结果是有部分学生对此培训表达了强烈的需求,且无明显的专业与年级倾向。因此,我们拟开设时间管理课程,将其划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在校所有学生开放。
(二) 目标定位
2.编写校本教材
(三) 组织实施
1.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由具有管理学背景且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部分的专业教师组成。这样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专业对口。时间管理属于管理学,有管理学背景的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精通教法;二是工作便利。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日常与学生接触多,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三是教学相长。从事教学的专职教师与学生管理的教师,一起备课,相互交流,有利于全面掌握情况。
开设时间管理课程,意于通过课程的讲授和训练指导,强化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提升其时间管理能力。基于这个总目标,细化为三个分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概念、理论、工具,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2)能力目标。使学生熟练使用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其时间管理的能力;(3)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时间管理的意识,引导其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
3.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
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取舍时间管理学的内容,编写出了通俗易懂、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研发上,编写团队不仅整理了国内外时间管理的经典理论,还根据在校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生活编写了案例,这样一来教材生动、鲜活,有吸引力,学生也爱学爱读。
6.课程的考核
2)构建各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并设计相关建筑结构的关联性,该种关联性的设计可以使建筑工程的施工更加便利,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
表1 时间管理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练,强化参与,弱化讲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辩论、复盘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知识,强化所学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4.人工鱼巢的建造 在水库浅滩区,种植挺水植物(如芦苇),并设置人工鱼巢,可利用石块、废弃汽车轮胎、瓦砾等作材料。营造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目的是利于鳖的栖息,以及吸引小鱼虾在此觅食、栖息,便于鳖捕捉到小鱼虾作食物。提高仿野生养殖的效果。
4.参与式为主的授课模式
1)充分利用校内有效资源,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放在一和大二阶段。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专业教育主要指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选修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增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比重,增加最新知识和技术比重;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文献检索和科技查新等课程。通过对校内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团队最好也是编写团队成员,内容精通,沟通高效,教学团队成员集中备课,编制统一的教案和PPT参考版,分章承担教学任务。
课程分为两个模块:理论和实训。理论主要有三章:时间管理的概述(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时间管理的法则和方法、工具)。实训主要有室内和户外的训练项目,自2012年研发课程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轮教学实践,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改,最终确定了一个学期26个学时选修课程。[7]安排见下表:
5.课程团队的管理
2 内容格式 所有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报道性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题名、作者汉语拼音、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一般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基金资助项目产生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这类论文一般优先刊登。文稿请附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E-mail等)。文稿采用三级标题,一级标题序号为1,二级标题为1.1,三级标题为1.1.1,最多设4级标题。
课程的考核包括校外的实训活动(60分)和自评报告(40分)两部分。校外实训活动中,教师下达规定时间内多目标的真实任务,学生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努力按时完成,最后教师根据完成的时间和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其表现给予反馈与指导。结课后,要求学生针对校内外的所有实训活动提交一份自评报告,教师根据其实训描述和逻辑思维而评价其对时间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课程评估
每次结课后,我们会组织学生对教师、课程和教材作书面评价与建议,然后教学团队集中对反馈材料进行讨论总结,作为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实现课程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五) 课程效果
时间管理的课程在我校开了多轮,选修者多是性格比较外向不排斥社交活动的学生和性格偏内向但有着明确奋斗目标的学生,同时他们的共同点是困惑于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通过培训课程,他们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我们也从侧面看到了效果:参加社团或学生会的学生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把工作完成得更加规范高效,在专业上有所追求的学生在校内理论课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在大四实习阶段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并最终顺利就业,甚至个别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注册了公司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三 结语
时间管理课程是一门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可借鉴的高校课程开发经验较少,尝试和探索难度较大,在研发实践的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足。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打磨课程,不断实践,才能使这门课程不断升级、与时俱进,让变化环境中的不同届大学生都可从中受益。
在ICP-AES中干扰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光谱干扰和非光谱干扰。减免光谱干扰的措施通常是选择无谱线重叠干扰或谱线干扰量可以忽略不计且S的标准溶液一起配制;As标准溶液独立配制。
参考文献
[1] Britton BK, Glynn SM. 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 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 Hand Book of Creativity [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9, 429-440.
[2] 高晓东.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300-302.
[3] 王海螺,杨绍清.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5):604-605.
[4] 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06):649-653+764.
[5] 刘建平,熊月娥.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29(03):69-73.
[6] 阮昆良,邓凌.学业成绩高、低分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35-38.
[7] 孙艳,姜涛,杨颖,等.大学生时间管理课程开发——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新课程(中),2013(9):176-177.
本文引用格式: 孙艳 等.大学生时间管理课程的开发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75):84-85+9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5.03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孙艳,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通讯作者: 姜涛,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北京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