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了解到,目前一些课堂学生学习能力贫弱,对教师的讲解“不入眼、不入耳、不入脑”,几乎到了“软硬不吃”的程度。如何改变这种“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学习窘况,让学生学得走心呢?笔者发现,知识的价值并不随着教学形式的改变而改变,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于是,笔者尝试以学生“用心讲”为抓手提升学习力,没想到最轻松的方式竟获得了最有分量的收获。下面,笔者把自己的做法与经验提供给大家共飨:
一、复述——理解的“起跑点”
每每学习了新知识,笔者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整理、加工所学的内容,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因为那样学生获得的仅仅是知识的外表而没有知识的本质。这种复述,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背诵,要带有他对新知的理解和他独有的思维逻辑,让知识离学生并不遥远。把一个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话阐释出来,一般需要经历三个层次:一是知道,明白所学的是什么;二是解读,厘清“为什么”;三是提炼,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所理解的。如学习“方差”公式时,一个学生的复述是这样的:我觉得方差计算是“三级跳”。一求差,即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二平方,即把差平方,将波动放大;三平均,即求平方和的平均数。这样的复述既有理解又有逻辑,脱离了结论的简单累积,扩大了知识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将知识真正内化为个体的力量,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复述还有另一种方式——讲给组员或是回家讲给父母听。笔者倡导学生每天回家后可以尝试把今天所学的内容简要地向父母复述一遍。每复述一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我们知道知识并不自带情感,它不可能先天就以一种鲜活或死寂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这样的复述可以改变知识的“面目”,成为发酵思考的土壤。
二、留白——开悟的“充气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解亦如是。语速太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不易理解消化,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语速过慢,易倦怠,导致注意力涣散;而平铺直叙,则又会丧失思考、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生依赖、懒惰之心。
很多时候,“半成品”的思维含量要比“成品”更高。因此,讲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疏密”、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暇,帮助学生发现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促使“精彩观念”的诞生。笔者的学生中有个被称为“讲解大咖”的,很受欢迎——他最擅长的便是卖“关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讲题时,从不照本宣科地“念”,也不有口无心地“说”,而是抓住认识上的误区或思维上的生长点,点到即止,惜字如金,一任倾听者自己去发现呼之欲出却又若隐若现的结论。学生却很买他的“账”:这样的讲解才带劲儿,过瘾。
刚开始,学生往往不知在何时停顿、何处疏密,教师不妨适时“干涉”一下。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留白”的窍门,讲解也就变成“磁石”,牢牢吸住学生的眼球。
三、色彩——吸纳的“着力点”
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里涌动着波涛,风里鼓动着清香。”讲解要变得“活”起来、“闪”起来,就必须自带锋芒、色彩和温度,或激励有情,或睿智有巧,或逻辑有序,或诙谐有趣。不要担心学生做不到,只要教师给了“支点”,他们真的可以带给伙伴们不同的影响:学会流畅,学会严谨,学会善思,学会逻辑……
如复习“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个学生是如此讲解的:“大家好,我是平面图形家族中的一员,我的名字叫平行四边形。一听到我的名字,你们是不是马上想到活动挂衣架、学校自动门……是的,那是我驰骋的江湖。随身的背囊中放着我的冷兵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些是证明线段相等、平行以及角相等的神器。我还有个兵不血刃等分面积的大杀招——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都能把我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学生的“第三只眼”被激活了,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奇妙和有趣。孩子们充满个性色彩的讲解,把“冰冷的美丽”变成了“火热的智慧”(弗莱登塔尔语)。
四、方式——生成的“发展点”
为建构理解性学习,保证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让讲解与学生走得更近、聚得更紧、处得更亲,笔者除了渗透,还注重指导,鼓励学生开放讲解的方式——唯有参差多态,才能促使学生的思考多元化、创新多元化。
比如讲解的形式可以画图、小视频、小作文;讲解的题材可以是拓展知识类,也可以是反思,或是方法技巧的提升;讲解的途径可以课上讲,也可以“线下”讲……孩子们的讲解可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的喜欢用“思维导图”来讲解如何梳理建构章节的知识网络;有的则喜欢用“顺口溜”的方式归纳辅助线,如“和最小,不用怕,将军饮马来救驾,先做对称再连线,交点即是饮马处”;有的则偏爱成语、典故,如识别“混合函数图象”时把方法命名为“自相矛盾法”,而割补求面积则被命名为“围魏救赵法”……这些讲解,植根于学生的认知、兴趣,彰显着学生的个性思维足迹,让学生动容、动脑、动心,进入深度投入的状态。
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讲解所表达的意义和传递的能量远不是一个位置的转换所能囊括的。它是学生思维水平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磨刀石,更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它让学习从占有别人的知识变为生长自己的知识,引导教学从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
论文作者:王永广 王新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笔者论文; 自己的论文; 思维论文; 荣成市论文; 有个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