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环境对寿险公司退保风险的影响及管理对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寿险论文,对策论文,风险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寿险退保与金融环境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性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寿险(尤其是储蓄投资型寿险)受金融市场牵制与之发生联动的趋向日益增强。回顾国内寿险发展历程,1999年前是传统保障型寿险的一统天下,市场垄断性较强,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退保主要受货币市场政策影响,储蓄利率成为重要参考依据。1993~1995年国内经济受高通胀影响,储蓄利率出现较大调整,引起一轮退保潮(见图1、2),1996年经济软着陆后退保回落。1999年后,投资连结类和分红产品等新产品的推出,给整个寿险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保费收入2000~2003年实现连续三年持续高增长,但同期简单退保率却出现较大波动。究其原因,1999年10月保险资金获准间接进入股市后,投资渠道逐步放开,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得以实现,面临的金融环境也日趋复杂,保险资金的供给(保费收入)和需求(资金运用、退保给付等)受到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变化的较大影响。2001年受国有股减持预期影响,股市出现深度调整,掀起了一股投连险退保风波(见图3、4)。
图1 1990~2008年一年定期储蓄利率调整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截至2008-10-30)
图2 1983~1998年人保集团(国寿)寿险退保金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1981~1997》《中国保险年鉴1999》统计数据整理
图3 2000~2008年上证指数历史K线图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om.cn)“行情及交易-历史K线”(截至2008-10-30)
图4
1998~2006年国内寿险市场退保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1999~2007》统计数据整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走强,资本市场收益大为提高,多次加息使得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寿险投保人的退保行为,寿险公司的退保率近年来有所上升。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金融环境波动加剧。在这种背景下,防治金融市场传导效应,防止非常规、大规模退保风险,成为寿险公司关注的重点。
二 寿险公司退保风险产生的内外动因
(一)外部敏感诱因
寿险市场每次退保异动无一例外地伴随着金融环境波动。尽管金融波动中各影响因素间存在较强的传导效应和协同效应,很难区分哪个是主因,哪个是次因,但影响寿险投保人退保行为,引起退保风险的最敏感因素及其传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利率因素。截至2008年10月9日存款利率下调前,国内定期储蓄余额较2004年首次上调存款利率前已增长74%,同期寿险退保率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储蓄利率是寿险产品负债成本和投资收益的重要参考依据,一般与退保率同方向变化(参见图1、2、4)。一方面,预定利率是传统保障型保险产品的负债成本,由于国内尚来实现费率市场化,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中短期比较固定,长期调整比较滞后,当储蓄利率上升时,仍按预定利率计算的保单实际价值受到质疑,引发退保。另一方面,储蓄投资型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存在竞争和替代效应,投资收益经财务核算后公布往往也滞后于储蓄利率变化,储蓄利率上升会引发退保增加。
2.通货膨胀因素。2007年8月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6%,后连创新高。居民当期收入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均跌至较低水平。物价指数与居民实际收入和购买力呈负相关关系,往往与寿险退保率同方向变化。物价指数上升削弱了货币的购买力,也削弱了寿险的保障作用,使保单持有人达不到购买时期望的保障和收入目标,对寿险发挥长期保障作用丧失信心而提前退保。国内寿险业近两年高退保率的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于物价指数的迅速上升。
3.资本市场因素。资本市场“变脸”已经成为国内寿险业突发性退保事件的主要诱因。一方面,资本市场利好形势下,追逐资本市场投机利益的退保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媒体公布的相关数据测算,2007年简单退保率或超过20%,而同期股票市场交易金额较上年增长了四倍。另一方面,当资本市场下行调整时,直接效应就是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连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分红险压力倍增,退保风险加大。
4.财务流动性因素。寿险保单的现金价值或可看作是一个应急基金,当投保人财务状况突然恶化,或其他金融资产缩水导致财务困难,或急需周转资金时,可通过退保获得资金。大范围的财务流动性危机往往是金融市场失衡的结果。
(二)内生动因
从前文分析不难看出,金融波动与寿险退保风险之间往往存在一到两年的时滞,且导致退保风险的发生程度也大不相同,这是因为退保风险的发生,还受到寿险公司自身经营管理等内生因素的影响。这些内生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产品结构单一。尽管近年来各家寿险公司都强调要突出价值和效益导向,进行产品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但在长期惯性作用下,寿险公司产品仍以储蓄投资型寿险产品占绝对优势,稳健型公司一般坚守分红险阵地,激进型公司力推万能、投连产品。单一的产品结构在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缺少对冲机制,抗退保能力较差。另外,目前各险种期趸交业务严重失衡,趸交业务占比85%以上,因相同保费的趸交保单退保损失小于期交保单,在前述诱因出现后,趸交保单退保危险率较高。
2.保障功能局限。这里的保障功能既指传统的寿险保障功能,也指产品附加的保障不丧失价值选择权。目前储蓄投资型产品尤其是趸交产品本身包含的寿险保障责任非常有限,与银行储蓄理财产品有高度的替代性,成为金融环境变化时抵御退保风险的最大软肋,劝阻退保难度较大。同时,一般条款规定保单生效两年后方可以保单质押贷款,一些大额趸交保单虽然拥有充裕的储备金,但在客户急需资金周转时,远水难解近渴。
3.销售诚信问题。寿险行业隐藏的诚信问题依然是导致退保的一大症结。不乏寿险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纵容或默许业务员在销售寿险产品时,夸大或承诺未来收益,其中又以投连险的不规范展业最为突出。当资本市场连续下跌,投资收益与销售承诺相去甚远时,就为退保潮埋下了隐患。此外,银行代理寿险产品时故意人为混淆与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国债界限的欺诈销售,使退保风险在金融环境变化时往往以“提前支取”、“转存”、“三年、五年到期兑付”的别样面目集中出现。
4.投资风险控制。良好的资产运作和保险投资、相应的资金准备和融资能力,可以增强抗退保能力,将退保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国内寿险公司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经验还不丰富,面对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趋势,危机准备和应变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国内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背景下,对于未来发展趋势偏于乐观,忽视了风险积累的过程。在风险控制技术方面,由于缺少对冲机制,即使资本市场已经出现转折,也很难短时间内做好防御。
5.服务不到位。根据销售渠道和投保对象不同,寿险公司内部往往把业务划分为个人业务、银代业务、团体业务。其退保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团体业务、银代业务、个人业务。目前仅个人业务实现了“一对一”的营销员服务模式,同时个人业务、银代业务共用后援运营和客服平台,团体业务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最为弱化。不难看出,成熟完善的服务模式有助于退保风险的防控。
三 当前形势下退保风险的管理对策
寿险退保风险往往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外生性金融环境因素,需要寿险公司增强风险意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稳定金融环境中关注风险积累,在波动金融环境中关注突发事件,做好退保率监测和应急预案。但这些毕竟都是被动性对策,真正要管理退保风险,还是要从寿险公司的自身经营管理入手,切断或对冲金融环境因素的风险传导或负面影响。
(一)优化产品结构,削弱退保系统性风险
与以往相比,我国寿险公司的实力、寿险产品类型、业务结构等已发生明显变化。寿险公司应对金融环境变化的能力已有显著增强,如一些保额递增型产品的设计,较好的抵御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期交型保单的大力推动,阻断了与资本市场理财产品及银行储蓄产品的直接对比;等等。从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产品构造的差异,不同寿险品种对金融风险的敏感度往往不同。传统保障型产品同利率和通货膨胀走势呈正向关系:当高通货膨胀导致固定保险利益不断贬值,或利率步入上升通道,同预定利率形成较大利差时,退保的经济利益会凸现。储蓄投资型产品主要受制于资本市场财富效应,资本市场走强,投保也会增多,资本市场走弱,则退保容易发生。依据这种差异,寿险公司可以采取不同的寿险业务组合,建立产品对冲机制,从产品结构上削弱金融环境因素影响,构筑抗退保风险安全阀。
(二)完善寿险保障功能,消除保单价值流动性缺陷
众所周知,任何金融资产流动性和变现力是不可缺少的属性。随着储蓄投资性、金融各业产品的同台竞争的增强,长期寿险合同的非流动性缺陷日益凸现。尽管寿险公司为提高保单流动性,普遍支持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功能使合同利益可以部分变现。但因长期性寿险保单一般承保前两年公司投入成本较大,扣除各项费用后,保单现金价值较低,从维持保单有效性及其保障功能的角度考虑,寿险公司往往对以上功能设置了两年后申请的限制。然而,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投保人发生资金链紧张的情况更是不可预测的。鉴于我国寿险合同储蓄成分非常之高,两年后可申请贷款的控制意义和限制理由并不充分,建议寿险公司在审慎评估可行性的基础上,把现金价值或累计保费额度作为是否可申请贷款的控制标准,并加强贷款限额管理和余额监控,提高大额保单的变现能力,成为抵御退保风险的有效手段。此外,因不同类型寿险产品对金融风险敏感度不同,寿险公司还可以考虑研发不同寿险产品之间的险种转换功能,帮助投保人规避金融风险,消除退保动机。
(三)建立长效业务考核机制,提高销售展业规范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利率下降时,寿险保单价值尤其是保障价值会相对提升,产生大量新增业务。新增业务的业务品质对未来的退保风险有很大影响。近年来风险控制、业务品质管理也一直是各寿险公司尤其是成立时间较早的寿险公司始终强调的工作重点,各寿险公司也奠定了较好的业务基础。但不可否认,销售误导等不规范展业行为在保险业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寿险公司的业绩考核机制普遍关注当期销售业绩,忽略了退保风险。即使部分公司已将退保率纳入考核体系,也是作为负向指标冲减当期绩效或激励,而影响退保率高企的往往是前几年的业务。加上合作渠道的多样,营销人员甚至机构管理者缺乏长期稳定性,导致始作俑者和惩戒承担者之间严重错位。建议在当期应发奖励中核定并提存一定比例作为退保考核基金,每年退保率在控制标准以下的给予返还,超出控制标准的不予返还。这样既起到长效激励作用,又可在金融环境变化过程中起到平滑退保风险的作用。
(四)强化投资风险管控,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对于经营“风险”的寿险公司而言,投资首先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其次才是盈利工具。因为寿险投资的功能是将负债所承担的系统性(无法在负债内部对冲的)风险,在资本市场上对冲,最终达到保险公司持续经营的目的。因此,寿险公司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必须关注和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等,使投资活动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审慎和稳健进行。
(五)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建立劝阻管理制度
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降低退保率。近年来,各寿险公司秉承价值导向进行业务转型,尤其银代期缴业务比例不断提高,但银代期交保单的专属队伍和售后服务模式还延续“对网点不对客户”的专管员模式。随着期交规模扩大,寿险公司应积极探索新的相关服务模式,如与个人业务队伍整合,或新建专属队伍,加强公司与客户的联系,保证服务质量,增加客户信任,削弱外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的退保往往带有盲目性、跟风性、恐慌性,寿险公司应积极建立退保劝阻机制。当客户提出退保时,要求受理申请的业务员或客服人员首先进行解释劝阻,填写劝阻记录。金融环境变化的敏感时期,应建立二级劝阻机制,即受理人首次劝阻不成功时,由资深主管进行二次劝阻。劝阻退保机制应与劝阻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管理制度杜绝二次误导行为,对劝阻失败的保单,务必保障处理时效,避免矛盾升级。
寿险退保风险管理是对寿险产业经营能力的考验,其实质是寿险产品的金融竞争力。寿险公司必须立足于金融环境的变化,着力于经营能力的提升,维持保单长期稳定存续,才是寿险持续经营之本。
标签:金融论文; 储蓄型保险论文; 保单现金价值论文; 保单贷款论文; 寿险论文; 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利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