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血标本采集错误率中的应用论文_汪黎霞,何青竹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儿科;安徽宣城 242000)

【摘要】目的 降低儿科护士对住院患儿血标本采集错误的发生率。 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血标本采集错误率”为主题,通过品管圈各种QC手法,对活动前的2015年3-5月份血标本采集错误率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拟定实施对策并实施,将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试管应用错误率、漏采血率、条形码错误率均为0.00%低于对照组5.38%、0.96% 、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品管圈的活动有效的降低了血标本采集错误率,改进了护理工作方法,增强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自信心及团队凝聚力,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儿科;血标本采集;错误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国内多称为质量管理小组,起始于戴明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和朱兰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1962年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创立。品管圈是由基层人员自主参与的一种团队活动,旨在改善工作缺陷的同时促进圈员的自我成长【1-2】。血标本是临床医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治、判断的重要依据,而其采集错误常导致检验结果偏差或检验不出,不仅增加了病人痛苦,海可能延误危重病人的抢救时机【3-4】。为降低我科血标本采集错误的发生率于2015年5月成立儿科第二期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针对以“降低血标本采集错误率”这一主题,利用品管圈的手法进行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普儿科分别对对照组:QCC开展前(2015年3月1日~5月30日)三月内的520例出院患儿以及试验组:活动开展后(2015年3月1日~3月15日)520例出院患儿进行调查研究。将活动前的520例患儿做为对照组,活动后的520例患儿做为研究组,两组患儿的年龄、病情、治疗、住院时间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种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组圈前参加护理部组织的QCC相关知识培训,于2015年5月6日成立第二期品管圈,通过投票方式选举圈长1名,副圈长1名,圈员(6名)自愿报名参加,护士长为辅导员。每个人结合儿科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投票方式进行选取,最终以降低血标本采集错误率得票最高而成为本次活动的主题。血标本采集:即医生医嘱给予住院患儿须采集的血标本。血标本采集错误率=血标本采集错误的次数/血标本采集的总次数×100%

其衡量指标:一月内护士血标本采集标本采集错误率。选题理由:⑴对医院而言: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医院在社会的形象及满意度,使得医院的进一步发展。⑵对患者而言: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更好的实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⑶对领导而言:有利于医院更好的管理。⑷对同仁而言: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⑸对个人而言:提高操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

1.2.2 现状把握与目标设定:设计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查检表,内容主要包括:漏采血、条形码错误、试管应用错误等内容,调查对象为2015年3月1日~5月30日的520例住院患儿标本采集(对照组),由圈员对发生的标本采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评分分值,结束后汇总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出改善前护士针对住院患儿血标本采集错误率:14.23%。结果如下(见图一):

(图一:改善前血标本采集错误率柏拉图)

根据对我科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采血错误不良事件数据调查分析及80/20原则显示,本次品管圈的改善重点定为:试管应用错误、漏采血、条形码错误。目标值设定主要是提高血标本采集正确率(改善前正确率为85.77%),根据调查结果设定目标:护士对住院患儿血标本采集错误2%(正确率提高到98%)。

1.2.3 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采用QC手法分别对本次品管圈的3个需改善的重点进行要因分析,绘制出“鱼骨图”,从而找出血标本采集错误率的主要原因:试管相关知识没有培训与学习,试管新增项目未学习,采血时未再次核对,采血后未及时登记,登记时未双人核对,医生下医嘱后未提示,部分试管颜色相同易混淆,两名患者同时采血,标本易遗漏。

1.2.4 对策的拟定、实施与检讨。“品管圈”组织成员运用循征护理的手段,针对各要因制定相应对策:1、相关知识纳入新进人员培训2、试管分类放置,做好标识3、建立试管一览表,贴于采血室醒目的墙面,供采血护士随时查阅4、建立标本采集图册,与检验科联系,及时更新标本采集内容5、标本登记完善三签名“采血者、送检者、接收者”6、建立小标识,标识到病例上,有医嘱时能显示。7、完善采血流程图,试管在未贴条形码前写上患儿姓名

以上对策均由责任护士同步实施一月(2015年6月1日-6月30日),并在对策实施后进行数据统计,了解血标本采集情况,进行效果确认(见表1),每月不定期进行血标本采集的质量督查。

表1:改善前、中、后数据

1.3 评价方法:比较QCC开展前(2015年3月1日~5月31日)与活动开展后(2015年7月1日~9月30日)护士对住院患儿标本采集错误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比较实施QCC前后两组住院患儿血标本采集错误率。

2结果

实验组试管应用错误率、漏采血率、条形码错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住院患儿标本采集错误不良数量(错误率)比较

3 讨论

我科将品管圈手法应用与护理质量改进活动中,以降低血标本采集错误发生率为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降低了血标本采集错误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儿科患儿血管细,不易触摸,且肥胖患儿居多,患儿年龄小,存在恐惧依赖心理,无法正常沟通,不能配合操作,血标本采集的错误不仅延误疾病诊断与治疗并且给患儿造成再次穿刺的痛苦,激发护患之间的矛盾,影响患者满意度,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品管圈的开展规范了护理工作,有效的降低了血标本采集错误率。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3.2 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提高患者满意度。血液采集标本不合格,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还会给医生正确临床诊断造成阻碍【5】。正确采集血液标本,保证了血液标本的质量,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6】。

3.3 通过“QCC”活动,对采血过程中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自己制定改进措施,从中找到了归属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对护理质量的改进与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提高了大家的专业能力、科学工作方法和循证思维水平,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为打造护理磁性团队注入了正能量【7】。在活动中,组织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各抒己见,分工合作。对护理人员团队意识的培养,管理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7】。

参考文献

【1】李琳凤,张毅,吕海瑛.品管圈在我国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800—801

【2】刘莲凤.“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73

【3】姜岩涛.30例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6):5504-5505.

【4】吴媛媛,安晓霞,赵云萍,等.“血液标本影响检验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8-14

【5】 刘远程.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中不合格原因及对策分析[J].医学检验,2014,(35):165-166

【6】郭君玲, 赵霞.住院患者错误采集血液标本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医学前沿,2014, 351

【7】刘静,马艳梅,朱丽萍.品管方法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14,22(5):108-121

论文作者:汪黎霞,何青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下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血标本采集错误率中的应用论文_汪黎霞,何青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