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怎样看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09)02-0001-08

经过三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巨大成就,且日益深入人心。与此相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则“人气”下降,“市场”萎缩。然而它们并没有放弃阵地,而是变换手法,按各自的面貌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图影响中国发展的方向。在这类举动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者有之;曲解为儒家社会主义者有之;误读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亦有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上述第三种表现显得尤有锋芒。于是,这里也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乍一听这个名称,并不令人反感,因为它不仅标榜“社会主义”,而且强调“民主”。然而,这种对民主社会主义所作的纯粹字面理解,或据其标识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既带有几分天真,也含有几多猜测,因而是靠不住的。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名不副实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从本质上看问题,那么应该说,民主社会主义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西方国家中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以改良资本主义为目的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的理论表现和实践模式。因此,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归属问题的解答,应当联系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演变过程来加以说明。

一、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归属

在社会主义文献中,民主社会主义曾经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是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同义语。在这个意义上,民主社会主义,即社会民主主义;二是作为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变通形态或替代形态。前者可视为广义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后者可视为狭义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作狭义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归属于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为了理清其间的脉络,这里先从民主主义说起。

(一)民主主义是以普遍形式表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

民主主义的提出者是以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阶级和教会的黑暗统治,他们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天赋人权。即认为,我是人,因而生来就有做人的权利。第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他们看来,人权的首要内容是财产私有权,因而维护私有财产天经地义,并以此抨击封建阶级和教会对资产阶级的横征暴敛。第三,主权在民。这种观点主张,国家主权来自人民,而非君权神授,政府首脑只是作为主权者的人民的受雇者。因此,反抗暴政是人民不可剥夺的一项权利。第四,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们认为,法律是人民“公意”的集中体现,因而法律至上,由此必须剥夺贵族所享有的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启蒙学者提出的民主主义对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催生资产阶级革命,曾发挥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进步作用。

但启蒙学者的民主主义在理论上又是以普遍形式来表现的。即是说,在理论上,它所代表的不只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似乎是一切人的利益。启蒙学者所抱有的也不是资产阶级的偏私心态,而是拯救人类的高尚情怀。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1]720即是说,他们以普遍形式所提出的民主主义,在实践中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了与这种传统的民主主义相区别,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种新的民主主义即社会民主主义也就历史地产生并传播开来。

(二)社会民主主义是对民主主义的继承和更新

从“社会民主主义”一词的构成来说,是“社会”加“民主主义”。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概念中的“社会”呢?这里的“社会”并非指作为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而是相对于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关系而言的那样一种具有平等伙伴意味的共有、共享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民主主义相对于传统民主主义不仅在形式上承认人人享有政治民主,而且关注这种政治民主得以实现的经济前提,即社会的平等。因此,社会民主主义更多地关注中下层群众的利益,以及如何解决由社会的不公分配所带来的经济剥削。

但是在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如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上,中下层群众中的无产阶级及其代表和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于是,对社会民主主义也就有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种不同理解。前一种理解,被称之为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在这种理解中,社会民主主义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后一种理解被称之为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在这种理解中,社会民主主义等同于社会改良主义。用马克思的话说,这种改良主义“不是为了消灭两极——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抗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2]614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2]368

不难看出,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是存在原则分歧的。然而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分歧的形成和激化有一个过程;它们分别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左翼和右翼在地位消长上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另外,随着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斗争情势的变化,为这种变化所制约,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民主社会主义就是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三)民主社会主义是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演变过程到目前为止大体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阶段;二是伯恩斯坦主义阶段;三是民主社会主义阶段;四是当代社会民主主义阶段。

1.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阶段(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中,对社会民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改良主义的理解同时存在。这种改良主义理解在当时的表现就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其具体形态在19世纪中期在法国有路易·勃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德国有拉萨尔主义,在法国有蒲鲁东主义,在英国有工联主义。在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影响在总体上不占上风。由于小资产阶级在许多方面与无产阶级有共同利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主义者在行动的时候”,只要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不为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效劳和不攻击共产主义者,就应当和这些社会主义者达成协议,这时尽可能和他们采取共同的政策。当然,共同行动并不排除讨论存在于他们和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分歧意见。”[2]245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用多少是经过掩饰的施舍来笼络人心,用暂时使工人生活大体过得去的方法来摧毁工人的革命力量。”[2]368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担忧不幸被言中。到19世纪末,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改良主义在第二国际所属的各国社会民主党中流行开来。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于是,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也就进入其演变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伯恩斯坦主义阶段。

2.伯恩斯坦主义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为了平息社会的不满,为了达到从内部瓦解工人运动的目的,1890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废除了 “反社会党人法”。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由此成为合法政党,并在接下来的议会选举中获得巨大成功。于是,党内的改良主义乘机抬头。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不久,伯恩斯坦于1899就抛出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社会改良主义理论,或曰伯恩斯坦主义。其主张主要有两点:第一,社会民主党应从过去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社会利益的“全民党”。第二,社会民主党应放弃暴力革命,而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第二国际分裂后,伯恩斯坦主义也就成为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标志,而与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意识形态相区别。社会民主党从革命党向改良党转型,也就为其从体制外批判资本主义转到在体制内改良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如果说伯恩斯坦主义基本上还只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理论纲领的话,那么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些国家的社会党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这种原先作为理论纲领的改良主义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也就从伯恩斯坦主义阶段演变到了民主社会主义阶段。

3.民主社会主义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态势。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中,由于共产党人在二战中的杰出表现,从而使他们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大增。针对这一形势,西方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为了能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和国内共产党的力量相抗衡,于是对社会党人也就采取了拉拢和支持的策略。西欧各国社会党因此而活跃起来,其中有不少国家的社会党曾经先后成为该国的执政党或参政党。在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推动下,“社会党国际”于1951年6月3日召开的法国法兰克福大会上获得重建。大会通过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目的和任务》的宣言,正式将社会党的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变换为“民主社会主义”。这一变换表明社会党人把“民主”置于优先地位。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党通过议会民主上台执政或参政,作为执政党或参政党通过程序民主,实施社会政策,改良资本主义,对中下层群众的利益予以照顾,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劳资矛盾。他们认为,这就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二是社会党以“民主”相标榜,借以区别和反对通过暴力革命取代资本主义,并以无产阶级专政来保障的社会主义。于是,它也就充当了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及反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同盟军。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苏东巨变的发生,也就意味着作为和平演变手段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某种贬值。另外,更为主要的是,社会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政策在其国内基本失灵,于是,民主社会主义也就被当代社会民主主义所取代。

4.当代社会民主主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20世纪90年代,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社会党人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从“民主社会主义”改为“社会民主主义”。意在表明,它不是一种“民主”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的“民主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苏东巨变后,不仅标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于是,他们放弃了作为制度目标的社会主义追求,而去实现所谓人道目标的社会主义追求,即把社会主义视为通过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所实现的平等与互助价值。这里的平等与互助是指发扬人类的友爱精神,倡导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合作。社会党人在其指导思想的名称上之所以做上述改变,这主要是因为90年代以来,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人遭遇到了政治上的严冬。由于其承诺不能兑现,因而其威信骤降,党员人数大幅减少,国内选举连连失利。2001年以前欧盟15国中曾有13个国家的政府是社会党人领导,而现今执政的社会党只剩下这个数字的零头。面临如此危机,社会党人认识到原先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已走到尽头,已经失败,必须向后退却,去开辟所谓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也就走一条新形态的资本主义道路。

二、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

如前所说,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党所提出的一种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模式,这是民主社会主义与伯恩斯坦主义的一个区别,同时,这也是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区别的一个所在。从一般意义上说,脱离民主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同样脱离社会主义的民主,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因此,强调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根本一致性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民主社会主义把民主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对立起来,企图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把民主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因而这种实践模式也就具有了改良主义、空想主义的性质。社会党人在自己的纲领中把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手段划分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国际民主等四个方面。下面分别来作一些具体分析。

(一)关于政治民主。民主社会主义者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寄托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的运用上。即认为运用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就可以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这些制度具有超阶级性,能够为各阶级的利益提供均等的服务,因而可以用这些制度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工具。在这种制度下,将发生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性变化。社会党在上台执政或参政以后,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主张和信奉的理论进行实践的。第一,坚持多党制或多元政体;第二,尊重多数人的决定,保持少数人的政见;第三,坚持实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权;第四,保障民主平等的人权。这些都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活跃了社会的政治气氛,扩大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客观上逼迫资产阶级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善,形成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较为民主的状况。但是人民群众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并没有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民群众并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些国家的社会党虽然上台执政过或长或短的时间,但也没有能使这些国家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和其他一切国家制度一样,既有公共性的一面,又有阶级性的一面,前者通过其社会职能得以体现,后者则是通过阶级职能来获得体现。不仅如此,二者还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对此,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523很显然,民主社会主义这种凭借资本主义民主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过高地估计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性、公共性,过分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和解精神。殊不知掌握着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资产阶级,最终是不能容忍社会主义的。如果真的出现了社会主义通过议会民主而获得支配地位的情势时,那么它就会以疯狂的报复性来阻止社会主义的实现。因此,想借助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来实现社会主义,只能是缘木求鱼。诚然,马克思主义不拒绝利用和平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武装力量作后盾,这是绝不能成功的。相反,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反动统治阶级往往首先要把刺刀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就迫使无产阶级不得不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也是被后来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所证明了的真理。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种和平过渡的可能性。

(二)关于经济民主。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谁掌握生产资料,而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得如何。那么,如何才能使私有制不是服务于少数私有者的利益而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呢?在社会党人看来,依靠经济的民主监督,或曰经济民主。所谓经济民主,就是在社会党人掌权的一些国家中,通过实施一些举措,推行“工人参与制”,即让工人或工人代表参加讨论关于企业经营、生活待遇、劳动条件、低层管理和高层决策等方面的问题。其做法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职工讨论建议制度。该制度规定,在一起工作的工人实行定期聚会,就企业生产和职工利益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职工提出的建议,厂方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职工参与管理制度。该制度规定工人或他们的代表有参与组织、指挥、协调或控制生产的权利。三是职工参与决策制度。即通过制度保障,工人及其代表有参加公司一般决策或最高决策的权利。比如,在法国,劳资双方成立有“企业管理委员会”,最突出的是当时的西德所实施的“共决制度”,该制度规定2000以上职工的企业董事会劳资双方的代表名额各半。应该承认在保存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职工参与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创造,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调整,表明了劳动者在劳动中民主权利的扩大和主体地位的提高。工人参与企业的某些经营活动,既是工人运动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说,由于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智力因素作用的增大,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加强,因而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重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工人参与制的实行,对于提高工人的地位、改善工人的处境、维护工人的眼前利益、改善劳资关系、缓和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但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都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经济民主的,因而对于经济的民主监督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另外,工人参与的经济民主权也只限于企业内部,至于企业之外,乃至地方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等均不属于参与的范围。至于企业内部的工人参与,也仅限于监事会中有一定的咨询权而已,而不是实质的决定权。企业的决定权在股东代表大会,执行权在董事会,监督权在监事会。即使在监事会中,劳资双方也是不平等的。按规定,虽然劳资双方有同等数量的代表参加,但同时又规定职工代表中必须有高级职员的代表,而高级职员的代表通常是站在企业主一方的,再加上监事会的主席是由资方出任,因此,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不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经济民主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民主社会主义者企图依靠经济的民主监督来解决劳资矛盾,将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关于社会民主。社会党国际纲领指出:资本主义的指导原则是私人利润,而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是满足人类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主义原则呢?在民主社会主义者看来,不仅要保障人类基本的政治权利,而且要保障经济和社会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工作的权利、医疗和福利的权利、休息的权利、因年老、伤残和失业而不能工作的公民有获得经济保障的权利;儿童福利与青年依据其才能而享受教育的权利,等等。怎样才能保障这些权利呢?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要通过国家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在民主社会主义者看来,自由资本主义所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和克服,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是正当的,可以通过福利国家创造更加平等的机会,救助贫困家庭,并且依靠累进税制度来达到削富济贫的目的。

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战后造就了一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民主社会主义者也承认,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说到底只是起到一种社会矛盾“缓冲器”的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痼疾。不仅如此,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在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导致了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问题,产生了资本主义本身无法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即是说,废除保障制度,对资本主义是毁灭性的,而实施保障制度对资本主义又是破坏性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保障制度在根本上是相抵触的。这种抵触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一,保障制度作为一种非商品化的运作制度也就挤压了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商品化原则所通行的空间。 其二,保障制度的实施造成了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而这主要靠税收的增加来解决,于是也就导致了生产者的成本增加和利润下降。其三,资本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资产者可以通过资本的国际转移获得丰厚的利润,而这种国际转移所导致的西方国家产业空洞化,必然会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支撑。其四,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竞争体制下,增加社会保障就能讨好选民,于是竞选者过多的承诺与民众过高的期望之间就会相互推动,最终导致国家不堪重负。当执政党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无法满足群众的期望时,必然造成执政党的合法性危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国家的社会党就是在这种危机中丧失政权的。不难看出,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

(四)关于国际民主。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孤立地解决它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国际民主谋求人类的一致与团结。社会党人宣称:“社会党国际各成员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世界政府。”[3]145“对社会民主党人来说,只有共处是不够的,国际合作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3]146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民主社会主义者希望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世界上陷于极端贫困、落后的国家予以了同情和支持,并积极参与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如核威胁、生态失衡、南北差距扩大等。应该说,其愿望是良好的,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倚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世界上,处于强国和富国中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者要切实迈出任何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自私的干扰。

三、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总体评价

如何从总体上评价民主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种观点,需要在这里提出来加以认真分析。这几种观点可分别概括为“西方特色社会主义说”、“成功社会主义模式说”、“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说”等。

(一)“西方特色社会主义说”。这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一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呢?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不能成立。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般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关于社会主义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毫无疑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和各国家、各民族的特点相结合,这样,它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作用。根据这一理解,所谓西方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的具有西方特点的社会主义。很显然,“西方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然而民主社会主义并不具有这一本质属性。因为它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民主社会主义者在《歌德斯堡纲领》(1959)中曾公开宣称“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根植于基督教、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就被排除在外。在其后通过的《纽伦堡新纲领草案》中,虽然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学说,工人运动的经验”等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加以列入,但那也只是为了装点门面,以消除工人群众的反感和在竞选中获得更多的选票,因此,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主张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理论,而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从人的本性和尊严引申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它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违反人性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符合人性的要求。第二,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主张以资产阶级民主制为手段通过改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第三,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理论,而认为在保存私有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化解私有制的弊端。第四,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而主张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消灭剥削和贫困。总之,把民主社会主义说成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西方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观点也是民主社会主义者自己要站起来加以否认的。

(二)“成功社会主义模式说”。这种观点认为,相对于失败的苏联暴力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似是而非。苏联失败了吗?是失败了。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的曲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有其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内部原因中,关键又在于共产党,特别是它的主要领导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搞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弊端。但这种弊端主要不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在于社会主义具体体制;不在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而在于忽视民主和法制,以至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民主社会主义者在对苏联的分析中,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官僚主义倾向、过于集权化倾向,这有其合理之处。但如果攻击其为暴力社会主义,这是不能成立的。民主和专政从来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从来不是对立的。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民主,同时也是利用强力并辅之以教育及其他手段把少数作为专政对象的人纳入民主法治的轨道。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没有能处理好专政与民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这个教训是必须记取的。至于民主社会主义是否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呢?也不是。如果就民主社会主义的许诺来说,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不能算成功,毋宁说遭到了失败。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在社会党执政期间,通过民主手段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客观现实在社会党国际十六大通过的《阿尔布费拉宣言》也不得不加以正视。其中说:“曾经有过资本主义已经得到改造的令人欣喜的幻觉,有过经济将无止境增长的田园诗……而今天则是一片混乱。”苏联的不同政见者麦德韦杰夫在英国出版的《列宁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也认为,虽然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对于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过程中至今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日本学者冈崎三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文中也指出,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政府“在推进产业和金融机关的国有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做出许多实际成绩,但同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阶级对立的目标相比,相差太远,英国、法国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4]。另外如前文所言,社会党人自己也已经从过去坚持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退却,从而表明它难以为继。由此可见,那种把民主社会主义说成是一种成功社会主义模式的观点是一种不实之辞,是不能相信的。

(三)“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说”。这种观点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以积极意义为主的左派思潮和力量。笔者赞同这种观点,但需要加以具体说明:

第一,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任何把民主社会主义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都是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误读。这在前文已有说明。

第二,民主社会主义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试验。这里是说,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能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但在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民主社会主义的试验又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这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不能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它又通过社会改革提高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民主社会主义没有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社会,但它又采取种种措施增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当然这种社会试验的价值不可高估,因为它局限于资本主义框架内,所以不具有根本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是社会主义的试验,而是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试验,但这种试验透露的信息却又是很有意义的。它表明资本主义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它需要借助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措施才能得以延续。然而这样做却又引起了新的矛盾,从而使这些措施的实行遭遇障碍、效用降低,这也就预示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非有一个根本解决不可。

第三,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或者说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批判传统的资本主义,认为它有许多弊病,但它又认为这些弊病可以通过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加以治疗,因此,它以“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自居。从实践结果来看,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在执政期间所采取的许多措施虽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却缓解了矛盾,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第四,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中代表中下层群众现实利益的左派思潮和力量。民主社会主义不主张消灭资本主义,不主张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但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中下层群众的现实利益。因而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国家中曾有过广泛的影响,也曾得到过不少群众的拥护。当然,这也就必然引发了民主社会主义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趋于明显。在这场斗争中,民主社会主义不敌对手,因而西方社会党人不得不改弦更张,收起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但是尽管如此,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试验,它所提供的经验,还是值得为争取社会主义和为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而斗争的人们所记取和借鉴的。

四、正确对待民主社会主义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既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又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充分吸收和借鉴。这些文明成果主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研究和学习这些文明成果不是为了照搬照套,而是要通过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为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为形成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提供借鉴。有人把借鉴了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华传统文明成果和民主社会主义积极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肢解,抓住其中一个方面的联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读为或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是儒家社会主义,或是民主社会主义,这样做,在认识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也是极为有害的。拿我们人类来说,人们吃了猪肉、鱼类、谷物等,吸收了其中有营养的东西,总不能因此而把人归结为其中任何一类吧?如果是那样,岂不荒唐!上述的几种片面归结,实际上也就是这类荒唐之举。当然,这类曲解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即对上述种种曲解,如果不加警惕、不加批判,任其泛滥,必然会搞乱人心,误导中国发展的方向。特别应该警惕的是,在我们国内,有人不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解为民主社会主义,而且还进而鼓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他们这样做,不管其动机如何善良,如果照着去做,那么其结果必然会使中国的发展走上邪路。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都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种本质区别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民主”原则为核心,在文化上鼓吹多元化。认为多元化,才能防止思想单一和精神垄断。在政治上主张两党制或多党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防止一党专政和独裁。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包含多种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竞争,从而激发动力。在社会目标上主张实施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对立。而与之相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上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坚持一与多、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既能防止舆论一律、思想僵化,又能防止方向迷失、思想混乱。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如果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论依据。在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样既有利于避免某些国家因实行一党制缺少必要的监督而造成的失误,也有利于防止一些西方国家实现两党制或多党制而造成的倾轧和混乱。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如果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也就失去了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就会走向分裂和动乱;就不能克服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就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在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既有利于克服因单一经济成分和单一分配形式所造成的活力缺乏,从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避免两极分化。在社会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共建与共享相统一的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部分人先富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的关系。既防止因强调长远利益而忽视现实利益的倾向,要通过满足人民的现实利益,去调动人民群众为实现长远利益而奋斗的积极性,又防止因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倾向,用长远利益去激发人民群众为争取和扩大眼前利益而奋斗的积极性。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要不要坚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内容的和谐社会建设。如果抛弃这四个坚持,奉行所谓民主社会主义,那么,也就必然会使中国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苏联东欧的演变就是前车之鉴,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不能允许的。

当然,在上述四个坚持的前提下,民主社会主义从另一方面所强调的某些东西,尽管是片面的,在总体上是不正确的,但也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有其部分的合理性和深刻之处。因而,它对我们正确处理上述的“一元主导”与“多样纷呈”、“执政党”与“参政党”、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主体地位”与“多样并存”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的关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借鉴意义的。

总之,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都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收稿日期:2009-02-2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