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农村论文,制度论文,专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市场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早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专业市场至今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市场制度(R.J.Bromley,1971)。但是,中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专业市场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之重要,对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工业化所发挥的作用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这一现象理应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以被誉为“市场大省”的浙江为例,对中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专业市场现象进行初步的剖析。
一、专业市场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专业市场”这一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至今还缺乏权威的解释。《新帕尔格莱夫经济学辞典》引用了英国皇家营销权利和税收委员会《最终报告》(1891)中的集贸市场定义,即“得到当局批准的、商品买家和卖家在某个特定时间相聚、或多或少受到严格限制或规定的公共场所”,并通过从九个方面描述集贸市场的主要特征,把集贸市场与期货市场、大商场、拍卖市场和超级市场等市场制度区分开来。经济学界习惯于把专业市场视为集贸市场中的一种,但要从经济学角度把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严格地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在本文,我们把专业市场定义为: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和互替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专业市场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 )专业市场是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是以某一类商品为主,兼营少量的其它商品的交易场所,所以,专业市场是一种典型的有形市场。如何界定市场中的商品是否是同一类商品,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主张是把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替性或者是互补性的商品视为“同类商品”(陈理元等,1996),但对最低界限的替代系数和互补系数至今没有进行定量性的测算。二是以官方统计部门的商品目录划分为依据,并主张把二级目录及其以下的同一种商品视为“同类商品”(罗卫东,1996)。(2)以批发为主, 兼营零售。(3)卖者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4)以现货交易为主,远期合同交易为辅。(5 )每日交易或者是每周的交易日明显长于歇业日。第一个特点使其区别于综合市场、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第二个特点使其区别于菜市场、零售商店;第三个特点使其区别于专卖店;第四个特点使其区别于各种商品期货交易所;第五个特点使其区别于农村周期性集市(又称间歇性集市)。当然,在很多种情况下,对各种市场进行严格的细分是比较困难的。例如,有人把没有固定交易场所,但存在着大量比较稳定而专一的批发业务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也称之为产地型专业市场(盛世豪,1996)。又如,许多大型的综合市场尽管进行多种商品交易,但其内部对各类商品进行严格的划区交易,这类综合市场事实上已相当于一个专业市场群,与专业市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在本文,我们把这类大型的综合市场也列入专业市场的研究范围之内。
需要强调的是,从买者和卖者的数量、商品的同质性,进出市场的壁垒等角度来看,专业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在专业市场交易活动中,“固定顾客关系”的频繁出现又意味着竞争往往是不充分的。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专业市场中,这种“固定顾客关系”在市场交易和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二、浙江专业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浙江专业市场发展的基本现状
浙江是我国专业市场发育最早,也是目前最为发达的省份,被誉为“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的主要特点是:
1.规模大,数量多。浙江已连续五年保持商品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数、单个市场年成交额三项全国第一,1997年,全省共有集贸型有形市场4567个,年成交额2861亿元,其中,全国规模最大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拥有摊位数2.7万个,年成交额190.37亿元。
2.辐射广。以省内一大批全国性集散型和产地型专业市场为基础,以省外众多分市场和一支庞大的浙江经商大军为依托,浙江专业市场的辐射范围可以达到中国大陆的各个省市。
3.产业基础扎实。浙江有数千个以生产单一产品为主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村(乡)一品”的块状经济。这些生产基地成为浙江专业市场及其省外分市场、浙江产品具有高占有率的外地市场(如北京“浙江村”的大多专业市场、云南最大的服装和小商品市场——螺蛳湾商城)的产业基地。农村工业发达是浙江专业市场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二)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1.集中化趋势。主要包括(1 )交易总额在各市场之间的分布向大而专的专业市场和综合性的专业市场群集中,专业市场出现两级分化;(2)交易总额在城乡专业市场之间的分布出现向城市集中;(3)交易总额在专业市场内部的经营户之间的分布向经营大户集中,出现了一大批以为生产企业经销、代销为主的经营大户,部分超级大户的交易额已超亿元,其经营方式和规模预示着经营户向贸易公司转型的趋势已初显端倪。
2.专业市场信息网络化趋势。浙江特大型和大型专业市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例如,义乌小商品城、南浔建材市场、余姚塑料品商城等专业市场,都已成立了信息网络公司,把主要商品信息输入计算机信息网;杭州龙翔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与全国主要农贸市场的信息联网,并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各地市场的商品信息;杭州丝绸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商品信息已进入国际信息互联网络。
3.专业市场产地化趋势。多数专业市场的辐射范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趋势,从原先的卖全国产品为主转变为卖本地产品为主,专业市场的集散功能趋于弱化。
4.专业市场网络化。区域内部的市场空间组织形态从孤立的市场之间的横向竞争逐步向相互分工、相互依赖的一体化市场网络转变,形成明显的市场中心等级体系。随着跨省界、跨国界的分市场的不断拓展,母子市场体制和市场集团体制使专业市场能够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构筑市场网络体系。
5.专业市场竞争优势弱化趋势。浙江专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市场交易额在全省商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是专业市场的商品批发和零售的部分功能正逐步被专业街、大企业的销售网络、由经营大户发展而来的贸易公司以及由超市、连锁点及其配送中心构成的市场网络所取代。一方面,这一趋势预示着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的速度正在加快。另一方面,这一趋势也意味着,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贪图便宜的价格偏好趋弱,而品牌偏好趋强。很显然,大商场、超市的商品比专业市场的商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通过专业市场这一销售渠道实施低质低价竞争策略的市场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二是浙江专业市场交易额在全国专业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997年,这一比重已从1994年的16.48%下降到12.69%。
(三)专业市场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
浙江省是一个“资源小省”,据专家测算,浙江省的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位,仅略高于上海市和天津市。1978年,经济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12位。改革以来,浙江省抓住八十年代国有经济在轻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形成大量的市场缝隙这一发展机遇,利用传统商业文化所造就的人力资源优势,依靠农村工业化和专业市场两只轮子的推动,取得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总量从第12位上升到第4位,GDP年均增长速度仅次于广东省,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专业市场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毫无疑问,专业市场的兴起对浙江经济获得超常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专业市场为浙江省根据比较利益优势实现资源转换创造了市场条件。浙江省自然资源贫乏,但经商人才优势明显,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较为丰盛。在八十年代,浙江选择了“两头(自然资源、市场)在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从事轻型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并凭借以专业市场为核心、跨地区的庞大的销售网络,把大量的中低档商品销往“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实现经济规模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专业市场在资源转换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次,专业市场的兴起,加快了浙江省经营人才资源积累和民间资本原始积累。专业市场不仅为浙江人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众多的边学边干的机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经营人才队伍,而且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商业利润的分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传统的经营人才众多和民间资本丰盛是浙江省最为显著的两大社会资源比较优势,而这两大优势的形成与专业市场发达密切相关。
最后,专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区际分工发展。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区际间的专业化分工,是中国农村工业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区际间专业化分工格局的形成,是以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为必要条件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专业市场的兴起,浙江产品的市场辐射范围向周边地区和全国延伸成为可能。同时,区际间分工的发展,又反过来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的支持。浙江省在农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产业发展与专业市场成长相互促进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三、浙江专业市场兴起的制度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市场主体总是按照交易成本最低、享受服务的效用满足最大的原则进行制度选择的。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功能角度出发,利用“需求—供给”这一理论构架分析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机制的机理(林毅夫,1991)。下面,我们将借鉴这一方法,分析专业市场兴起的原因及其变迁的动态过程。
(一)浙江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专业市场兴起的制度需求因素分析
专业市场作为一项市场制度安排,具有能够为生产厂商、批发零售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提供多种有别于其它市场制度安排的服务功能。所以,专业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多大作用,是由影响专业市场这一制度安排的众多的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决定的。其中,决定专业市场制度的需求因素主要有:(1 )由经济规模总量和产业结构共同决定的竞争性产业的中小企业数量,用F表示;(2)竞争性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用M表示;(3)需求密度,包括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用D表示;(4)商业信用程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程度,用Y表示。这样,对专业市场的制度需求(Qd)可用下式表示:
Qd=H(F,M,D,Y)——(1)
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农村工业迅速崛起,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最富生机的部门。但是,以国合商业企业为主渠道的传统流通体制,主要是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工业服务的,农村工业企业的商品进入这一流通网络存在较高的体制性壁垒。由于农村工业企业规模较小,采用直接人员促销方式或建立自身独立的销售网络,缺乏营销规模效益,导致单位商品的交易成本过高,从而制约农村工业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市场占用率的提高,农村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销售功能内部化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再加上我国小企业数量特别庞大,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纵向一体化分工不发达。在这种特殊的发展背景和体制环境下,专业市场所特有的功能刚好吻合了农村工业化的需要。专业市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
专业市场除了具有市场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适合小规模企业的共享式销售网络和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条件下营造市场特区的两项特殊的功能,正因为专业市场拥有这两项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强劲的专业市场制度需求。
1.专业市场是一个众多的小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就可获得的规模巨大的共享式销售网络。从广义角度来看,专业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品流通网络,不仅其自身是商品的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而且其外部还有大量的商店和各种商品交易会作为网络的末梢伸展到城乡各地。通过专业市场推销产品的企业,可以共同分享专业市场商品流、信息流和物流巨大和辐射面广所形成的营销规模经济。因此,对成千上万个小规模企业来说,专业市场是一种低交易成本的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在农村工业化的最初期,大多数农村小企业主要通过专职的和外聘的推销员以行商方式推销产品,形成了一支农民购销大军。随着企业生产批量的增加,这种行商式市场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专业市场对这一市场制度安排的功能替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具体表现在:(1 )专业市场把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集中在某一固定地点从事交易活动,可以节省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提高成交率。(2)专业市场积聚了有关商品供求、 价格和品种等信息,大大地节省了买者和卖者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 (3)在专业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卖主是坐商,与行商相比,他们用隐瞒真实信息的欺诈手段来牟利的风险较大,因此他们在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受到抑制(郑勇军,1995)。
既然专业市场具有上述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为什么规模较大的企业很少选择专业市场作为销售渠道?很显然,企业的销售渠道选择与其产品销售规模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专业市场只对其规模处于某一区间段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低交易成本的销售渠道。在这里,我们抽象掉产品的物理属性和技术特性,用下图反映销售规模与销售渠道选择之间的关系。
上图中的曲线Ⅰ、曲线Ⅱ、曲线Ⅲ分别代表“行商式”直接人员推销、共享式销售网络、独享式销售网络的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曲线。当企业的规模处于(0,Q1)区间时,由于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都很小, 无论是通过购买专业市场的摊位得以分享共享式的销售网络,还是建立独享式的销售网络,都因分摊到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过高而显得不经济。因此,企业选择行商式直接人员推销是最为经济的。当企业规模处于(Q1,Q2)区间时,如果企业继续采用“行商”式的人员推销,将因需雇佣过多的销售人员而导致销售成本过高;由于企业规模不够大,企业建立独享式的销售网络所需支付的费用难以得到完全地补偿,而且有可能无法逾越建立独享式销售网络的必要资本量壁垒。所以,对规模处于这一区间的企业来说,专业市场是单位产品销售费用和必要资本量都较低的一种销售网络。当企业规模超过Q2点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大,建立独享式的销售网络所需费用较易从营销的规模经济中得到补偿;而且,由于企业资金实力较强,较易逾越必要资本量壁垒。所以,由于具有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数选择建立独享式的销售网络。这就是专业市场中大企业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专业市场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场外的宽松和安全的市场交易环境。这是因为,专业市场的发展对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就业量,带动第三产业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式的块状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之下,有意营造一种“市场特区”。在专业市场内部,对外地商品和经营户取消歧视性政策;在税收方面,直接或以包税制方式间接地降低税率;在社会治安方面,通过重点保护为专业市场内部的交易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方面,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较为宽容,甚至有意进行保护;在信用保障方面,政府部门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当三边规制结构中的仲裁者角色,为市场交易活动提供一种不是建立在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信用保障;等等。在过渡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无法为整个社会的市场交易活动营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公平、自由和安全的体制环境,但是,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能够在专业市场内部这一局部领域营造这一体制环境,从而在专业市场的场内与场外之间人为地营造一种体制落差。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这种“市场特区”在以计划经济为主且国合商业流通网络较为发达的城市是难以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国家的专业市场首先在城市兴起,而在改革之初,我国专业市场首先在农村地区兴起。
从专业市场制度需求角度来看,浙江专业市场特别发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浙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对专业市场具有特别强的制度需求。这是因为:(1)浙江经济结构特征是“轻、小、集、加”, 经济主体主要是竞争性产业的大量小规模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都无法达到突破建立独立的销售网络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的边际点。(2 )浙江选择了“两头(原材料和市场)在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远程贸易的顺利拓展。由于全国性的商品配送中心集团公司还没有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交易的信用基础和法律基础薄弱,对众多的小规模企业来说专业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民购销大军,就成为交易成本最低的远程贸易渠道。(3 )浙江选择了一条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强县战略”发展道路,工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分离度特别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工业企业组建大型的供销合作体的谈判成本和协调成本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市场就承担了对农村工业进行市场信息导向和要素组织主要功能。(4 )浙江农村工业的区际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较为发达,形成了众多的块状经济。区域生产能力巨大与区域内市场需求密度不足,需求总量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只有依托专业市场庞大的销售网络,才能维持块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
(二)浙江专业市场兴起的制度供给因素分析
决定专业市场制度的供给因素:(1 )政府对专业市场的政策偏好,即政策资源,如政府是否允许或者是否鼓励兴办专业市场的政策取向,以及对兴办专业市场采取何种实质性的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用Ⅰ表示;(2 )区域内可供动员的用于专业市场场馆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规模和区位条件,即资本和自然资源,分别用Ca和Cb表示;(3)拥有商业经营才能、经验和资金实力的人才数量, 以及从事专业市场管理和相关服务的人才数量,即人才资源,用L表示。 对专业市场制度的供给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Qd=Q(I,Ca,Cb,L)————(2)
从专业市场的制度供给角度来看,专业市场在浙江大地上迅速崛起,并对农村工业化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普及为专业市场的生成和发展孕育了制度性前提,而中央政府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取向大大地削弱了农民和企业进入专业市场的体制壁垒。尽管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发生在农业部门内部的制度变革,但其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农业部门。这是因为,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普及,政府限制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监督成本变得非常昂贵,默许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成为政府的理性选择。在传统体制下,政治风险是农民制度变革和创新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力量。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创新成功,事实上降低了农民从事诱发性制度变迁的政治风险的预期值。七十年代末专业市场的最初形态——马路市场就是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产生并生存下来的。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央政府出台了允许农民贩卖三类工业品和计划外的二类工业品,有限度地允许农民有偿转包耕地,允许部分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等一系列政策,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提供了更大的经济自由,从而为专业市场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
第二,浙江地方政府推行兴商政策,并直接参与市场的组建,对专业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专业市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激发了浙江地方政府发展专业市场的热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在专业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市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高度相关,地方政府在专业市场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不断促进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张;其次,地方政府在专业市场场地和相关设施的建设、交易规则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大大地加快了专业市场的发展。
第三,受区域性的传统商业文化影响,再加上浙江市场化的先发效应为广大农民从事市场经营活动提供了边学边干的众多机会,浙江善于经商的人才特别多。这是浙江专业市场特别发达的最关键因素。
四、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策
近几年来,浙江专业市场发展迅猛的势头大大地减缓,主要表现在商品年成交额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许多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尤其是专业市场起步早,影响大的温州地区所出现的两种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温州乡镇工业销售总额在当地市场成交的比重从70%下降到40%(冷晓,1997),通过无形市场成交的比重大大地提高;二是许多上规模的企业纷纷从专业市场中撤出,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企业销售网络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的产品销售渠道。例如,1996年,正泰低压电器集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2.4亿元,而柳市中国电器城的交易额仅为1.56亿元。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专业市场的功能和地位趋于下降。
目前专业市场发展所面临的功能弱化困境,并非一些偶然因素所致,也不是主要由政策运作失误所引起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由决定专业市场未来走向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发生阶段性转变和改革取得进展的具体表现,更是传统市场制度向现代市场制度演进的标志。从制度的需求和供给角度来看,专业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对专业市场的制度需求明显强于制度供给,制约专业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制度供给不足;第二阶段,专业市场制度供给能力与社会对专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第三阶段,专业市场的制度需求减弱,传统专业市场的供给能力过剩,但由于专业市场的功能创新不足,专业市场的制度供给无法创造出新的专业市场——一种与现代商贸相适应的现代型专业市场的制度需求;第四阶段,随着专业市场制度需求的调整和专业市场自身的重组和功能创新,传统专业市场的数量将减少到与传统经济部门相适应的水平,现代型的专业市场的供给能力也将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相适应。目前,浙江专业市场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对传统专业市场的制度需求不断趋于减弱,专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将主要取决于专业市场的功能创新能力,制度供给因素成为制约专业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导致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理论研究滞后。至今,理论界的大多数学者都已认识到传统专业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将趋于弱化,但对专业市场特别是超大型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缺乏强有力的理论论证,再加上理论界不重视专业市场的“传统”,导致理论上的专业市场制度创新主体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市场缺乏现代经营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导致实践方面的专业市场制度创新主体也出现严重短缺。
目前,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市场主办单位普遍认为,专业市场发展处于调整阶段,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将走出低谷,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我认为,这些乐观主义者之所以会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缺乏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决定专业市场未来基本走向的长期因素,是如何正在逐步削弱专业市场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实践中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失误。
当然,传统专业市场的功能弱化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短期内,传统专业市场将会绝对萎缩甚至是消失。即使从长期来看,传统专业市场的使命也不会终结。而且,从中短期来看,传统专业市场在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这是由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众多且分布较分散、低收入人口数量众多等有利于传统专业市场发展的因素在中短期内仍将发挥作用所决定的。不仅如此,随着专业市场功能创新的不断深入,专业市场自身将不断演化,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专业市场不仅现在,而且将来还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重组和功能创新:浙江专业市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重点
面向二十一世纪,浙江省要保持“市场大省”的优势,必须在继续促进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市场重组和功能创新工作。前者是基础性工作,后者是塑造浙江专业市场新优势的战略重点。
针对目前浙江省小规模和低水平的专业市场大量存在、市场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严重这一突出的问题,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的市场重组,主要包括:(1)组建市场集团。积极探索以特大型龙头市场为核心, 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市场集团的新路子。通过组建市场集团,在各市场主办者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同类市场进行重新分工,克服市场之间的过度竞争;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强各大型商城公司的资金实力,为商城公司实施多角化经营战略创造条件,拓展商城公司的发展空间。(2)托管。 鼓励知名度较高、基础较好的商城,抓住专业市场正处在结构性调整阶段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探索以托管方式实行低成本扩张的新路子。目前,特别要鼓励我省的商城公司接管上海等大城市的专业市场,并逐步地把这些市场改造成为分市场。我省的商城公司主要负责分市场的管理和招商工作。通过对分市场注入品牌、经营人才、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和经验,搞活分市场。通过建立专业市场网络,进一步增强我省专业市场的辐射力,更好地发挥我省大型专业市场的集散功能优势;加强我省专业市场与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时收集大城市的市场信息,重塑我省大型专业市场的信息积聚功能优势。(3)关停并转。对规模较小、 水平较低或者是发展潜力较小的专业市场,采取措施实行关停并转。
在积极推进市场重组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商城公司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商城公司从单一的物业管理向多方位服务转变。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功能创新:(1)场外信息积聚和传递功能创新。 专业市场传统的信息积聚和传递过程,主要是在场内的买卖过程中完成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市场的信息集散中心功能的发挥,将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递渠道,与场外进行信息交流。目前,在大型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市场之间的计算机联网互通信息,甚至通过国际和国内的计算机网络、新闻媒体收集和传递信息,已越来越普遍。(2 )展销展示功能。鼓励专业市场把闲置的二、三楼改造为展销大厅,利用专业市场的集散功能,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服务。(3 )进出口贸易代理功能。鼓励各商城公司组建进出口贸易公司,发挥“两大窗口”功能,一是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进入商城交易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窗口;二是利用商城的展销功能,为外国商品特别是日用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窗口。商城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将利用专业市场的信息优势,积极开展直接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代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