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高等教育及其专业设置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泛珠三角论文,专业设置论文,区域合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6月1日“9+2”高峰论坛在香港的开幕,意味着以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正式开始启动。这种区域性的合作与发展模式,从国家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上说,是对国家目前正在重点开发与建设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快中部地区的崛起、西部大开发、沿海地区更高水平发展四个发展战略的另一种新的尝试。“9+2”的区域合作发展,从最南端的港澳地区,到西南的云贵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不平衡,涵括了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与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板块”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香港和澳门地区,是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和基础的社会,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基本上没有多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内地的九个省区,除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后期之外,其它省市均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如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划分,以2002年的经济水平为例,[1]可把九省区划分为五个区域:第一区域广东(15030元);第二区域福建(13497元);第三区域海南(7803元)和湖南(6565元);第四区域为江西(5829元)、四川(5766元)、云南(5179元)和广西(5099元);第五区域为贵州(3153元)。在五个划分区域中,除广东和福建两省外,其余七个省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8184元的平均水平,九个省的人均GDP水平也同样低于全国的水平;以城乡的人口比重分,全国城市人口比重平均水平为39%,九省区的城市人口平均水平不足30%。而香港和澳门地区,为一元化的城市人口结构,同年人均GDP,香港为185615港元(1港元=1.06元人民币),澳门为123354澳门元(1澳门元=0.97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国内9省区,在“9+2”区域中分列第一、二位。正是在这么一种环境和状态下,泛珠三角的合作发展才具备实际的意义和基础。“9+2”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动力和基础的,它包括了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市场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破除各省区间形成的限制性政策、规定和壁垒,促进合作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在1~3次产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互补和双赢的发展战略。由于经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的基础,在这种“9+2”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必然对广东高等教育及其专业设置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正是本文要加以论述的成因。
二、泛珠三角合作区域的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现状
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已使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其不平衡,既造成了对生产技术、生产物资需求的不同,也造成了对人才层次、数量及其结构需求上的不同,从而对高等教育及专业设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是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后,内地9省区与港澳地区的新的经济合作模式。这种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践与探索,不仅对合作区域内的各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必然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合作发展模式产生影响,其结果也会对高等教育及其专业设置产生影响。
泛珠三角合作区域的资源与经济实力,如果以“9+2”合作区域的土地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四个方面的情况而论,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国的总和;总人口4.5亿,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超过西欧的人口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0%,接近东盟10国的总和;外贸出口总额则相当于日本的总水平。[2]以此资源和经济实力而言,从发展的角度与珠三角的7个地级市相比,或与长三角的江、沪、浙两省一市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之内。然而由于合作区域内各省市发展的极其不平衡,在平均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等方面,泛珠三角区域还不可以与这两个区域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港澳地区现代化与国际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珠三角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已具备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但这些地区资源缺乏,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其他地区的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两者的合作则可以起到很强的互补性作用,形成双赢发展的潜在实力和基础,这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发展、与珠三角地区的独自发展比较,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实力。实际上“9+2”的区域合作,是以港澳和珠三角地区为火车头和引擎,利用港澳地区的国际化水平高,金融保险领域的国际地位,发达的运输业、国际贸易、旅游业、酒店饮食业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上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改革开放的经验,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开放与发展。这种在一国之内的两种制度、具有不同资源并能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合作,只要形成较好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必然会优于欧洲联盟、东盟等国家间的区域合作,形成更大的合力与区域优势。
表1 “9+2”合作区域2002年1~3次产业的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63~64,888,835~6
说明:*香港为港币,为2001年的数据,三次产业比重为计算所得。
**澳门为澳门币。本表所用1~3产业构成为按年鉴给出的具体数据计算而得,原因为原表的比重第二产业为13.6%,第三产业为92.1%,可能有误。
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特征与构成。在泛珠三角的合作省区中,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产业特征与构成有很大的差别。“9+2”区域1~3次产业的构成见表1所示。
从表1看出,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发达,当中尤以进出口贸易、零售服务业、饮食及酒店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仓储业、旅游业等方面特别发达。如在香港地区按母公司注册的总部公司数目就达到952家,开设办事处的公司数目达2177家;[3]有3119家海外公司在香港经营地区性业务,有6710家公司在香港注册,[4]这就为内地9省区的引进资金和对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港澳地区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评价,已属于发达的、现代化的后工业化社会。内地9省区中,除广东1~3次产业的发展较为协调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外,其他省区仍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1~3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偏高,第二产业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发育,仍处于培育、引资起步和进行资金及技术的初始积累发展阶段,因此也难以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厚实的基础和空间。
另一方面,在产业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上,“9+2”区域中的内地9省区却各自具有优势。如广东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制造业优势,在金融保险、股票市场、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与通讯、建筑、旅游和酒店业等方面与其他8省区相比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福建、海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较大的优势,这就为以旅游为中心的经济与产业链的打造提供了基础;而除广东、福建以外的其他7个省区,在矿产资源、能源或其他自然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就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信息与通讯、酒店和建筑业、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等相关产业,都可以利用这些省区拥有的不同资源做平台,为港澳地区及外国资本的引入、为广东的参与提供广阔的舞台。也正是这种产业特征和构成,为广东的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为港澳地区的投资资本、外国公司投资资本的引进提供出路和路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这也是能够实现双赢战略的基础。
表2 “9+2”合作区域2002年高等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2003.728,733,916,944;2.有关网站资料
说明:1.香港澳门的高校统计均指有政府资助的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未含其他资料;资料来源为港澳地区及内地的相关网站。2.表中的其他类型院校包括:语言、政法、体育、艺术和民族等五个方面的院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就整个“9+2”区域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按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或以高水平的高校数量比较,总的情况并不理想。“9+2”区域的高校概况详见表2。
除港澳地区外,内地9省区的普通高校总数为376所,占当年全国总量1396所的26.93%,在校生总量为225.03万人,占当年全国在校生总量903.36万的24.91%。由此看出,内地9省区在高等教育领域占全国的比重方面,要远远低于人口及经济总量方面占全国的份额。再从不同科类的院校分析,9省区合计,综合性院校为45所,理工类院校50所,农林类院校12所,医药类院校27所,师范类院校72所,财经类院校14所,高职类院校148所,其他类院校20所,分别占全国同类院校的份额依序为:40.2%、22.3%、26.1%、27.3%、35.5%、22.6%、27.0%和19.6%。以广东的情况看,综合性院校在全国居首位,约占全国同类院校的13.4%,理工类院校在全国居21位,占同类院校的1.8%,高职类院校排首位,约占6.0%,财经类院校并列12位,占全国同类院校的3.2%,除林业和民族类院校外,其他类型的院校也有设立,从科类上看,尚算齐全。广东的理工类院校偏少,综合类院校偏多,从广东要建设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上看,高层次人才的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在“9+2”合作区域的省区中,除海南和贵州外,其他省区在理工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及满足自身需要方面都比广东具有较大的优势。
高水平高校的数量。在“9+2”合作区域的内地省份中,具有较高水平的高校只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院校,即使包括香港地区高水平的高校在内,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全国的有关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相比,也没有优势。然而区域性合作中如果能把这些院校联合起来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影响高等教育及其专业设置的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之所以从边缘地位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这是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不开的,因此,影响高等教育及专业设置的因素也就与此密不可分。
(一)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熟练技术和受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尤其不可能缩小他们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5]这种对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影响的认识,是世界性的,并不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所占比重的提高,更进一步确立了高等教育在国家或地区或区域或省市中的重要地位,使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到了中心。在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以及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在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多样化培养方面的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的地位与能力,其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认为,在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下,没有高等教育及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也就不可能有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国家和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可能提高,经济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难以实现。我们在研究七大工业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关系时,从美英两国的发展中发现,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70年代初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30多年间无论科学技术还是经济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完全奠定了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英国这个老牌的昔日强盛帝国,至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达到14.1%,仍未踏进高教大众化的门槛,至1990年当美国的高教毛入学率达到74.1%时,英国的高教毛入学率为29.1%,仍未达到经济社会现代化或教育现代化中30%的高教毛入学率的指标,其经济退到七大工业国中倒数第二的位置,这是英国长期以来坚持绅士式精英教育而造成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未能实现互动和相互适应的结果。[6][7]这种结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识和结论是一致的。在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中,要实现双赢和经济的腾飞,使高等教育和经济之间实现互动是不可以忽视的。
(二)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原则和模式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核心是加快经济的发展。鉴于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必然对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高等教育及其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反过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将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9+2”合作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异,各省区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仅反映在质上,更反映在量上。广东是内地9省区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在信息产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高层次的理工类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使广东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入和加快,以广东的经济实力,有可能在初期吸引到更多的高层次各类人才到广东,而双赢策略的成功,其他省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时,也会使许多背井离乡来粤工作的人士倒流回本地工作。这样有可能因流动性、不稳定性的关系导致广东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的估计和认识不足,影响到对高等教育发展上的规划与决策。
第二是产业结构及比重差异上的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显示出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肩负的责任。产业结构及比重差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学科和类别高校的设置上。从表“19+2”泛珠三角合作区域1~3次产业的构成可知,合作区域内三次产业的构成差别巨大;再从表2中“9+2”合作区域高等教育情况看,不同学科和类别的院校在不同省区中与1~3次产业的构成不成正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势必因经济结构不同而造成对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产出之间的不协调。比如广东的理工类院校偏少,作为制造业的基地,这是极其不适应的,但合作区域内的其他省区理工类院校明显偏多,这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产物如何打破?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近期、中期和远期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如何与产业的发展目标相协调?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第三是原有高等教育基础的影响。内地9省区的高等教育基础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和基础明显不适应现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广东的情况尤其如此。如广东的本科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偏少,其中本科院校至2003年底为31所,理工类院校4所,这完全与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情相背离。因中央政策的限制,广东新设立的高校只能是高职类院校。这既是政策的影响,也是原有高等教育基础的结果。
(三)影响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影响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的形态与结构、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高校的自身办学与发展条件等几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高等教育对不断变革的世界的响应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针对性’指的是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作用与地位,包括它的任务、职责、课程、内容”等问题,[8]针对性位于这三个问题之首,说明了其重要性。因此,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自身的任务、责任和目标。
经济发展的形态、结构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影响。从泛珠三角合作区域上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与模式,完全打破了原有一省一区发展的体制与模式,积极寻求一种能加快发展并达到双赢目的的策略,这样,表1中所显示出的各省区的产业结构和特征必然会被较快打破,并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与规律,从而引起对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种类的需求的变化加快,引起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专业设置上的针对性要求难度加大。在“9+2”合作区域中,除港澳地区对内地人才的流入有限制性外,其他9省区的人才流动会随着经济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而加快。由于广东在区域性合作发展中仅次于港澳地区,“经济法则”不仅使合作区域内,也同时使非合作区域的专业人才流入广东,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规划必然会受到各类人才流动的影响,如果对此形势认识不足,有可能会使专业设置的调整失去意义,或使支持广东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失去其发展的机遇。在专业设置的调整中,必须坚持为广东九大支柱产业及其外向型经济特点服务的专业人才主要靠本省培养的思想,才能提高针对性,保证广东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广东在“9+2”区域性的合作与竞争中,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自身条件及其发展要素的影响。在专业设置的调整中,高校自身的条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广东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科的高校,应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按自有的条件办好相关专业,并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调整需求量不大的专业,特别是高水平的高校、广东重点发展的高校以及若干的高职院校,应以自身的优势设置和调整专业,切忌以自身的劣势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使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能各行其道、发挥优势。此外,广东的高校由于办学层次、服务面向的区域不同,在办学的发展目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面向全国、广东重点发展的院校面向全省、各地级市的院校面向当地等等,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服从此原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的支柱产业、各省区的支柱产业、各地级市的支柱产业是不同的,这就为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面向的高校为支柱产业服务,为自身的发展目标提供了空间。广东在“9+2”区域合作发展中,对不同的高校来说,此原则是不应改变的。
四、后语
在“9+2”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中,其对高等教育及其专业设置的影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影响可能是深远的。但只要把握好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实现互动的原则,就可以使不同办学层次、不同服务面向的高校在自身发展及专业的设置调整上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从而加快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服务,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