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观察论文_包凯沪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观察论文_包凯沪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 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 目的: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诊疗效果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60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血管造影介入检测方法对其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栓塞治疗或灌注垂体后叶素。结果:本组60例中48例(80.0%)患者出现异常出血征象,检查结果呈(+),其中40例(66.67%)检查结果显示造影剂外溢;9例(75%)瘤样血管、血管迂曲增多;2例(16.67%)血管畸形;1例(8.33%)肿瘤性病变。31例采取栓塞治疗,21例采取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效果均较好。结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采取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适合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同时也可作为诊断方法于手术前进行,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导管技术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084-02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系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常见急症,发病部分可分为上、下消化道,致病原因包括消化道炎症、机械性损伤以及血管病变等,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冷汗、口干、晕厥、烦躁不安甚至休克。血管造影检查方法通过利用数字剪影技术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以其外溢部位为依据判断患者病情,在该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60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60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4.3±10.2)岁。临床表现:58例出现鲜血便、柏油样便且量>200ml,9例呕血,39例失血性休克,所有患者出血量>1000ml/d,经传统保守治疗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采用血管造影机(PHILIP FD20)、造影剂(非离子,500psi)及Seldinger穿刺法行股动脉穿刺,对患者腹腔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左动脉及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全段结肠、全部小肠)进行检查。造影导管选择5F或SOS导管,造影剂注射速度控制在4ml/s,单次注射量为8~20ml。超选择性造影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判断:①对剪影、非剪影图像进行多次比较,在确定无运动伪影后判断为造影剂外溢;②造影剂呈血池聚集现象;③出血速度过快且具有明显活动性。其中②、③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提示征象。

结果显示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的患者进行超选择性插管后,利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小肠血管机型、结肠癌术后复发性出血及动脉瘤患者对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血管栓塞治疗或灌注垂体后叶素,于20min内灌注6U,随后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确定出血停止。

2.结果

本组60例中48例(80.0%)患者出现异常出血征象,检查结果呈(+)。40例(66.67%)检查结果显示造影剂外溢,其中31例(77.5%)为消化道溃疡出血,利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进行治疗后出血得到及时控制;9例(22.5%)为结肠癌术后复发性出血,利用5F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进行止血。其余12例(20.0%)表现包括9例(75%)瘤样血管、血管迂曲增多;2例(16.67%)血管畸形;1例(8.33%)肿瘤性病变。12例均利用5F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进行止血,后进行手术切除。

3.讨论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通常>400ml,出血速度快,且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规检查方法包括内镜检查、X线钡剂检查等,其针对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的消化道出血检查效果较好,但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检查过程中对出血点的辨别准确率降低[1]。同时由于采取急诊剖腹探查的方式容易导致患者所承担的风险增加,且仍存在5%~25%无法及时检查出血灶的几率,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检出阳性率,同时能够在检查过程中利用灌注、栓塞治疗方式进行止血,从而达到诊疗同时进行,及时控制出血的目的。肠系膜动脉造影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能够根据出血征象定位病变部位,从而对治疗进行治疗[2]。此外,能够对瘤样血管、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病变进行诊断,并通过纠正休克提高手术成功率。动脉造影所具有的诊断、治疗同时进行以及创伤小等优点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获得广大医师的高度重视及认可,当然仍应对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合理控制,积极采取其他检查检查方法进行配合诊断。

目前动脉栓塞治疗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价值得到肯定,尤其在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呈(+)时成功率较高。本次研究中31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采取栓塞治疗后出血得到及时控制。据先关文献资料报道[3],栓塞治疗的有效率>80%。但其复发率>20%。这与胃肠道供血动脉侧支丰富具有很大联系,同时栓塞治疗无法对病灶进行彻底去除。但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多次栓塞治疗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本次研究中利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显示栓塞效果较好,且能够对由胃肠道供血动脉侧支而引起的肠壁缺血进行合理避免。同时利用导管进行灌注血管收缩剂的治疗效果也较好,利用灌注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能够促使血管收缩,提高其凝血功能,进而到达止血的目的。应注意将栓塞治疗作为首先选择,材料可选择PVA颗粒、明胶海绵等。同时应注意根据患者发病部位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如下消化道出血采取导管技术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采取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适合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同时也可作为诊断方法于手术前进行,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春高,杨正强,施海彬等.腹部外科术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6):930-932.

[2]王奇咏,陈英.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4,(18):188-188,189.

[3]王乃宏,王佳.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3,(25):46-47.

论文作者:包凯沪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  ;  ;  ;  ;  ;  ;  ;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观察论文_包凯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