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游永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游永丽

摘要:历史课的创新能力是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发现问题、参与讨论、激发兴趣、营造环境和创设课堂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能力;培养;心得

一、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笔者首先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2.学会置疑,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提问,那么不用多久,学生就会养成“饭来张口”般的坏习惯。因此,教师还应教学生掌握一些置疑方式,使他们学会向自己置疑。例如,关于“慕尼黑阴谋”的疑点,可以这样置疑:《凡尔赛和约》不是规定德国放弃普遍义务兵役制吗?英、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盟国出卖给德国呢?为什么说英法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层层递进式的置疑,更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

二、讨论存疑,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存疑”,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贵存疑”,也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学海无涯,要不断地进入新的境地,就必须常常“存疑”,保持浓厚的兴趣。应当指出,这种保留的疑问,具有整体联系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进行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时空跨度较大,具有连续性特点的问题,应当步步存疑,设置悬念,通过不断向纵深探索达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对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不必过早明确提出。因为鸦片战争虽然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但从中国近代史上来看,却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因而它具有连续性,应当通过以后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逐步悟出连战连败的根本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古语说“温故知新”,历史教学中的“存疑”与其他学科一样,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原有知识的反思,从而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不断形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现律,不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目前,有些教师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极少数智力超常的学生才具备的,我们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差,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没条件,当个“维持会长”能上好课就不错了。而笔者认为,创造性是人素质中最深层、最有价值的能动力量,是探索未来世界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从精心设计课堂的引言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首先播放一段《开国大典》的录像和录音,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到新中国成立的情景之中。此外,还尝试让学生自编引言,采用时事导入、家乡名胜导入、成语故事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来说,首先就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改变自己的身价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讨论、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客观、事实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念,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的机器,一堂历史课就是教师讲,学生背,其结果导致的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极大的制约,那怎么谈创新呢?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本身必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努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再次,教师还应深入挖掘教材,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

五、创设开放式课堂,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或背诵现成的历史要领或历史结论,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重新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教师既要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又要大胆地引入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动态或新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思维新情境,开拓新思路。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现有的历史结论或观点敢于质疑,并以史为据,求证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要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和途径。

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开放式课堂要求教师彻底摒弃“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这样就解决了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质疑、探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探索知识的勇气,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再次,在教学评价上要坚持民主性、多维性和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要树立扬学生所长的教学过程观,提倡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长处。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又要关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以正面的、积极的宽容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允许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或结论持不同的见解,提倡问题答案的多维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六中学 563100)

论文作者:游永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游永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