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科学到后现代宗教_科学论文

从后现代科学到后现代宗教_科学论文

从后现代科学到后现代宗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论文,宗教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后现代科学对现代性的宗教返魅

由于现代性和科学主义在当代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现代性和科学主义受到了极大挑战。正如后现代宗教的著名代表人物、美国克莱蒙特神学院和研究生院宗教哲学教授格里芬所指出的那样,现代性漠视了宗教却导致了经济拜物教和科学拜物教,走向了人文精神的反面。于是,面对工业化、现代化、生态环境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挑战,世界渐渐变成了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的、家长式的、欧洲中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穷兵黩武的和还原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没有人和精神的位置,人类没有了家园,只能冷冰冰地面对无情的客观世界。

而所有这些科学无能为力或只能起负作用的方面,在后现代宗教看来恰恰是由于宗教的衰微所引发的。

科学在排挤了宗教权威的同时,也确立自己比宗教更大的权威。科学的力量浸透到了各个领域,特别是,经培根、洛克、斯宾诺莎、笛卡尔将之移入社会诸领域、诸学科后,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新的倾向:一切都是科学问题,科学主义应运而生。紧随其后,便是逻辑地产生了近代工业化运动和现代的现代化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它们几乎远离了科学所涉足的一切领域,更多的情况下,它们只能像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的那样从事道德教化的作用。宗教一步一步从日常生活的内容走向了日常生活的形式,走下神坛。

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对宗教的复兴首先便是要实现“自然的返魅”。这种“返魅”有两方面内容,既要同现代科学相协调不对立不冲突,又要避免现代科学的“祛魅”的客观性,而赋予事物以意义和价值。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后现代神学》与《后现代科学》相继在美国问世。

同现代科学关注于对象客观性不同,后现代科学要求必须关心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且不仅仅要关心人与外部世界的认知关系,还要关心人与世界的道德关系、价值关系。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杰出量子力学创立者的大卫·伯姆认为,“后现代科学不应将物质与意识割裂开来,因而也不应将事实、意义、价值割裂开来,因此,科学与一种内在的道德密不可分,而真理和美德由于是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这样就将科学与宗教伦理相关联。

二、返魅的后现代宗教的形态特征

后现代宗教通过后现代科学实现了对现代科学的返魅,也改变了科学支配下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支配下,从17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是,把宇宙看成是一部依机械原理运转的巨大机器,连人和社会性也不例外,其中每一部都依机械原理被严格的因果规律所决定,偶然性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在这样一种思维范式的影响下,后现代宗教也具有了新的形式。汉斯.昆认为,这意味着基督教已经历了六种大的范式的转换和更迭,即分别走过了早期基督教的末世观范式、教父时期的希腊一拜占庭范式、中世纪时期的罗马公教范式、宗教改革时期的福音派新教范式、启蒙时期的现代化范式,而走向后启蒙的、后现代范式。

后现代宗教对上帝的这种理解可以看作是对“上帝已死”的回应。这种回应不同于无神论根本没有上帝的观念,不同于犹太神学家马丁·布伯关于上帝“不在场”、“不做声”或“隐匿了”的流行观念,不同于瓦哈尼关于作为偶象的上帝已死的观念,不同于朋霍费尔所谓的作为人类父亲的上帝在人类成年后已不再管人类事务的观念。后现代宗教认为,作为认识的、实体性存在的上帝之死,实际上只是意味着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威”和“霸权”观念的死亡。

兰德尔明确提出,宗教的问题实质上不是单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人类意义的功能问题。为此,他补充了四重功能:第一,它们唤醒种种情感,激发人们去行动;因此它们可能增强人们在实践中为自己所相信的正确的东西而献身的勇气。第二,它们鼓励了合作行动,从而通过对象征的共同响应,把一个群体团结在一起。第三,它们能够把语言的通常的字面用法所无法表达的那样一些体验的性质传达出来。第四,它们既能激发,又有助于培养并澄清人类对世界的“辉煌壮观的秩序”或“神圣性”的体验。这样一来,宗教就不再是被科学放逐的无处可去、没有家园、四处飘零的情感,而本身正是人的家园。

同理,对实体性上帝的回避,也使后现代宗教既不同于现代宗教的宿命性,也不同于任何自然神论的宗教特性。他们认为,一方面,现代性的宗教是一种宿命的宗教,是一种决定的宗教。这样一种宗教只会导致对上帝的漠视,在这种宗教中不能也不可能存在任何奇迹。另一方面,他们对牛顿以来的自然神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自然神论的核心就是对自然进行祛魅,就是要取消自然本身的神性、主体性,而使之客观化、外在化、规律化,而上帝在这样的情形下,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一个自然是可以没有上帝的,且没有上帝是最好的,因为一切都服从于规律,没有偶然和奇迹发生,上帝不但不能干预它且自身都要受到这种规律的约束,从而本身就是对上帝神圣的亵渎。

透过对自然神论的批判,后现代宗教也批判了现代性宗教关于人的任何优越性的观点。后现代宗教认为,如果坚持泛神论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会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持一种尊重的态度,我们就会对我们周围一切事物拥有的神性肃然起敬,我们就不会像现代科学的工具理性那样,服务于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而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同其它生物是平权的,丝毫没有什么优越性可言。因此,才能真正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处理主体与对象的一切关系,而不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三、后现代宗教的挑战与困惑

必须承认,后现代宗教在克服现代性以及现代性所引发的当代的生态危机、人文精神失落、社会模式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它也面临许多二难困境。

后现代宗教将上帝给予了象征性的理解,试图绕过是否真有一个上帝这样一个棘手问题。但是,这必将招致两方面的不满。一方面,蒂利希等后现代宗教家既降低了神性及权威性(将之等同于每个人不同的终极关怀),同时也在宗教神性的意义上有意模糊了各种宗教的界限,因此势必要面对各种保守神学家的责难,同时,另一方面,将上帝理解成一种象征意义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后现代主义当然反对作为宗教的反动的世俗化而倾向于世俗主义,但是其主张的世俗主义也并不能挽救宗教。一方面,世俗化使得宗教干预世俗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世俗主义也产生了很多沉痛的教训,最主要的便是对世俗社会的干预。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到,后现代宗教将宗教解释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然而问题仍然存在着。一方面,它并没有真正回避马克思的批判,如朋霍费尔所言,宗教如果仅仅以一种幻觉来慰藉人,那么它仍然只是鸦片,当人清醒时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愁上加愁,使人中毒匪浅,欲罢不能,最终摧残人类精神。曾经有一位神学家在报纸上批评许多美国人宁肯服用安眠药也不愿信仰上帝的行为,而朋霍费尔却不以为然,他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许多教内人士把上帝当作安眠药来用。另一方面,任何人类精神包括作为人类精神需要的后现代宗教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会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或者是人类必需的精神就予以大力推崇,对于宗教来说更是如此。

标签:;  ;  ;  ;  

从后现代科学到后现代宗教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