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根据省、市工作安排,我县将东峡乡沿109国道、西倒一级公路、京藏高速(扎麻隆至湟源段)、青藏铁路线一线的下脖项村、响河村、灰条口村、石崖庄村、新民村确定为特色乡村风貌提升工程试点项目。
一、基本情况
本次湟源县特色乡村风貌提升工程试点项目涉及5个村庄,由西至东分别为下脖项村、响河村、灰条口村、石崖庄村、新民村。
下脖项村西距县城13公里,东距西宁市30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全村现居住人口254户,1040人,共六个自然社。
响河村位于东峡乡以东,距县城8公里。全村共有农户174户,718人。
灰条口村位于县城以东6公里的湟源峡内,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共有81户304人,共有劳动力152人。
石崖庄村位于县城以东3公里湟水河南岸。全村3个社,共174户,700人。
新民村位于县城以东3公里湟水河南岸。全村共3个社,总户数为92户,人口318人。
二、村庄现状风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沿线村庄的实地调研和分析,现状乡村风貌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村庄环境卫生较差、私搭乱建较为严重、建筑风貌严重缺失、公共环境亟待整治、村庄道路亟待修整。
(一)村庄卫生环境较差
(1)扎倒公路建设中,架设高架桥、在山间开挖隧道较多,对原生态的环境整体影响较大,施工点较多,临时搭建的彩钢房形式的厂房较多,对山清水秀的环境容貌影响大,多处蓝色的彩钢房与青山绿水极不协调;
(2)扎倒公路施工中造成的扬尘污染、建筑材料堆积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及湟水河河道景色;
(二)私搭乱建较为严重
村庄内部私搭乱建(室外旱厕、沿街畜棚、临时建筑)问题严重,严重影响村庄环境。
(三)建筑风貌严重缺失
(1)109沿线村庄虽然先后实施了“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但由于当时项目资金有限,对整体村容村貌整治不彻底,主要是实施了土墙换砖墙和墙面粉饰,涂料粉饰的墙面后期巩固管理困难较大,加之雨水冲刷,部分墙面粉饰已脱落,影响村庄的整体风貌和景观效果。
(2)群众近几年新建、改建的房屋(外墙贴砖、抹灰)与前几年实施的土墙换砖墙、墙体粉刷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建筑色彩繁杂且搭配无序,影响了村庄整体的干净、整齐效果。
(3)109国道沿线建筑造型、尺度、风格等方面形式跳跃,外观样式过于单调,缺少动人的细节,缺乏文化感与美感;门窗以铁材或铝材为主,镶嵌玻璃规律而统一,但其形式不能够形成相应的节奏、韵律,窗与窗间墙之间的比例关系,没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也就难以形成节奏感,窗户、屋顶缺乏装饰,使建筑呈现出简单、平淡、毫无生气的外观。
(四)公共环境亟待整治
村庄现有广场仅为硬质铺装,放置篮球设施,空旷,存在杂物堆积现象;街巷空间杂乱,空间形态较差。
(五)村庄道路亟待修整
村道两侧杂物堆积,缺乏公共绿化,现有绿化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特色不鲜明,绿量明显不足,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电线乱拉现象仍然存在。
三、整治措施
(一)建筑风貌整治
村庄中部分新建的建筑和原有风格不协调,导致原有村庄风貌和机理渐渐消失。然而植根于村庄的传统文化、居民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基本反映在建筑的建造方式和审美情趣中,因此须发掘村庄中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引导与重建有乡土特色的建筑风貌景观。
(1)外墙
建筑外观的尺度与比例、节奏感与虚实对比、材料质感和色彩配置、重点及西部处理都要考维护系统墙体来实现。因此做好墙体的改造治理就是解决风貌改造最为主要的方面,本次墙体改造样式将努力塑造“河湟建筑”风貌,力争展现独具特色的河湟建筑风貌。
依据地域特色,就地取材选择外墙材料,墙面材质可选择夯土、草泥灰、清水墙等常见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屋顶
屋面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域特色,尽量采用地方材料,保持村庄建筑风貌的地方性、整体性。
屋顶整治建议优先使用坡屋顶,推荐使用瓦屋面。其形式可采用双坡顶、单坡顶、和局部坡屋面的处理手法。
(3)门窗
门窗除功能作用外,也是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窗的虚实对比、韵律艺术效效果对建筑外立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次风貌整治拟通过增加门窗套,以原木色为主色调进行控制。
(4)广告牌
限制与河湟建筑风貌不相协调、不符合尺寸,样式,字体的招牌,对沿街广告牌、店招进行风格统一,并配以简约相称的色彩。
(二)村庄绿化(景观风貌)整治
建设目标:村内,见缝插针、绿化闲置地;村外,点上改进、线上完善、面上铺开,打造村庄游憩空间。
整治措施:保留、删除、置换、嵌入。
保留:保留并鼓励村民自发利用院内外闲置地形成小花园装点生活环境,培养村民热爱并自觉维护街道环境的习惯。
删除:对影响建筑立面及视觉效果的临建、棚圈需坚持拆除的原则。
置换:拆除违章建筑释放的空间可以置换成绿植或公共空间,提升区域环境舒适度。
嵌入:绿化村庄内闲置地,防止杂物堆积美化村庄环境。
(三)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与改造
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如:广场、小游园等。完善村庄现有广场、小游园功能,配套相应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休闲、集会等活动场所。
(四)村庄环卫
完善村庄垃圾收集体系,合理规划间隔半径,布局垃圾转运点,方便垃圾外运、处理;布置公共厕所,完善村庄公共服务体系。
(五)村庄形象塑造
一是村庄标志建设,在村庄入口或村民中心等处建立有特色的村庄标志,突出村庄特色。二是 “三面”整治,对路面、墙面、屋面进行整治,改善、提升村庄整体风貌。
(六)典型村庄风貌整治提升工程的思路——灰条口村
东峡乡灰条口村属湟源县组织部扶贫联点村,我县组织部利用这次契机深入调查研究,将灰条口村打造为湟源小江南·灰条口石寨。
在村庄整治中主要采取整体风格按照融合、精致、节约的原则改造,结合原有的红瓦红顶,在不大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屋顶以红色琉璃瓦为总基调,用PVC琉璃瓦补齐所有房屋的屋檐、翘脚,墙面采用故宫红(阿卡色)及其它配色;街景改造融入石板元素,在村庄主巷道两侧修建石板墙,并进行绿化美化,突出湟源石板的特色;拆除沿街厕所,修建公共厕所;疏通原有山渠,建设水系;开辟上山消防通道、种植经济林;整理规范各类线路,安装中式仿古路灯;治理河道、修建停车场。
在产业发展上成立由两委班子为主要成员的灰条口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集体经济;立足现有资源,积极发展民宿和特色餐饮;培养特色产业,发展片石盆景、民间手工艺制作、棠梨茶加工等;谋划举办“湟源峡金秋摄影旅游节”,进行外围宣传推介。
四、进展情况
7月初,我县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分解工作任务,会议决定由县住建局负责编制“湟源县特色乡村风貌提升工程试点项目整治规划”,7月底全面完成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由县新村办牵头,东峡乡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并要求乡政府全面入村调查摸底、将调查情况反馈给县住建局,在整治规划中予以落实;县财政局从“一事一议”筹措3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村庄风貌提升工程的前期费用。
县住建局8月1日已完成规划的编制,初步征求了乡、村两级的意见。 8月23日县政府召开会议初步审查了“湟源县特色乡村风貌提升工程试点项目整治规划”,会议认为规划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同时与扎麻隆至湟源县城城市慢行系统项目及109国道扩建项目衔接好,避免出现相互冲突。会议强调通过风貌打造,体现湟源乡村特色;会议确定采取统一规划、责任分工、分步实施原则,利用1年时间全面完成风貌提升改造工程,但由于受扎倒高速建设影响,9月份开始先行实施灰条口村改造工程,作为推进工作的样板,从中吸取经验,改造不足,明年完成其余4村改造工程。会议要求东峡乡人民政府全面无死角整治109国道沿线村庄环境卫生,拆除村庄巷道内厕所、牲畜棚圈、草料堆场,深入村庄入户调查,并尊重群众的意愿。会议决定通过风貌提升改造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打造村庄特色,培育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论文作者:陈世芳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村庄论文; 风貌论文; 湟源县论文; 建筑论文; 特色论文; 湟源论文; 环境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