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于形成性评价工作能够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并且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纠正与完善,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还能够使得传统应试教育弊端得到有效的转变,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就基于在创新能力基础上生理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创新能力;生理学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322-02
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学科,也是医学生进行药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在传统的生理学教学过程之中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特别是中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素质较低,多是采取灌输式的加血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无法获得有序的培养,且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也就要求各层次、各专业的教学人员能够对生理学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针对性的创新,借此来促使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1.形成性评价理论简析
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理论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获得的成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其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对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形成态度过程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与评判,以此评估与评判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可以说形成性评价工作多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能够对教学效果以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借此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评价性教学体系的应用,还能够使得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得以转变,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2.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途径
2.1 进行教学分类方案的合理制定
在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来对生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借此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进行教学分类方案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
2.1.1理论授课为主。该教学方案主要适合于在职医学类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有比较专业的医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多是通过理论学习的模式来弥补自身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中,还要求教师能够积极通过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等模式来促进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1.2演示实验为主。该教学方案主要适应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护理、助产、口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并且,还可以辅以学生自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学习,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进行期末考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学生的实践考试成绩以及课后实验报告情况按照7:3的比例来计入成绩,从而促进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得到有效的提升。
2.1.3理论与实践课程兼备。该教学方案主要适合五年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类学生,其要求学生们能够在具体授课之前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需要通过微课等多种模式来进行教学。在课堂前30min以教师讲解为主,后15min则需要师生互动的模式来进行授课,让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开设以动手、动脑为主,借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生理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其评价对象主要是基础医学知识比较欠缺的学生。而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之外还需要包含有学生的个体、群体以及实验人员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之中,对于学生们的评价工作还存在有不容易控制的难题,并会受到个人学习能力差异性、领悟差异性以及学科偏好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良好的形成性评价效果,要求教师能够在生理课教学结束的前几分钟通过调查问卷的模式来随机抽取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在结合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们的发展轨迹进行有效的评价。此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跟踪调研过程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跟自我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只有在保持评价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才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生理学教学的真正目的,还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3 进形成性评价量化指标的合理构建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生理学形成性考核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成绩的合理计算。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最终成绩需要包含平时成绩的10%、实验成绩的20%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的70%,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学生最终的结业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指的是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内容包含有出勤率、课堂纪律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等等。实验成绩则主要包含有学生们在医学实验课程上的操作规范性、实验流程以及实验报告的实际完成情况等。而期末成绩主要是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生理学专业试卷的合理制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们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进行有效的考核。通过形成性评价量化指标的合理构建,还能够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借此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以及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3.结语
生理学教学作为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往往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就要求各教学人员能够在基于创新能力核心基础上来进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合理应用,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掌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为我国的医疗行业提供一大批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巍,余良主,王柏军,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理学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1):112-114.
[2]金胜,代婧,滕旭,等.基于互联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17,(8):620-622.
[3]赵俊云,杨向竹,郭健.中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5):44-45.
论文作者:罗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生理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们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