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新动向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此次论坛2004年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所指出的,这个主题不仅是中国发展观念的进步,也是中国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新动向。
每年一次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办的时间都固定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在这样的时机召开一个高层的有关中国发展问题的论坛,不仅气候相宜,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入研讨全国两会已经确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向国内外公众进一步披露中国的发展思路。
今年的论坛已经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第五届年会,于2004年3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继续由中国政府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跨国公司高层主管及中国政府高层官员等高层人士近三百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以人为本凸现中国发展战略新动向
“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也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的新发展观,而“以人为本”是新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许多与会嘉宾的发言都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此出发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公认的成就,这为十几亿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念和政策有相应的调整。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中央已经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协调改革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说,中国正在研究编制2006~201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将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我们编制规划的重要原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中也指出:“现在突出地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各方面的统筹兼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中国这艘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第一天的发言中也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他认为。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摆脱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此外,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等高层政府官员都在各自的发言中强调了中国今后发展政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说,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将成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策取向。正如王梦奎主任所说,这种新政策取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要注重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三是要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是要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国内发展。
“循环经济”聚焦中国发展热门话题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有限,因此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明显碰到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怎么办?
在第一天下午第四单元“资源的合理利用”主题论坛上,一个新的名词——“循环经济”跃入与会者的眼帘。在与会者的眼里,“循环经济”可以作为中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战术选择。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在题为《合理利用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对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生态的破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现在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根据循环经济这样的理念建立的工业生产园、生态园,已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是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矛盾的一个理想模式。”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和传统工业经济不同,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操作原则以“3R”为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知识经济的首倡者、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自由发言时就合理利用资源提出了三个观点,即贯穿一种新理念——科学发展观,实施一种新经济——循环经济,建立一个新学科——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
贯穿一个新理念就是贯彻执行科学的发展观,在一个大的系统中追求平衡,这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共识。
实施一种新经济就是循环经济。今天我们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因素,新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要找一种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优化配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现在讲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建立一个新学科,就是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大家都知道循环经济是从载人航天飞行得来的。而载人航天最大的成功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功。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就是研究怎么充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工程管理学。我们最近在对北京水资源规划方面就是利用这个思想来做的。
中国的协调发展引起世界关注
本次论坛年会吸引了众多外方代表和观察员参加,人员层次非常高。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约唐纳德·翰斯顿、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章晟曼(中国人)、亚行副行长约瑟夫·艾肯伯格、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柯白等5名国际组织代表,美国国际集团董事长莫利斯·格林伯格、汇丰集团董事长庞约翰、东芝公司董事长西室泰三、爱立信董事长泰斯库、壳牌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马博德、福特公司总裁兼COO谢尼克、米奇林集团CEO爱德华·米奇林等22名跨国公司老总,以及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奖获得者)、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安忠荣、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帕萨·达斯古帕塔、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伦·格伯尔和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候任校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伯金斯等8名外国专家学者,另外还有76名外方观察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众多高层外方代表对中国的新发展战略非常关注。美国国际集团董事长格林伯格在开幕式上就感叹“中国的发展是如此之快,如果十年之前,这次会议议程中的东西是不会谈论的。而现在,这些议题不仅仅是中国关注的,也是世界关注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德怀特·珀金斯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转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开始。他建议说:“我认为,中国提出的‘协调’发展的真正目标并不在于如何实现均衡发展,而在于如何确保那些在发展过程中的落伍者不至于长期停滞不前。只要在生产和就业领域进行结构调整,并使绝大多数人拥有必要的技能,那么,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人共同向前发展。”
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约唐纳德·翰斯顿说:“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实施与以往不同的改革。将来的政策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经验,而应吸取从前的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明确给予市场力量更大的空间是成功发展的关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GDP不是衡量经济成功的惟一指标,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环境的可持续,还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需要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就业问题。”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帕萨·达斯古帕塔说:“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举世瞩目、令人震惊的。每年都保持超过6%~7%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确实是非同寻常。然而我却要给中国敲敲警钟。中国确实比世界上其他两个贫穷地区,即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表现要好,但如果我们将土壤和大气这些自然资本遭到破坏的成本计算在内,中国财富的创造将会显得黯淡得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马和励也在闭幕式发言中透露,不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在中国推出第一个“千年发展计划”。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这个千年计划的宣言目标和项目安排都是暗合的。
本次论坛讨论的主题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3月2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了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年会的外方代表,温家宝介绍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情况,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两份有意思的调查报告惹人注目
在3月20日下午的预备会上,由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和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迪帕克所发布的两份调查报告特别惹人注目,这两份报告披露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调查结论。
袁岳发布的报告名为《境外资本在中国社会中的融入度研究报告——中国人眼中的境外资本》,这个报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公司于今年年初共同完成。
这个研究报告发现,在中国社会中融入度最高的境外资本是美资企业,欧资和日资企业分别居第二、第三位,港资和韩资企业融入度不高,分别居第四、第五位,台资企业融入度最低。研究发现,欧美企业不仅在亲和力、美誉、工作选择等整体评价方面获得中国社会不同人群的高度认同,而且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内部环境以及公共关系等外资企业受人关注的方面,同样受到社会的认同。报告认为,欧美企业获得如此评价可谓名至实归。而日资企业虽然实力雄厚,产品优质(获得中国社会评价度最高),但还需要加强沟通,树立良好形象。港资企业排名居中等水平,与港资企业整体实力是相符合的。韩资和台资企业排名最低,则需要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外部沟通,进行整体的提升。虽然台资和港资企业和中国内地文化相同,但获得中国社会的认同感却不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迪帕克所发布的调查报告名为《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由世界银行研究局杜大伟、王水林、徐立新、时安卿等于2002~2003年间完成。调查显示:在中国这23个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综合排名是这样的排名第一至第四位的分别是:杭州、上海、广州、深圳;排名第五至第八位的分别是:重庆、江门、长春、温州;排名第九至第12位的分别是:天津、大连、北京、郑州;排名第十三至第十六位的分别是:武汉、南昌、西安、长沙;排名第十七至第二十位的分别是:成都、贵阳、昆明、南宁;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是:哈尔滨、兰州、本溪。
从这个调查结果排名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排名都比较靠前,而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大连等排名很不理想,尤其是北京,在23个城市中排名竟然屈居第11位,只属于投资环境中等的城市,这不能不说是给北京市的一个提醒和警告。
标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