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本质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一新概括,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下,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经过长时期的思索,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才得出来的。
第一,邓小平同志突破过去的传统看法,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阐述社会主义本质
过去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本质时,只是从生产关系或从经验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去阐述,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只停留在一般性的特征上,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甚至把计划经济也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在理论上还没有搞清楚。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决是力量的观点出发,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上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全部社会的上层建筑又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所以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从而得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条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离不开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对任何一种社会的本质认识,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如果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去谈论生产关系或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必然导致在实践上的错误。我国从1957年至1976年长达二十年,只片面强调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而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为地搞“一大二公”,把按劳分配变成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生产关系为核心内容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邓小平同志突破了过去仅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看法,准确抓住生产方式这一作为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上,其中又特别强调了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去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而且就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的产品也都社会化了,明确地揭示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不治之症,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局。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必然被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所以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里,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方义基本原理,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按着马克思、恩格斯所预示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可以这样说,20世纪的世界历史,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多国相继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多国广泛开展,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主要标志的。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使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态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一些国家先后建立起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却仍然保留着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高度成熟的资本主义相互并存并相互竞争。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必然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增强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并逐步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差距,以致赶上或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象我们中国,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底子薄,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建国以后,又较长期出现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③所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头等大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特别突出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第二,邓小平同志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来阐述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严格区别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要不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也要发展生产力。如果只是从现有生产力水平和要不要发展生产力,不仅不能严格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而且还会产生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资本主义要维护剥削,扩大两极分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所在。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要发展生产力,但二者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广大劳动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资本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多地剥削本国和落后国家的劳动人民,扩大两极分化,获得更多剩余价值来满足极少数人的贪欲。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它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已走入尽头。而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人民民主制度,它的确立,就标志着已经消灭了剥削,从根本上铲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所以邓小平同志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而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不可能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立即改观。这种历史形成的巨大差距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仅要充分认识当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而且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比如我们国家,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很低,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搞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不能搞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现在在我们国家还允许有一定的剥削存在,社会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再加上我们国家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不同,历史发展不同,不同的地区生产力的水平极不平衡,广大人民的生活存在很大差别,这也决定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金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他特别强调:“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④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长期性和执行政策的正确性来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不仅表现出他搞社会主义的坚定性,而且又表现出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性。从我们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建设,到海南的变化;经济特区的经济由内转向外向,由沿海、沿江、沿边向内陆辅射的现实说明,我们的改革开放,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同时,又发展了个体经济,吸收了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搞了一些中外合资,也允许外国搞独资,十几年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为我国的经济腾飞起了不小的作用。所以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要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严格区分开来。
第三,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要达到共同富裕的角度阐述社会主义本质
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个根本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削削,消除两极分化,其目的就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贪欲,而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是共同富裕,就必然走向两极分化,这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如果共同而不富裕,那就是共同贫究,这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突出表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极少数人占有全社会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则处在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是它的本质特征。所以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们必须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邓小平提出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单位先富起来。我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资源的分布,科技教育水平的不同,目前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要实现同步富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为此,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⑥在新三卷中,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长期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的经济体制多次论述关于“部分先富起来”的思想。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支持和发展了各种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建了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许多城市实行了特殊的经济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了,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提高,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⑦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⑧近几年来,党中央遵循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理论观点,在保持发达地区活力和保护先富起来的个人的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努力缩小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发展的差距过大,努力解决劳动者之间分配不公的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力扶持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税制改革,使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加强税收管理,严格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发达地区内联外引,在技术资金方面支持和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工资改革制度等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我们在深化改革中解决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也是我们在贯彻执行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到共同富裕”⑨一定能实现!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新的概括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绝对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要消灭削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果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但没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搞得是资本主义;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注释:
①③④⑤⑦⑧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141、138-139、155、110-111、374、373-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2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