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趋向:实行双重核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核算论文,国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些新闻媒体对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报道,称这一“全新的核算体系”是“大胆进行改革”的产物,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显示出巨大作用”。笔者认为,对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这种估价似乎过了头。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SNA核算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制订的。 它与我们过去实行的前苏联的以物质产品核算体系为特征的MPS体系相比, 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SNA已不是新体系, 它是联合国于1968年对原有SNA核算体系进行修改,依据西方经济学中“三要素”理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指导下制订的。由于制订的时间较长,它的不少方面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需要重新进行修改和完善。特别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它是一个过时的、落后的、有待改革的核算体系。我们切不可把国外的“旧调”当“新曲”弹。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SNA核算体系的主要缺陷或弊端, 是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没有反映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的耗减、降级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单一的投入产出核算。这是因为,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主要指标或基本指标的SNA核算体系,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物品和服务都以其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核算的,即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的增长和进步程度。而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和通过市场交易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自然资源被称为“自由取用物品”或“免费商品”,因而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同样,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般来说也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因而也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由于SNA 体系没有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之中,不能有效地表现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它作为度量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各部门短期到中期的发展变化是有效的,而对于度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却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正如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罗伯特·雷佩斯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可能耗尽它的矿产资源、砍光森林、侵蚀沃土、污染水体、野生动物和鱼类等濒临绝迹。但是,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随着这些资源资产的消失而稳定地上升。此外,在对环境保护费用的处理上,SNA体系的核算办法也很不科学。众所周知, 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进行的环境保护活动,目的是为了防止或消除自身对环境可能或已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不能带来社会福利实际水平的提高,是一种“防护性费用”。而在SNA体系中, 各部门投入到环境保护活动中的费用计入部门总产值及增加值中,其结果是部门的环境保护费用的增长将引起GDP的增长,尽管这是一种虚的增长。 一些经济学家在谈现行SNA核算体系在这方面的弊端时, 常引用油轮触礁这一典型例子。当一艘油轮发生触礁,这种运输活动以及石油泄漏会造成下述影响:由于石油运输而实现的价值附加,使GDP增加; 按现行统计方法,GDP并不会因为这一油轮的油所代表的石油储量的减少而受到影响;为清除外溢的石油而支付的工资和使用的设备又会使GDP增加; 由于石油外溢造成的生态损失,如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损失,海洋生产力的损失(污染不仅仅是对商业性物种有影响),但这些并没有反映到 GDP中。就是说,油轮触礁的事故越多,外溢的石油越多,污染越严重, GDP的增长也越大。可见,这种立足于市场性交易活动的SNA核算体系, 不仅没有反映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降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反, 被破坏了的环境的治理又能够带来GDP 的增长, 即污染也能够成为GDP的生长点。这看起来近乎荒唐,但现行SNA体系就是这样核算的。因此,SNA核算体系计算出的GDP本身已经包含了一种扭曲。
随着地球上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生态平衡遭到的严重破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的经济增长已难以持久,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称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危害,囿于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以及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对一个简单的事实——地球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认识太迟, 同时, 这与现行SNA核算体系的负面效应也不无关系。因为以GDP为主要指标的SNA 核算体系,引导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去追求产值,攀比速度,而不顾资源的耗减、降级和环境的恶化。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以GDP 为主要指标的SNA核算体系,是一个有误的或者说是有害的“指挥棒”, 它鼓励人们去掠夺地球,自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类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更换经济活动的“指挥棒”,对经济活动实行双重核算:不仅实行经济核算,即投入产出的核算,通过核算,检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得失;而且还应实行环境、资源的核算,建立环境帐户和资源帐户,通过核算,检验自然生产力的消长。通过双重核算,较科学地弄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弄清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破坏,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来调节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大家知道,马克思在研究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曾将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生产力,分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种。我们理解,所谓自然生产力,就是指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向人类提供的、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各种自然力。没有这些自然力的支持,人类的任何物质生产都是不可能进行的。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所指出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人类的劳动并没有“超自然的创造力”。没有一定的自然力的支持,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不出任何物质财富来的。人类劳动一旦破坏了自然力的支持系统,人类的物质生产就会走向反面,造祸于人类自身,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因此,只进行经济核算(即社会生产力的核算,也就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投入及其产出的核算),而不进行环境、资源核算(即自然生产力消长的核算),是不全面的。只有把经济核算与环境、资源核算结合起来,把对社会生产力得失的核算和对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生产力消长的核算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控制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双重核算,也是正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客观尺度。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富裕程度,不仅应当用GDP 来衡量,而且还应当用资源储量来衡量。就像我们说一个家庭富不富,不能光看他每月有多少收入,还要看他有多少家底一样。可是,如前所述,现行SNA核算体系,是只重经济产值,忽视资源基础的。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严重后果,即经济产值的某种虚幻增加,资源基础的持续削弱,出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
国外不少有识之士在对现行SNA 核算体系的缺陷进行批评的同时,已提出了环境、资源核算问题,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这方面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1969年至1973年,美国人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第一次冲击了以单一GDP 为中心的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和SNA核算体系。1989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有关资源和环境核算的法律。1993年4月,白宫发布了克林顿总统的15条环保政策, 其中第5条提出开发“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克林顿还指示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改进现有经济统计,将自然环境的改变加入到计算国家收入与财富中去。加拿大由政府统计局牵头,对环境核算进行研究,于1986年发表了《人类活动与环境》统计报告,建立了一个既包括环境指标,又包括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指标体系。挪威是欧洲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研究较早和较系统的国家,该项工作由其国家统计局和能源委员会负责,并成立了计算机数据中心。1987年提交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报告,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并分别进行实物核算,初步建立了实物核算的较完整的体系。除挪威外,法国、荷兰、意大利、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在进行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尝试。发展中国家中,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印度尼西亚等也都开展了环境和资源的核算研究。印尼的这项研究是在世界银行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已在1989年完成了印尼自然资源核算的报告。根据世界银行对印尼1971~1984年的GDP计算, 如扣除石油、森林与土地的资源损失与损害(折旧),则其平均增长率应由7.1% 调低为4%。
联合国对环境和资源核算及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改进一直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主要由联合国统计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主要从环境角度(联合国用的是广义环境的概念,包含资源)研究环境统计的方法与模式;1983~1988年间,联合国统计署与世界银行环境局、 美国环境保护局合作, 正式开展了环境核算的研究工作;1989年起,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署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和资源核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中的一项是将环境经济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改、完善SNA国际标准。 在对待如何处理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上,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中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仅建立实物量形式的环境核算体系,而并不试图将环境核算纳入SNA体系, 仅以实物量表示的环境因素指标来作为制订经济、环境政策的参考依据;第二种意见是对SNA 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将环境核算以价值量的形式完全纳入SNA 体系的各个方面,从核心上改革SNA体系的各种概念和原则, 把对经济系统的分析扩展为对环境经济系统的分析;第三种意见主张通过建立卫星帐户,以附属体系的形式将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示的环境因素纳入到SNA之中,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环境因素修正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然,第三种意见是前两种意见的折衷。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改变原有SNA体系, 保持其使用的稳定性,又为将来对SNA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创造条件, 因此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1993年修正的SNA 体系中就以这种附属体系的形式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引入到其中。该部分在修正版的SNA中称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卫星体系”,英文缩写为SEEA。 与传统的SNA相比,SEEA 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资产的范围扩展, 这是SEEA不同于SNA的最重要特征。在SNA中,资产指的只是生产资产,即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包括设备、建筑物、存货等,它们的使用费用在计算净增加值时才明确加以考虑。SEEA对传统的资产范围进行了扩展,除原有的生产资产外,还包括以下两项:一是非生产自然资产,指处于机构单位控制下的自然资产,包括土地、矿产品和森林等。这类资产虽然包括在SNA的资产范围之内, 但它们的使用费用没有明确地计入生产成本,要么产品的价格没有反映出这部分费用,要么即使反映了也没有单独列出,而是与其他未分清的项目一起混在营业盈余这一余项中。二是其他非生产自然资产,指没有处于机构单位控制下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和河流中的鱼类资源、热带雨林和其他原始森林、空气等。在SEEA中,将因经济活动引起的这类资产的变化也计入成本。其二,对环境费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环境费用。一种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以环境保护支出形式承担的实际费用,前面提到SNA 中这部分环境费用混同在各种费用之中作为增加值计算,很不科学,SEEA建议将这部分支出予以外部化。在SEEA中另一种环境费用是反映自然资产耗减和降级的虚拟环境费用。SEEA对经济活动引起的自然资产耗减和降级不仅进行实物量的核算,还对其进行价值化,即用货币量表示自然资产耗减和降级的程度。其三,在考虑虚拟环境费用的条件下,SEEA对SNA 中的国内生产净值指标(NDP)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指标, 简称EDP。EDP是在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包括自然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在经济使用情况下,衡量一国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在SNA 的国内生产净值基础上减去经济活动的虚拟环境费用而得出的。
SEEA体系提出后,不少人认为它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认为按此办法对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难度太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修正版的SNA 中也指出,“由于SEEA许多部分仍在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和环境核算人员中进行讨论,所以SEEA的格式、概念和分类应当看作是‘在制品’。”然而,对SEEA所代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方向,并为这一改革提供的思路和基本框架,没有什么人提出疑议。就是说,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具体方法还有待探索、完善,但这一改革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且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一改革的步伐必将加快。道理很简单,这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对经济活动实行经济和环境、资源双重核算,如上所述是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共同要求和方向,对我国来说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首先,从资源看,按总量计算我国是资源大国,但用12亿人口这个大分母一除我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在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仍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上在传统理论和价格政策下形成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影响,生产中物质消耗大大高于国外一般水平。其次,从环境污染看,我国环境生态总体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第三,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在人均GDP处于1000 ~2000美元时,对矿产资源的使用强度最大,这实际上相当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是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今后10~20年内,大约是人均GDP处于1000~2000美元的时期, 即矿产品使用强度高峰期,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尤为重要。以上情况表明,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行环境和资源核算,以此强化人们的环境、资源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和防治环境污染。同时,这也是改变经济工作的“指挥棒”,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以产值论英雄”,为攀比速度不惜靠大量资源投入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实现眼前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日益重视,环境和资源核算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1988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提出开展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课题,已于1990年提出一个初步方案。为响应1992年6 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征环境税以及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和试点,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可见,实行将环境和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双重核算,也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