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石嘴山市中心血站 753000;2宁夏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 探讨监测血浆制品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血浆病毒之前和病毒灭活之后,血浆蛋白、凝血因子的变化。监测血浆制品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滤除亚甲蓝之后,血浆中仍残留亚甲蓝的浓度值,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 对195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 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总蛋白、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蛋白的回收率为97.3%,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82.6;本实验亚甲蓝加入浓度为(1.12+0.20)Umol/L,基本满足了病毒灭活的要求;结论 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0%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蛋白;凝血因子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存在可感染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项目、检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重要的成分是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技术作为阻断经血传播病毒的最有效手段而受到关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1],本文对MB-P病毒灭活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讨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安全性,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血浆来源:宁夏石嘴山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标本,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25份,于采血后8 h内由400 ml全血分离制备(4℃,5000 g/min,离心10 min,血浆200- 280ml/1份),留取混匀样3ml,为灭活前血浆。为亚甲蓝灭括病毒前组
1.2试剂与仪器:亚甲蓝光照袋(北京瑞尔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150410,150525,150803;标准品:100umol/L,质控品靶值0.3(0.24-0.36)umol/L,双缩脲总蛋白测定试剂(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141211,标准品:70g/L,纤维蛋白原(FIB)试剂为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血凝仪(深圳雷度公司产品);EMP-168G生化分析仪;
1.3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将血浆与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过滤器相连,向血浆中加入亚甲蓝,混匀后使亚甲蓝终浓度为1ug/m l,在31800 LX强度的光照下4℃摆动照射35mm,195份血浆加入亚甲蓝后含量为0.93~3.13 μmol/l(1.28±0.30 μmol/l),经光照后的血浆通过过滤器滤除亚甲蓝,经滤过后亚甲蓝残留量为0.07~0.62 μmol/l(0.23±0.12 μmol/l),绝对残留量为0.014~0.146 μmol(0.005±0.026 μmol)。制成病毒灭活后血浆,混匀留样,置- 50℃以下冰箱冻存48 h,待检测。该组为灭活病毒后组。
1.4血浆主要成分分析:新鲜血浆125份分别对血浆主要成分进行下列成份测定:总蛋白、纤维蛋白原。
1.5)统计分析:应用excel软件双重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分析。
2.结果:
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的变化:经MB-P病毒灭活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灭活前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P>0 05)。总蛋白的回收率为97.3%,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82.6;见表1。
3.讨论:
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同时补充多种凝血因子是其它药物不可替代的。由于我国血浆输注量较大,而血浆传播病毒的危险也较大。因此,应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是阻断患者输血传染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应用的或正在研究中的方法主要有亚甲蓝光化学法(MB-P)、有机溶剂/清洁剂法、巴氏液态加热法等。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适合于临床用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其灭活效果已得到大量实验证实[2]。结合国内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本站采用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
MB-P病毒灭活血浆不仅破坏了病毒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抑制了病毒的传播,同时还滤除了血浆中残留的白细胞[3]。本研究提示,在4℃病毒灭活箱光照强度为32000~38000Lx条件下照射35 min,总蛋白的回收率为97.3%,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82.6;说明在此条件下照射对血浆中的主要凝血因子有一定的损伤,但影响甚微,这可能与病毒灭活过滤器活性炭吸附,以及凝血因子在体外血浆中不稳定有一定关系。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含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与国内外其他实验所得结果相似[4]。但是检测中有4份样本照射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偏低,可能与供血者的个体差异(年龄、血型)、以及目前的户外采血冷链环节难以控制有一定关系。该研究结果提示过滤后血浆容量为(220.2+16.3)g,回收率达到(96.2+1.54)%,血浆损失量仅为8~12 mL,不影响临床使用。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0%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文献报道亚甲蓝浓度小于一定浓度时,病毒灭活达不到效果,本实验亚甲蓝加入浓度为(1.12+0.20)Umol/L,基本满足了病毒灭活的要求。
研究表明,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血浆技术能够起到杀灭血浆中未检测病毒和弥补检测窗口期的作用,而且对血浆主要成分的影响作用不大,仍能确保血浆有效成分的临床应用效果,经过亚甲蓝光化学技术病毒灭活的血浆,对血浆成分的影响较小,灭活后的血浆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它的应用可能构筑防止输血传染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提高输血安全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开诚,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研究的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增刊):36-38
[2]王文逸,黄宇闻,陆萍,等,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评价血液成分中病毒的灭活效果[J],微生物与感染,2006,1(1):21-24
[3]刘静,刘军.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2):189-192.
[4]宋玉和,辛永红,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4(1):36-37。
基金项目:宁夏石嘴山市科技局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4-25。
论文作者:狄剑辉1,范军1,刘安飞2,刘素珍1,冯亚青1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血浆论文; 灭活论文; 病毒论文; 学法论文; 蛋白论文; 因子论文; 凝血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