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姜晓东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姜晓东

三亚新大兴园林生态有限公司 海南三亚 572000

摘要:海绵城市理论来源于海绵,它突破了传统的“以导水和排水为准”的城市理念。这种“海绵城市”的理论,既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和地下水位流失的状态,还能避免城市中应出现的大量积水和大量雨水的汇集导致了洪水,泥石流的情况,维护了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安全。文章主要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

引言

海绵城市属于一种全新的雨洪管理概念,在应对雨水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生态园林城市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更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具有密切相关性,海绵城市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念,而生态园林城市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视两者一体化的发展,对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概述

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都遭遇过严重的内涝。造成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面积的土地被硬化,绿地、水体的面积不断减少,使土地涵养雨水能力不断下降,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当暴雨来临,立刻就汇集成大的径流,形成内涝,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灾害。另一方面,全国有很多城市严重缺水,这些因素都导致城市水环境越来越恶化,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减缓城市内涝的影响,应该恢复土壤的自然状态,尽量使土壤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不得随意大挖大填,不得随意改变城市的地形地貌,从而改变无法涵养雨水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使雨水积存下来,从而考虑雨水回用或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的流失,最终建立“渗、蓄、滞、用、排”新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概念,即通过降峰减流,涵养水源,缓解城市内涝,实现城市生存环境的提升。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像“海绵”,是一种雨水利用措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时有很好的弹性,以生态优先等原则促进雨水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出现海绵城市的概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海绵城市,随后的一些文件和研究成果则明确定义了海绵城市,即像海绵一样的城市,雨季吸、蓄、渗、净水,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要采用渗、滞、蓄、净、排、用等措施,到2020年70%降雨要能够就地吸纳和利用。

2海绵城市理念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优势

海绵城市理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有很大的影响,它既可以很好的解决生态水循环的问题,还可以给这个钢筋混凝土城市中增添了一抹新色。海绵城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减少洪涝灾害。每年我国各地区尤其是雨季充沛地区会出现大量的洪涝灾害,尤其是一些城市地势较低,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的安全,还省去了一些抗洪产生的不必要经费。(2)平衡地下、地上水位。目前我国地区的地下水位属于缺失状态,海绵城市的理论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建立广场,绿地,森林,人工湖泊等,其具有渗透性,可以更好的补充地下水位,地上水和地表水形成系统的生态循环。(3)降低不透水面积。“海绵城市”理论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设立绿地和植被,加强循环用水,规避土地大面积硬化,增加土地透水面积。(4)提高雨水利用率。当前城市正处于地面积水严重,地表和地下水位降低的矛盾状态,“海绵城市”理论提出雨水循环利用,通过建设人工湖、池塘、绿地等自然景观,提高城区的雨水渗透技术,净化地面水体,通过良好的水体环境渗透到地下,改善城区的积水问题和生态水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措施

3.1强化各类绿地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各类绿地对提高城市的雨洪调节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1)公园绿地是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的重要空间,因地制宜的在低洼处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营造“有水无水皆是景”的景观空间,并采用生态铺装,铺装的物体要具有透水和透气性,同时还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在下雨的季节具有吸纳雨水的作用,对地表的径流进行调节。使公园绿地不仅能消纳自身雨水,也能周边区域蓄滞雨水提供空间。(2)防护绿地主要是作为安全防护的一种绿地形式,在满足自身生态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将雨水过渡到绿地里,起到了良好的渗水、排水作用。(3)附属绿地在具有分布广、布局灵活、数量大等特性,在建设中结合景观要求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加强附属绿地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并设置合理的雨水收集处理设施,提高雨水的回收利用率。(4)森林公园、风景林地、湿地等其他生态绿地对净化水体、调节小气候、存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在建设中要以本土植物为主,并以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发达的植被根系,浓密的树冠滞留更多的雨水。

3.2优化城市道路系统

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规划建设中,相应城市道路的有效规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能够在雨水的处理以及水资源的协调方面发挥出较强的作用价值效果。基于这种城市道路的有效运行而言,其一般雨水的径流量是比较大的,进而也就能够通过合理设计来较好提升其对于雨水的有效运用。具体到这种海绵城市道路的具体规划设计中,为了促使其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效果,不仅仅要围绕着海绵城市的相关需求进行有效布置,还需要促使道路系统能够得到有效通行,保障其原本价值能够得以实现。基于此,重点加强对于道路工程项目透水性的有效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此也就能够尽可能提升城市道路对于雨水的渗透效果,避免了雨水在城市道路中的大量积存,确保了城市道路的正常通行,并且还能够提升雨水渗透应用效率,这也是当前透水路面构建的重要原因所在。在城市道路的有效规划设计中,还需要促使其能够在周围绿化带的建设方面发挥出理想作用价值,这种绿化带方面的建设主要就是为了达到绿化以及水资源充分保存效果,促使其能够有效实现较为理想的海绵作用效果,并且在有效降低污染方面也能够发挥理想作用价值。

3.3规划城市雨洪系统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合理构建雨洪管理系统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内容所在,这种雨洪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繁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规划,促使整个城市都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价值优势。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促使相应水生态系统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水资源调动应用效果,尤其是对于相应公园的合理构建,更是需要促使其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运行效果,能够促使公园相关区域能够在降雨时进行及时高效的水资源协调运用,进而也就能够实现较强的水资源管控优化,促使其不仅仅能够达到雨水的调控,还能够在相应雨水的净化方面实现较强功效。此外,雨洪管理系统的建设还需要和城市排水设施形成较为理想的协调运行效果,如此才能够实现较为突出的雨水渗透以及运输再利用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较好规避城市内涝以及城市干旱问题的出现,合理构建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了比较重要的一个手段,这种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运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需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合理规划进行全方位分析,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布置,促使其各个区域都能够表现出较强的水资源积存、渗透、净化以及再利用效果,实现海绵城市功效。

参考文献:

[1]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04)

[2]李敬,唐国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策略[J].林业科技情报.2016(02)

[3]梁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5(04)

论文作者:姜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姜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