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普及与十年进步--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义务教育法论文

十年普及与十年进步--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义务教育法论文

十年普及十年提高——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10周年。回首10年历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从无到有,普及面从小到大,普及水平从低到高,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前景光明灿烂。10年是艰辛曲折的,10年又是令人难忘和充满希望的。

10年追思,义务教育硕果累累,圆了一代人的求学之梦,使我省中小学面貌焕新一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基础教育“重中之重”战略地位的认识,强化了政府行为和人民办教育的意识。10年的奋斗,为“九五”实施义务教育攻坚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闯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路子。10年的实践,使《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深入人心,有力地鼓舞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乐于奉献、甘于吃苦的实施义务教育工作队伍。10年的探索,从静宁集资办学的现场到华亭高速度、高标准建校的经验,从“兰华精神”到“精神文明的典范”(蚂蝗小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总结了一批又一批经验,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

“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道出了不仅仅是贫困地区人民对教育最朴素的认识,也道出了贫困地区人民在历经艰难、痛苦之后的呐喊、呼唤和企盼。朴朴素素一句话,倾注了多少人的理想与追求,凝聚了多少人的真情和希望。这就是贫困地区的人民。

“还深情于人民,献终身于教育”。面对父老乡亲的热情厚爱、期望和支持,看看那些学龄儿童天真的目光,听听他们稚嫩的童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收入是微薄的,尽管有时按时领不到工资,但还是责无旁贷、毫不犹豫地走上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这就是贫困地区的教师。

“不在条件在认识,不在困难在工作,不在群众在领导”又是多么朴素的一句话,实实在在道出了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砖瓦房,白灰墙,五星红旗迎风扬,娃娃进了新学堂。”比起高楼大厦,这也许算不了什么,但与窑洞和土房比起来,这已近乎是神话了。

10年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10年是艰难的,又是辉煌的。

十年普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义务教育法》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大法。《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的10年,是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10年。10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普及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逐级落实,使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十四大作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基础教育摆在各类教育的首位,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基础教育确立为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标志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截至1995年,全省有幼儿园1235所、小学附设学前班7587个,按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有40.9万人,其中6周岁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有28.23万人,约占6周岁儿童总数的65%;有盲聋哑学校12所、小学附设特教班186个,在校(班)学生12679人;有小学23718所,在校学生273.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91%,女童入学率达94.9%,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比例达86.9%;有独立初中1182所,在校学生74.67万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例占31.2%。全省已有62个县(市、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普及面达72%;有18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面为21%。

与1986年相比,6周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提高了56.75个百分点;盲聋哑学校在校学生增加了2410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5.54个百分点;女童入学率提高了10.22个百分点;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区)由23个发展到62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发展到18个。

——教育经费。全省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保证教育经费每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级财政安排教育经费由1986年的3.1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4.45亿元;生均事业经费小学由1986年的60.99元增加到1995年的225.79元,中学由1986年的120.07元增加到1995年的498.25元。10年来,省财政每年拨出1000多万元专项补助用于修缮中小学校舍。同时,省政府制定下发了《甘肃省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的3%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3%征收。199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规定财政补贴中小学的维修费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并提出开征高消费教育附加和住宿、机动车辆附加,用金融手段融通教育资金等多项政策,更有效地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努力增加收入。1995年,全省勤工俭学收入4717.2万元,生均勤工俭学收入达到13.54元。

——办学条件。1986年至1995年,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16.6亿元,10年共新建扩建校舍840.69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90.5万双人套。全省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到1278.25万平方米,危房比重由1986年的17.11%下降到3.01%。随着校舍条件的改善,学校教学设备配套工作也有很大进展,全省完全小学基本配齐了“两箱”,90%的初中学校达到三类仪器配备标准。

——教师队伍。1995年,全省有小学教师130032人,其中民办教师占32.3%;初中专任教师49699人,其中民办教师占3.6%;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84.67%,初中达到62.77%。与1986年相比,小学民办教师比重下降了41.79个百分点,初中民办教师比重下降了5.14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了10.58、38.85个百分点。

十年普及的做法及特点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一项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10年普及,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全省上下做出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抓宣传,在全省形成有利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重在宣传和执行。从宣传入手,以宣传促认识,以宣传促行动。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利用《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5周年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和全教会的召开等有利契机,集中力量,组织了几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战役,有效地宣传了《义务教育法》,使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宣传工作中,还把《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纳入全民普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把宣传《义务教育法》同落实“七·五”“八·五”计划结合起业,同普及义务教育结合起来,同增强执法意识结合起来,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月活动;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各地进行考核检查,不仅使宣传活动广泛深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了帮助基层宣传学习,组织编印了《义务教育法律、文件、宣传讲话》《普通教育管理手册》《学校德育工作手册》等系列丛书,发到地、县、乡、校,供教育工作者学习使用,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法规的宣传。10年来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宣传工作,不仅使《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党政重视、人民支持、社会参与的有利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抓规划,明确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

教育发展战略是未来教育的蓝图,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省人大、省政府把制定教育规划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

1987年,省上组织力量,认真调查,上下结合,反复论证,制定了《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将全省为分为四个类区。一类地区:经济文化基础好的省辖市的8个城区,有143万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6.5%,199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二类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较好的24个县(市、区),有760万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33.9%,1995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类地区:经济条件一般、文化基础薄弱的24个县(市、区),有670万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29.9%,2000年前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四类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文化基础差的30个县,有664万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29.7%,2010年前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实施“八·五”规划的基础上,又对“普九”规划进行了调整,分年度规划到县,落实到乡,力争全省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初等义务教育,占人口70%以上的地区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制定了全省幼教十年发展规划、特教事业发展规划、校舍配套规划等,并将其纳入实施义务教育的轨道。在实施中,省上本着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努力保证农村教育重点,着力突破女童入学难点,狠抓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这一薄弱环节的同时,加强了检查指导和验收工作,并对验收合格的县(市、区)发给证书,有力地推动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展。

抓落实,完善制度。

10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义务教育法》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省上总结多年的经验,归纳制定了保障《义务教育法》落实的“五制”,即: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度、《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及《义务教育证书》制度、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及表彰奖励制度、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筹措及改善办学条件情况的通报制度、基础教育检查汇报和督导评估制度等,从具体措施上督促、评估、指导各级政府执法,按时完成“普九”任务。

抓机制,强化政府行为。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据此,省上制定了《普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把基础教育的办学权下放到县、乡政府,建立以县为主的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规定农村小学和独立初中由乡(镇)办,乡(镇)管;完全中学、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城镇小学由县(市、区)办,县(市、区)管;省、地主要办好师范学校、重点中学,并加强对各类教育的宏观指导。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后,增强了省、地的统筹权和县、乡的管理权,省、地、县、乡四级都分别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扩大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特别是乡(镇)一级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后,有力地加强了基层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省上制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分工职责,对地、县教委主任进行培训,同时,把农村初中下放到乡(镇)办,乡(镇)管,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在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中,以地方政府为主,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辅以省、地督导检查,并建立县、乡自评自查制度。普及县在逐乡逐校自查的基础上申报省、地验收,进一步增强了县、乡两级政府在“普九”工作中的主动性。

抓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根据《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办学单位负责筹措,并予以保证的规定,抓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首先是制定政策,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从根本上保证稳定可靠的教育经费来源。这种体制包括:各级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两个增长”,特别要做到公用经费的增长,乡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教育事业;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开征农村教育费附加;在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农业税和其他有关税收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教育;勤工俭学收入适当补充办学经费;开征高消费教育附加和机动车辆、住宿附加;用金融手段融通教育资金等。

其次是大力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想,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我省是一个边远贫困省份,长期以来,教育经费的不足一直困扰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使基础教育摆脱这一困境呢?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的口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办教育、育人才、兴经济的活动,地、县党政部门也发布告人民书,号召干部、群众捐资助学,兴办教育。为使集资办学活动深入开展,省政府在不同类型的地区召开了10次规模较大的集资办学现场会议。1988年6月,在平凉地区召开了改善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的现场会议,推广了静宁县集资办学的经验;1989年8月,在兰州市召开集资排危现场会议,推广永登县的经验,提出了“抓永登、带兰州、促全省”的口号;1989年11月在武威召开高速度、高标准建校现场会议,推广武威市的“双高”经验;1990年1月,召开全省集资办学表彰大会,对全省集资办学成绩显著的17个先进单位、捐资5万元以上的88个先进集体和捐资1万元以上的117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明确了唱好基础教育排危、配套、管理“三部曲”;同年5月在酒泉地区召开中小学教学设备配套现场会;7月在庄浪县召开贫困县集资办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对18个贫困县实现“一无两有”起到了促进作用。1991年9月在张掖召开了全省教学设备配套现场会;1993年5月又在庄浪县召开全省教学设备配套现场会。为了推动贫困地区“普九”的步伐,1995年6月和12月,省上分别在渭源和华亭召开“普初”和“普九”工作现场会。通过以上10次大规模的活动,把全省集资办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抓管理,促使“两全”方针的落实。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10年普及,不仅要“排危、配套”,改善办学条件,同时也要强化管理,把“两全”方针落实在学校管理中,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首先,以优化学校德育工作为重点,落实德育的首要位置,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0年来,全省从上到下抓了德育工作机构、队伍、制度的建设;探索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途径和方法,普遍对学生进行了“两史一情”教育和劳动教育;切实加强了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广泛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改善校园环境,注重了环境育人。同时,全面进行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次,调整中小学办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针对高中布点多、规模小、初中在小学附设多、村学分散、班额不充实等问题,省上根据积极发展特教、幼教,巩固加强小学,充实提高初中,适当控制高,集中力量办好骨干学校的原则,拟定了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的意见,要求每6—8万人口布一所高中,1.5—2万人口布一所初中,每个行政村设一所小学,偏远的自然村可设村学。同时集中了学校设点的审批权,新建高中由地、州、市报省教委审批,小学布点的调整以及小学附设初中班由乡(镇)报县、市、区教委(局)审批。另外,加强了招生计划的执行,要求中学招生不得突破省上下达的计划。布局调整得到了地、县、乡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1986年相比,完全中学减少了57所,独立初中增加了209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减少了1468个。

第三,减轻负担,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困扰着学校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抓书本,加强对中小学用书的管理。加强对省编教材的审定和管理,对省编教材执行编审分开的原则,提高其编审质量;将省编配套练习、单元检测精编为综合配套练习,并取消了一二年级的教辅读物;制定“甘肃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的规定”,使教学用书管理有章可循。为了加强对教学用书的管理,将教学用书目录分为必订和选订,并在《甘肃教育报》上刊登。同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的监督。二是抓考试。制定“甘肃省中小学考试管理办法”,规定除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初中毕业会考和地、县组织的初中招生考试外,不得组织其他形式的统考;明确考试管理权限,严格控制考试次数,逐步将考试权下放到学校。三是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地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校时间作出具体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明确禁止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开始得到缓解。

第四,针对初中薄弱、高中教育偏科等问题,实行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行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初、高中对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贯彻落实。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实行以来,经过上下努力、精心组织、完善制度,会考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并达到了预定目标。与此同时,还利用会考加强了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和教研工作。各地普遍建立了会考试卷和会考成绩统计分析制度,利用会考信息,通过召开各种教学质量研讨会,对各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评估和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部分地区还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使学校增强了竞争意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抓师资,增强基础教育的后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0年来,省、地、县三级始终把培训师资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省政府批准成立和筹建了7所地区教育学院,55所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同时,西北师大恢复了函授部,5所师专成立了培训部,他们和23所中师共同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全省建立卫星电视教育地面接收站264个,放像点5234个,教育电视台26座。10年间,通过各种途径共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30660人。经过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在大力培训教师的同时,省上还制定了稳定教师队伍的措施,给到县以下任教的大专毕业生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工龄在30年以上的中小学公办教师,退休后发100%的工资。此外,还制定了《农村年老病残民办教师生活补助费暂行规定》,解决民办教师老有所养的问题。1984年以来,省上每年还拨出专项指标,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3年开始,省上还安排中师每年招收1000名民办教师,占中师招生计划的1/4。中小学教师待遇的落实,有效地稳定了教师队伍,激发了广大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义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回顾过去,我省义务教育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省是一个边远贫困省份,经济不发达给教育带来很大制约,义务教育今后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大,任务仍然很艰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义务教育到了攻坚阶段。我省目前尚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24个县,主要是一些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方,有些特困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在本世纪末实现“普初”,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到了攻坚阶段,需要我们认清形势,知难而进,真抓实干,完成任务。

教育经费不足。近些年来,基础教育经费虽然连年增长,但由于人头费的增长,公用经费存在下降趋势。

中小学还没有完全实现“一无两有”,全省还有38.48万平方米的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3.01%,短缺校舍200万平方米,课桌凳缺9万双人套。

民办教师比重大,待遇低。

今后的任务

我省实施义务教育虽然任务艰巨,困难很大,形势逼人,但形势同时也是喜人的。展望未来,抓住机遇,再鼓实劲,大力推进全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努力完成“九五”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认真贯彻全教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明确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党和国家领导从这样一个高度和层次来讲教育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可见,对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已不能停留在过去一般的理解和认识上,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大局的高度上认识。因此,贯彻全教会精神,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领会中央领导的讲话,真正认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及作用,认清“重中之重”,并明确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上。

强化政府行为,建立责任制,进一步加快“普九”步伐。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也就是说地方人民政府是义务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所以,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强化乡(镇)一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行为,使他们明确职责,明确目标,主动承担起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今后要着重抓好“四落实”“一指导”工作,即: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工作落实,加强对乡镇教委一级工作的指导。

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普及任务。

已经实现了“普九”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义务教育的实施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向标准化迈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大改革力度,研究探讨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初中毕业后的分流指导等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经实现了“普初”、将要实现“普九”的县(市、区),在近几年要重点抓好两头延伸的工作,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向下延伸,就是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是为加强巩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果而必须要做的。向上延伸,就是要大力加强初中,扩大规模、容量,提高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把工作的重点和经费的投入转向初中教育,统筹规划安排,合理调整布局,为按时实现“普九”打好基础。

本世纪内只能实现“普初”的县,是我省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从乡(镇)、学校最基层单位抓起,采取先普及三四年制教育,然后逐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并由县、乡分阶段进行评估验收,确保在本世纪内实现“普初”。

大力倡导、继续鼓励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学,促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学,是我国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省更是举足轻重。目前,我省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学的中小学生已分别占全省城镇中小学生数的48%和35%。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部分企业效益不高,给办学带来了诸多困难,有的企业办学出现了萎缩现象。对此,在当前我们要继续坚持大力倡导、鼓励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学的方针,坚持厂办厂管的原有办学体制,坚持企业办学走自己发展路子的特色。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多形式培养培训师资,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合格率。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学科结构合理、能为甘肃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和希望。目前,抓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资培训和素质提高。要按照师资培训计划,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活动,狠抓教师的学历培训和在职提高。其次要按照“关、转、招、辞、退”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民办教师的管理,落实和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对教师的守业、敬业、甘为“蜡烛”“春蚕”的奉献精神的教育,教育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恪尽职守,育人为乐。第四,要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和有关规定切实解决教师住房、医疗、子女就业难的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教育是否优先发展,“两基”重中之重地位是否得以落实,关键在于能否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为了支持“普九”工作,“九五”期间,国家将投资39亿元,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5年,经省政府申报,国家“贫三”项目已安排我省23个贫困县向世行贷款1817万美元,用于中小学建设。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的《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就增加财政主渠道对教育的投入、搞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所有这些,为全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当前,在增加投入上,要认真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努力做到“三个提高”,即:提高省、地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的到位率,提高教育经费中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抓“三个落实”,即:落实省、地、县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经费,落实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落实各项经费的投入到县、乡。要认真搞好世行贷款项目和儿基会援助项目,用足用活省上的政策,广开渠道,努力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本世纪末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十四大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根本任务。当前,距离2000年的钟声虽然不到4年了,但我们坚信,有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要我们团结奋斗,自力更生,依法治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业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标签:;  ;  ;  ;  ;  ;  

十年普及与十年进步--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_义务教育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