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超越与创新_心理学论文

经济心理学:超越与创新_心理学论文

经济心理学:超越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传统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1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性模型,固然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成为可能,然而正如思想家维科所主张,人并不能理智地胜任一切。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体在信息获取与加工上的认知限制远不能达到“经济人”假设所设想的完全理性计算的程度,因此,“自利”不可能在个体对成本一收益的精确计算和完全理性抉择的基础上来实现,“人类理性…远不足以成为构造和预测全世界系统的一般均衡模型,或者创造一种包罗一切时代的所有变量的宏大总模型的工具。”无视理性的局限性和界限、赋予经济人一种“全智全能的荒谬理性”并无限夸大经济人理性行为的解释价值,把它看作是唯一的、根本的,会诱使人们过于相信从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出发所作的论证,导致经济学的认知迷惘和误导。

1.2 经济学方法论

在David Ricardo之后,经济学方法论以逻辑抽象及演绎的理性方法为主流,把理性逻辑演绎和数学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看作经济研究唯一可靠的范式。而事实上,由于经济行为人的直觉、意志、习俗等是理性逻辑所难以描述的,故而逻辑演绎往往不能准确地认识和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与行为。另外,演绎法在对一个被拒绝的假设进行归因时也经常面临很大的困难,因而也就难以保证演绎结论的正确性。

1.2.1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阿罗-德布鲁模型为代表的公理化体系给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形式完美、结构严谨的数学模型。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使得经济学理论达到了“深奥而漂亮的新高度”。由于数学方法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反随意性的逻辑一致性,致使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数学理性方法是唯一能够给经济学提供科学性和完整性的方法,高深的数学表达和精巧的建模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时尚,但不得不注意到的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有许多方面,如经济人的心理倾向、情绪、价值偏好等都是很难用数学理性的方法完全予以描述和说明的;数学模型对现实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于数学理性方法的推崇会导致把经济学日益抽象为如Coase所说的“黑板经济学”。

1.2.2 由于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经济学在采用实验方法来检验理论或发现理论时都有相当的困难,所以传统观念上经济学通常被视为一门现场观察性学科,经济领域内只有带有实证意义的观察以及所谓的相关实验研究,经济学大师Samuelson在1985年还声称:“经济学家不容易控制其它重要因素,因此无法进行类似化学家或生物学家所作的实验。他们一般只能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借助观察的手段。”这种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得经济学理论难于证实,更无法证伪。

由于客观经济环境的高度复杂、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与混合影响,以及某些状态发生的历史偶然性,使得众多经济学命题或假定显得无比“微妙”(subtle)和“似乎有理”(plausibility),进而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对于同一经济现象,不同的学者或派别往往做出不同的解释并开出不同的政策处方。譬如对于“滞胀”(Stagflation)问题,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与政策主张,但在解决滞胀问题上均显得说服力不足,各类政策处方的实际效果按经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进行验证,而以现实中的数据来检验又因其代价的高昂和可信度的限制而极不可行。因此,经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必须对它的偏狭和缺陷做出因应。

1.3 经济行为人稳定一致的偏好

经济学将个体的行为变化理解为外部制约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在其进行理性研究的背后隐藏着一条重要的假设,即经济行为人具有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经济学家也因此认为个体的偏好是已知和稳定的,因而经济行为的变化可以由制约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来解释。

然而经济现实已经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偏好并不总是稳定的,它的形成与改变受社会化、参照群体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另外,心理学家也以大量实验证实在现实情景中存在着普遍的“偏好反转”现象。偏好反转几乎违背了经济学中所有关于偏好的公理,如传递性、替代性、简约性与独立性,这又不啻于宣告了经济学关于稳定一致的偏好假设的错误,进一步表明了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局限及其对于人类理性的理想化。

1.4 对经济行为人的简单化理解

为了排除心理学的影响以捍卫经济学的纯洁,传统经济学止步在一门对于交换进行研究的学科之中,只考虑价格预算和交换价值,从价格、利率和失业等的规律和原则来表达客观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经济行为人潜在的动机和意义。反映到其理论建构的前提上,就是主张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故此,经济学将它的视野局限在对诸如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储蓄和流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无疑是出于学科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毫无根据的傲慢。经济学家Hayek也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他指出:“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如果经济学仍不能摆脱这种自视高贵的学科歧视的束缚和画地为牢的桎梏,它对于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理解与解释能力就会继续深受戕害。

2 经济心理学对传统经济学局限的超越

2.1 科学心理学的偏囿

虽然Scitovsky认为经济学和心理学有着共同的源起,它们都发轫于17至19世纪期间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学派。但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比经济学发展得晚。在19世纪,心理学因为仍处于它的幼年期,所以不能为经济学提供一块基石。作为对经济学的“唯我独尊”和对人的主观变量的刻意排除的回应,心理学长期以来也对经济活动失去了一切兴趣,表现在对于动机、行为的形成、刺激和欲望、或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中,利用了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来检验假设,但却长期忽视对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研究——尽管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都由经济行为构成。在方法论上,正如Murphy所说,心理学发展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实验传统:只承认一种证据的来源,即控制下的观察;任何一个理论观点都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通过实验直接从个体得到数据并按照数据来否定或修正理论。

这种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疏离使得经济学和心理学如同“两个遇到海难而漂流到荒岛上的英国绅士一样,傲慢与偏见阻隔了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就经济学研究而言,随着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传统的研究定势也得到了高度地强化,以至于在心理学的发展已日趋成熟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仍认为如将心理变量引入经济学会降低经济学的科学性。经济学家中有很多人,有时往往是大部分人,他们对于心理学的理解依然停留在陈旧而简单的享乐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它的研究走向和所使用的手段不了解,更谈不上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学习。

就心理学而言,由于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对经济活动的研究。这种对学科界限的自我困守也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

2.2 经济心理学的应时而生

然而尽管经济学家始终无视心理学的存在,但遗憾的是他们从来都不得不考虑心理学,也从未有过完全摆脱心理学基础的经济学。经济学正是依据“人的行为是机械的”这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经典命题才提出人是机器,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商业投资是利润的函数”、“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长,随价格上涨而下降”等经济原则乃至整个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Homans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在这一最单纯的假设下,经济学的确获得了很大的解释力。

作为都试图描述、预测和解释个体或群体的人类行为的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这种互相排斥与隔膜对于经济学和心理学各自的发展以及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均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经济心理学家Katona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心理学的经济学不能成功地解释重要的经济过程,而没有经济学的心理学就没有机会解释最一般的人类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并非人为的别出心裁,而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于是,20世纪以来,在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的倡议和积极参与下,诞生了跨越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人为藩篱的新兴学科——经济心理学,可以说,经济心理学正是充当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这两个“苦苦维持绅士风度的英国绅士”之间的谦和的中间人的角色。

3 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3.1 经济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传统经济学对于所面临的困境的认识和克服,使其开始用“富有自主性、创造性,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完美人性的自我实现的人”取代经济人,用非理性人补充理性人,并开始建构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的价值”的理论框架,实现理论基点的根本转换,从研究传统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转变为“作为行为科学的经济学”。也许,在经济学的“计量革命”之后,将会出现一场经济学的“行为范式革命”。Becker甚至认为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探索人的经济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是经济心理学研究的特色。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也集中地体现在这一点上。经济心理学与心理学围绕着“行为”这个基本概念,有着一个共同结构——以行为概念为中心,聚合和集中大量可变因素如引起行为的动机、指导或控制行为的作用和模式、行为所遇到的障碍,以及行为的实施方式等。

在经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中,来自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抽象和研究方法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而对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启发,突出体现在心理学家已经深深地卷入了风险(或收益)分析和规范性决策分析,并不可避免地同福利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相联系;经济学家则根据有关的经济背景来精确地衡量行为,同时着眼于考察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如个人信息处理的微妙性质。经济心理学这种对经济学和心理学都极有价值的启发在上世纪80年代终于触发了一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的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优化和均衡基本假设的芝加哥大论战,参加者有Arrow,Kahneman,Lucas,Plott,Simon,Thaler,Zeckhauser等饮誉当代经济学界和心理学界的著名学者。近十年以来有关经济心理学的学术文章与专著的不断涌现和心理学家Kahneman荣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这一发展的最佳注脚。

3.2 经济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经济心理学不仅对理论的发展大有帮助,作为“经世之学”,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现实同样至关重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在分析如消费、失业、通胀、经济泡沫等经济现象时,由于包含了心理因素和主观变量,从而可以更好的描述、理解经济现象,把握其内在机制和内在规律性,提高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认识。

3.2.2 在对具体经济领域内的经济行为如消费、投资、储蓄等行为的研究中,通过增加如消费者信心、期望等行为因素,大大提高了经济模型的预测功效,使得企业界、金融界等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生产、投资、销售以及营销策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如Tversky和Kahneman对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都是具体经济行为研究的成功范例。

3.2.3 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动态追踪研究,掌握社会经济心理与行为动向,发现社会经济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潜在的消极倾向和内在问题,及早预警和防范因应。

3.2.4 法国前财政部长德洛尔曾说过:“一项经济政策,其中心理成份和经济成份各占50%”,直观地指出了在制订经济政策时人们的经济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因此,经济心理学家通过参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对各项经济政策和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信息反馈(如政策的心理效应、心理预期和价格知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减少各种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消极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作用。如Grether和Plott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国汽油生产商通过体制性惯例保持非竞争性高价,从而促进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托拉斯法的实施。

标签:;  ;  ;  ;  ;  ;  ;  

经济心理学:超越与创新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