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论文_朱炎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论文_朱炎

(阔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企业管理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发生着演化。这种演化是基于时间轴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变化过程,而从空间上看体现出企业管理模式的传递。基于已有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阐述了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说明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理论,从惯性的思维分析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变化和传递等演化步骤的基本原理和演化方式,基于相关数据归纳出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各个时期的特征和演化路径,更加合理地指导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惯性行为

一、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理论

惯性是企业演化分析的基本单位,本文将其看作企业管理模式演化分析中的复制实体。惯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具有多个维度,基本内涵。惯性维度中最低的是行动逻辑,是效仿、复制和改良的开始;惯性维度中最高的是交互共识,具有主观性和稳定性;惯性维度中处于中等地位的是内隐规范。由低至高的转变是惯性逐步演化的结果,而由高至低的转变是受高地位的惯性指导的结果[1]。在以往的演化经济学研究中,大多数经济学概念存在歧义。惯性一词经常被规范、能力、文化等概念替代。本文把惯性当作企业管理模式演化与分析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梳理惯性与规范、能力、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惯性要素的使用步骤中,集中式的行动逻辑将转化为企业员工的必需技能,进而成为企业能力体系的一部分;内隐规范也会由规范的非正规转化为正规,并成为企业规范体系的一部分;而交互共识会形成一种潜在的世界观,从而构成企业文化[2]。此外,企业的能力体系、规范体系和企业文化还会由其他途径和规范、能力、文化的共同作用产生,这部分的实体可能并不完全具有实体的全部复制能力,例如存在某些实体无法完成代际传递以及规章制度的演化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步骤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

行动逻辑的惯性经过协调控制能力和纵向复制转换为惯性行为中的行为模式。图3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示意图图2惯性与规范、能力以及文化的联系表现为企业中的多种惯性形式,主要原因是企业行为种类的复杂性结果。但是,企业行为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惯性的行为模式也有着相同的关联特征。行动逻辑的惯性经过惯性的决策辅助能力和横向复制转换为企业其他活动行为模式,对惯性行为产生了促进作用,使得其他行为模式与惯性行为具有相同的特征。如果企业的某些特征行为被采纳时,这些行为模式中的管理职能可以突显出某些行为的惯性特征[3]。此外,基于惯性的执行和复制效果,惯性的行动逻辑层面将提升为内隐规范和交互共识的演化层面,再通过惯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内隐规范和交互共识可以直接转换为企业的规范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可以强化惯性行为以及其他行为,可以充分发挥惯性行为中的各种管理职能。随着惯性行为的作用范围逐渐变大,企业在制定决策与规划、进行企业活动的组织与控制等管理职能上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企业管理模式就初步形成了。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

企业管理是通过企业职能的使用而规范企业行为。当企业行为按照已有惯性逐步开展时,企业管理职能的运作形式不会发生明显变动。但惯性的情态化和过程化决定了惯性还具有变化能力。当惯性行为出现变化时,为了确保其他惯性行为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职能的运作形式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就产生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4]。经过惯性的变化,企业的惯性行为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的惯性行为变化包括:行为未发生变化或变化失败的仍被企业所采纳的惯性行为、经过改善而重组的惯性行为、更换原有惯性行为而产生的新的惯性行为[5]。经过惯性行为的协调控制、决策辅助和学习能力,惯性在企业行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管理职能作用,可以把初始的管理职能方式中有效的部分保存下来,然后对无效的部分进行优化与升级,实现管理职能的更换。此时,企业管理模式会表现出与初始状态下的管理模式不同之处,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与创新就出现了。

(三)企业管理模式的传递

如果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周期内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其他相关企业就会开始效仿该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此时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在不同的组织和部门之间传递,这种新的变化叫作企业管理模式的传递[6]。但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企业内部因素的差别,直接把别的企业某种管理模式强行运用到本企业的其他组织和部门,反而不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其结果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如果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被其他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与部门所认同,这就要求其他组织与部门的企业行为拥有相似的管理模式,而这种相似的管理模式的产生依赖于企业惯性行为的发挥。所以,企业管理模式的传递仍然需要通过企业惯性行为的学习和效仿才能完成[7]。通过对惯性行为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引入,惯性行为集合会进行以下行为变化:企业自我生成同时未发生变化惯性行为;由效仿而新出现的惯性行为;因效仿而重新组合的惯性行为,而后两个惯性行为都有着惯性复制的能力。通过后两个惯性行为的复制,效仿企业的组织和部门就会具备企业的组织和部门独有的管理职能形式,如果这些惯性行为的应用效果满足一定管理需求,惯性行为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就体现出明显的相似特征。

三、不同时期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一)劳资独立型企业管理模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即1840—1949年期间,“效率至上”和“劳资独立”模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惯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效率至上”模式需要企业在极短时间完成企业决策,“劳资独立”模式的出现使得员工不能参与企业决策,企业决策权只掌握在少数企业家手中。“劳资独立”模式致使企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等级分化,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创办了一些独立的工会组织,用于维护工人阶级的最根本利益。“劳资独立”模式下,企业家采用向员工传达生产信息的方式来完成生产任务,通常不会考虑员工的建议与诉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足够多的经济利润,企业家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而在1840—1949年期间,员工在战争环境下从事生产工作的目标是获得金钱来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计,因此,企业家以物质刺激来激励员工工作,促使其加快完成生产工作。另外,企业家与员工之间没有足够的信任度,企业内部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实现各项行为控制的严格保密。1840—1949年期间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受到“劳资独立”模式的影响,确定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为劳资独立型企业管理模式[8]。

(二)政府主导型企业管理模式

1949—1978年期间,我国大部分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由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限制,企业内部的战略决策能力薄弱,企业决策以政府制定的任务指标为核心。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国有企业普遍执行政府责任制,企业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以党的领导为要求下的各级政府,而国有企业则负责执行企业战略任务。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企业内部的“劳资独立”模式已经消失,工人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企业的工会组织俨然成为党组织领导下的一个行政部门。在鼓励条件下,由于“政府支配”带来的企业平均主义,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能是依靠精神鼓励进行。企业员工是工人阶级利益的直接体现者,党和政府不但同意员工自主提出意见,而且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在控制方式上,“政府支配”要求降低企业内部决策能力,致使企业管理缺乏基本的标准和依据,此时企业员工在工作时只能依赖于自觉性。由于1949—1978年期间这种模式受到“政府支配”的影响,确定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为政府主导型企业管理模式。

(三)市场主导型企业管理模式

1978年至今的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复杂,这一时期的企业主要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另外,由于本时期主要采用渐进式搜索路径方式,惯性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难以准确确定。因此,本文仍然选择国有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模式分析。此时期,企业的重大决策项目不能由一人直接决定,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多人决策。为了保证多人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在制定决策方案时要充分把握方案内容,提前熟悉,进而提出宝贵意见。对比发现,按照“按劳分配”和“市场调控”模式会形成一定的“劳资对立”影响。在激励方式上,“按劳分配”原则要求企业遵循市场客观规律,执行晋升、辞职等多种“按劳分配”结果。进入21世纪,国家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建立可靠的管理与控制系统,并通过监督人员来确保企业决策的正确实施。因此,“市场调控”和“按劳分配”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可以确定此时期的企业管理模式为市场主导型企业管理模式。

四、不同时期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演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

1840年开始,随着列强入侵和国外资本输入,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开始进行实业救国。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上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的“泰勒制”和“福特制”管理模式被引入中国,却无法成功融入我国企业管理中。因此形成了“时期一”中的“效率至上”和“劳资独立”的企业管理模式,并定义为劳资独立型管理模式。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使用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加快进行国民经济建设,企业中的“政府支配”惯性模式开始形成,由此形成了“时期二”中“铁饭碗”“大锅饭”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党政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的同时,出于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优势的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政府和企业追求和学习的目标,而“市场用工”和“按劳分配”成为私营企业的直接选择。因此,“时期三”中的企业拥有了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的特点。从惯性演化的视角来分析,劳资独立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是外部企业引入并效仿的必然趋势,是对初始经济行为的更替。该管理模式向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进行演化,是效仿式寻找和创新式寻找的直接结果,该过程属于激进式的演化过程。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向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进行演化,是改进式寻找和效仿式寻找的必然结果[9]。沿袭改进式的改革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寻找,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会深刻影响着企业惯性的演化进程,特定时期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朱笑仪,戚依南.中国企业治理与发展战略模式创新研究——第四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5,33(2):128—134.

[2]李德轩,孙道军.企业政治战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2(5):198—207.

作者简介:朱炎(1983.8—),男,2008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江苏省苏州市姑苏人,现居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是企业管理。

论文作者:朱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论文_朱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