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 300454
摘要:目的:对抑郁症患者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进行评析。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门诊治疗的94例抑郁症患者纳入观察研究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各47例;对比组单一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探究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持续12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自量表(HAMD)、生活质量综合量表(GQOLI-74)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探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5.7%,高于对比组的80.9%,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探究组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两组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同时,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认知行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抑郁症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病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减退、体质下降等,具有较高复发率,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造成患者死亡[1]。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常用的一种,但从临床情况看,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所以,有必要探索合理有效的联合疗法。本文主要对我院诊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剖析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诊治的94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症状检查、HAMD评估等确诊,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相关标准[2],HAMD评分均在18分以上。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双相障碍、妊娠及不配合等患者,对所用药物无禁忌症,对此项研究知情并同意。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其中,探究组:男女患者比为26:21例;26~61岁,平均(42.2±2.5)岁;病程3~10个月,平均(4.8±1.1)个月;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3例。对比组:男女患者比为28:19;28~60岁,平均(42.5±2.4)岁;病程2~12个月,平均(5.1±1.4)个月;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基本信息、病情、病程、文化水平等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J20100165)治疗,10mg/次,1次/d,1周根据患者情况可调整到20mg/次,早或晚温水送服,均连续用药12周。探究组同时开展认知行为治疗,由同一医生进行,每周1次,60min/次,持续12周,具体包括:
(1)初始阶段(第1~4次):以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为目标,设置日程,对患者心理进行评估,明确问题,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指导患者认识情感、认知、行为间的关系,了解认知模式,并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和期望,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正确认识,并向患者介绍认知重建方法,纠正认知偏差,布置家庭作业,比如:起床、洗漱、吃早餐等。
(2)中间阶段(第5~8次):指导患者识别自我思维、明确情绪,并帮助患者对自身的思维作出针对有效的反应,准确识别并矫正中间信念、核心信念。
(3)巩固阶段(第9~12次):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就是对前阶段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教会患者做自我调节心理,治疗完成后,患者仍可应用所学知识帮助自身。
1.3效果评价
通过HAMD评测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症改善情况,并依照HAMD评分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具体分为:(1)治愈,减分75%及以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2)显效,减分50%~75%,相关症状显著改善;(3)有效,减分25%~50%,相关症状有一定缓解;(4)无效,减分25%以下,症状改善不显著。总有效为治愈、显效、有效之和。同时,用GQOLI-74量表评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等方面,总评分越高越好。
1.4统计处理
应用SPSS20.0对本研究数据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12周治疗后,探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7%,对比组为80.9%,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对比
探究组治疗前、后的GQOLI-74评分分别为(42.5±3.7)分、(70.1±5.3)分,对比组分别为(43.2±4.1)分、(57.4±3.5)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治疗中,探究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比组有1例出现嗜睡,调整用药后消失,肝功能、尿常规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讨论
神经递质学认为,抑郁症是因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不足,引起机体精神活动、心理功能低下表现出的状态。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常用的一种药物,属于5-羟色胺高选择性抑制剂,可对神经细胞摄取5-羟色胺有效抑制,发挥抗抑郁效用,起效快,且无显著的抗胆碱能作用,所以副反应较少[3]。但因抑郁症通常疗程较长,抗抑郁药物长期使用会增大副作用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单一用药治疗只可以缓解病情,难以转变患者的认知理念与人格特征。所以,为提升临床效果,在用药同时还应加强认知干预。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帮助抑郁患者识别和转变自身认知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形成正确认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和强化患者心理适应力,让患者更为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进行此项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患者正确辨认认知误区,再通过作业法矫正抑郁患者的思维,进而实现抗抑郁效果[4]。本研究中,探究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同时,进行12周认知行为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7%,高于单一用药治疗对比组的80.9%,且生活质量更优。与郭宇新等人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5]。
综上而言,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效果确切,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徐联州.老年抑郁症运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09):1181-118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90-91.
[3]李艳鑫,王宪沛,李文,等.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辅助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并发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2015,43(06):669-673.
[4]黄继伟,廖世秀.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12-14.
[5]郭宇新,刘伟,张志刚,等.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10-12.
论文作者:刘延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普兰论文; 患者论文; 认知论文; 抑郁症论文; 草酸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