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初探论文_唐贵宏

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初探论文_唐贵宏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304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尤其是要加大对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要素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这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文化教育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其负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享乐拜金思想严重、是非观念混乱、诚信意识淡薄、审美情趣低俗等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较为富裕的时代,如忽视对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长此下去,将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最终导致本民族的衰落。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没有理想信念,对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知道的较少,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仁、义、礼、智、信”的了解非常肤浅。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内容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弘扬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将仁义礼智信加以现代化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思政课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加强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强调道德自觉和追求理想人格。孔子崇尚“仁爱”,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和为贵”,这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对于个人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塑造、社会和谐的构建都具有普遍长久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仁者爱人”的“仁”,“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义”,“不学礼,无以立”的“礼”,“是非之心,智也”的“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信”,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的发展过程中,构筑了中华伦理道德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因素。这些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和标准都是一致的,更应该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发展中,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之根。正确认识并弘扬仁义礼智信是正确认识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弘扬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弘扬它,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复苏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与发扬。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本身,更是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所以,仁义礼智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形式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前高校的思政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廉洁修身”六门课程,且上述课程为本科层次的必修课程,而高职高专层次的则不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建设可以增设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选修课程,通过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爱和学习诉求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可以开设“论语”、“弟子规”、“道德经”、“荀子”等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2.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独具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思想文化体系。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也是具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人格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就如同我们的肤色一样不能轻易改变,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决不能轻易抛弃几千年的文化。尤其是那些汲取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更应该在新时期给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国灿烂的文化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朱汉民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唐贵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初探论文_唐贵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