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美的”MBO前后管理层对财务指标的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层论文,财务指标论文,MB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MBO(Management Buy-outs)是英国经济学家莱特于1980年提出的[1],它主要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杠杆融资的方式来购买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形式。从现实来看,MBO把公司的发展和管理层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产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状况方面都有一定积极作用[2]。本文就以我国第一例成功MBO的“粤美的”为例,具体阐述“粤美的”在MBO前后4年内其管理层是如何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调控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粤美的”实施MBO的背景过程
“粤美的”的前身是广东省顺德县一个生产药瓶盖的生产组。它于1980年开始进入家电领域,1992年进行股份制改造,1998年开始酝酿MBO。
2000年4月由“粤美的”工会和管理层出资成立了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36.87万元,后来增资至一个亿。该公司成立后分两个步骤对“粤美的”进行MBO:第一步,2000年4月10日,该公司与顺德美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法人股转让协议,受让其所持法人股3518.4万股,占“粤美的”总股本的7.26%,转让价为2.95元/股。这个价格远低于2000年“粤美的”中期财务报告中的每股净资产4.26元。这是初次股权的转让。第二步,2001年1月19日,该公司又从顺德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受让其法人股7243.0331万股,占总股本的14.94%,转让价为3.00元/股,低于美的公司2000年末每股净资产4.07元。转让后该公司共持有“粤美的”法人股10,761.4331万股,占股本总额的22.19%,成为第一大股东。该公司管理层也成为“粤美的”真正意义上的控股股东。由此“粤美的”MBO全部完成[3-5]。
以上收购所用的现金都是通过股权抵押的方式获得信用社贷款。据笔者所知,第一次收购的成本在1亿元左右,管理层先以10%的现金支付缴纳持股费用,其余的90%采用股权抵押获得融资再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完成。
二、MBO前后“粤美的”管理层对财务指标的调控分析
(一)MBO前后“粤美的”管理层获利情况
在“粤美的”MBO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在MBO前后的获利情况可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收购价格的获利(见表1)[6]。从表1可以看出,“粤美的”的两次MBO中,管理层共获利14,272.80万元,其原因是MBO时公司管理层没有竞争对手,在充分掌握公司大量内部信息的情况下,以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成为公司所有者,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表1 “粤美的”管理层获利情况
每股净资产 MBO价格 转让股份数 管理层获利
(元/股) (元/股)
(万股) (万元)
4.26 2.953518.40
粤美的 14,272.80
4.07 3.007243.0331
其次,无形资产的获利。在“粤美的”两次MBO过程中,原公司的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完全被忽视了,因而在定价中均没有包括无形资产。
第三,付款方面的获利。在“粤美的”两次MBO中,管理层都是通过股权抵押的方式获得信用社贷款。由于第一次收购价款的90%是通过分期付款方式来完成的,因而存在着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使管理层无形中就获得巨大的利益。
第四,利用会计手段获利(见表2)[7]。从表2可以看到,MBO前公司每股净资产大幅下降,与2001年相比,1998年至2000年分别跌27.71%、7.65%和4.75%;而在MBO后则迅速增长,2002年至2004年分别增长3.69%、19.53%和33.51%。管理层可以从降低购买成本中获得巨大利益。
表2 “粤美的”MBO前后的企业每股净资产
年度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每股净资产 3.15 2.74 3.50 3.61 3.79 3.93 4.53 5.06 5.17
注:数据统计截止于2005年第一季度.以下同。
(二)MBO前后“粤美的”有关财务数据分析
1.固定资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粤美的”MBO前累计折旧增长很快,尤其是MBO前一年,增长率达到86.12%,同时这一年“粤美的”开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比例为当年固定资产原价的0.43%;而在MBO当年和MBO后则均呈现快速递减。这说明管理层在MBO前有意压低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降低MBO前每股净资产和收购价格。
2.应付工资、应付股利的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粤美的”MBO前一年其应付工资增幅达到3.89%,而MBO当年和后一年仅为3.44%和9.87%;对于应付股利,MBO前三年增幅分别为74.13%、27.28%和6.12%,但MBO当年和后两年却呈现迅速递减,2001年递减24.15%,到2003年递减达到97.49%。这说明“粤美的”MBO前管理层大幅调高应付工资和应付股利,使企业货币资金大量减少,以降低MBO前的每股净资产和收购价格。
3.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粤美的”MBO前三年营业费用均呈现增长趋势,分别增长44.42%、97.19%、65.%%;对于管理费用,MBO前一年增长73.43%,MBO当年增幅达1.03%,MBO后却迅速递减。这说明MBO前管理层大量调增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降低企业在MBO前的净利润和收购价格。
(三)MBO前后“粤美的”有关财务指标的分析
这里设“粤美的”MBO当年(即2001年)为t,MBO前4年分别为t-1、t-2、t-3、t-4;MBO后4年分别为t+1、t+2、t+3、t+4。
1.收购前后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分析
从图1可以看到,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在MBO前后的变化均不大;应收账款在MBO前2年至前4年上升,MBO前后一年下降,虽在MBO后第二年快速上升但又下降。可见,MBO对于企业的资产管理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
2.收购前后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粤美的”的资产负债率在MBO后一年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又下降。这说明企业在总资产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负债也相应增加,且增加幅度略大于资产增加幅度。从债务保障率来看,MBO后一年上升但又迅速下降,说明在MBO后企业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满足总债务增加的需求。而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方面,MBO后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企业在MBO后流动负债的增加大于流动资产的增加,说明MBO没有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在短期内增强。
3.收购前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从图3可以看到,“粤美的”MBO后一年其净值报酬率下降,后来虽上升但幅度不大,说明MBO没有显著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MBO前后一年其资产净利率均下降,其后虽上升但幅度不大,说明MBO没有显著增加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销售净利率在MBO后一年下降其后变化幅度不大,说明MBO没有使企业在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使净利润有更大幅度的增加。每股收益在MBO前2年至前4年上升,在MBO前一年和后两年下降,每股净资产在MBO前后均呈上升趋势,说明MBO后企业的净资产虽有所改变,但企业的净利润并没有显著的增加。
4.收购前后企业的投资和规模分析
从图4可以看到,“粤美的”总资产在MBO前后三年均呈增加趋势,正常经营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会不断上升,因此MBO在企业总资产的增长方面没有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管理费用在MBO前后均有上升,尤其在MBO前和MBO当年管理费用增加得最多,说明企业MBO后有缩减研发费用的意向。
以上分析表明,“粤美的”的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从具体的统计数据上看却无法证明公司业绩和MBO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被西方国家证实的可提高生产运作效率、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产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状况等说法,在“粤美的”MBO中很难得到证实。
三、结论
对“粤美的”管理层在MBO前后对财务指标进行调控的分析,可以发现“粤美的”在MBO前有意增大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增发应付工资和股利及增大期间费用来降低收购价格;“粤美的”在MBO后除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有增长外,其他无论是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还是盈利能力,都没有显著变化。笔者建议:
(一)加强MBO前会计报表的审计并重估企业资产价值
“粤美的”在MBO前通过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增发应付工资、股利及增大期间费用等措施,使MBO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减少,从而低价收购。为此应加强MBO前会计报表的审计,防止资产的流失。
“粤美的”在MBO时没有考虑原公司有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使得买价远远低于公司资产价值。因此,企业在进行MBO时,应充分考虑公司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账面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更好地保护公司的资产。
(二)规范MBO定价机制并保证收购资金合理到位
“粤美的”两次收购价都远低于当时每股净资产,由于收购者是公司的管理高层,对公司最了解,加之没有竞争者,导致收购者获得巨大额外利益。为此应采用竞价的方式,增加买方数量,规范MBO的计算方法,利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定出合理的价格。
“粤美的”收购资金中有90%的款项是通过分期付款来完成的,这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可通过投资银行寻找战略投资者。由于我国没有专门设置可提供融资的专门机构,所以应建立专门服务机构来提供融资。
(三)完善MBO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强MBO后企业的监管
“粤美的”MBO对其财务绩效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对MBO后的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管。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欠缺有关MBO信息的披露、股权转让的合理定价、收购资金的来源和融资机构的合理合法性等的规定,因此应该完善这方面的内容,将MBO纳入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