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论文_程倩云

湖北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对常用动词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文章选取了“改变”类常用词中比较典型的“更”、“改”、“易”、“换”四个动词,以先秦至明清的大量语料为研究对象,对它们作了历时的统计、描写和分析。引起词汇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义系统的不平衡是引起词汇的演变兴替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常用词 演变 更 改 易 换

“改变”义常用词“更”、“改”、“易”、“换”,它们都可以表示“变动原有的、换上新的”意思,它们是处于同一个概念域中的不同义位。本文以义位为出发点,检索了先秦至明清大量预料,从使用频率、组合关系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情况。

一、“改变”类常用词的历时使用情况

传世文献数量巨大、流传千年,很难选择,而本文也不可能覆盖所有文献,所以我们只选用成书时代和内容比较典型语料作为考察对象(先秦:《十三經》、《楚辞》、《吕氏春秋》、《国语》;汉代:《史记》、《韩诗外传》、《列女传》、《淮南子》、《论衡》;六朝:《世说新语》、《洛阳珈蓝记》、《三国志》、《文心雕龙》、《百喻经》;隋唐:《敦煌变文新书》、《祖堂集》、《贞观政要》、《游仙窟》;宋元:《传习录》、、《梦溪笔谈》、《归田录》、《资治通鉴》;明清:《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然后对这些语料中的“改变”义常用词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详见下表。

二、“改变”类常用词历时演变分析

(一)“易”在“改变”类常用词中的地位由重要变为次要。

“易”的用例呈递减状态,到明清,除了在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出现较多,在明清其他几部小说中很少出现。可见“易”的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改变”义词量逐渐减少,而副词义项成为“易”的常用意义。但是“易”的“改变”义组合关系的对象还存在,这样带来三种后果:一种是“易”的对象转变语义场的其他成员上,一种是有新词产生来分担“易”的“改变”义对象,比如在先秦用“易衣”表示“换衣服”,而到了明清,用“更衣”,或者“换衣”,“更”是“改变”义语义场中的成员,而“换”是六朝后兴起的新成员;还有一种情况是,“易”作为一个语素,由单音节词发展成为双音节词,如“改易”,但是现代汉语中不用这个词,反而用“改变”、“变更”。

所以,“易”的“改变”义在历史发展中,一些被“更”取代,一些被“换”所替代,一部分自己保留,成为文言成分或造词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有“改变”意义的而且现代仍然在使用的、含有语素“易”的词,比如“易俗移风”、“改弦易辙”等。

(二)“更”在“改变”义语义场中由一个核心词汇变成一个边缘词汇。

可以从“更”的组合关系来看。先秦时期,“更”的对象非常丰富,列举《吕氏春秋》中的例子:“更听其谋”,“更易其俗”,“必数更”,“更立”现在用“改立”或者“另立”,“更葬”后来用“改葬”,“更名”现在用“改名”,“更期”现在用“改期”。到宋元时期,《归田录》中“更”的对象减少,集中在“更(祖宗旧)制”、“更改”、“更曰”、“更名”等。到明清时期,《红楼梦》中“更”的对象更少,主要有“更衣”、“更脸色”、“换盏更酌”、“更杯”。

(三)“改”是“改变”义语义场中最稳定的一个词。

从先秦到明清,其意义没有变化,而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改”的义位最简单,仅有“改变、变更”的意思,它的词义负担轻,表义比较明晰,不会产生歧义。在“改”词义的内部,也不会存在义位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情况。例如表达改变意图,先秦用“改图”,在双音节化的影响下,现在将这个两个语素都变成双音节词来表达这个意思,即“改变意图”,“改路”现在说“改变道路”,“改度”现在说“改变制度”或“改革制度”等。

(四)“换”是“改变”义语义场中后来居上的词。

“换”兴起于是六朝之后,这恐怕和六朝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汪维辉在谈到常用词演变的原因时指出,“外部原因对语言的变化有相当大的影响,凡是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语言的变化就快,反之则相对较慢。就唐以前的汉语来说,有两个时期语言的变化比较剧烈,一个是战国,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本文统计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个事实。明清时期,“换”的数量大增。明朝早期的《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次数少于明朝中晚期的《西游记》,同样是清朝的文献,古代白话小说《红楼梦》比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要多,可见,“换”是一个白话产生的词,因为其意义比较集中,使用范围较广,难免会侵占到“改变”义语义场的其他词语的位置,比如在《红楼梦》中,“换衣”一词就出现21次,之前用的是“更衣”、“更服”、“易服”,虽然“更衣”在《红楼梦》中出现18次,也足以说明“换”在该语义场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换”字的“改变”义并不是其主要意义,它的地位和情况跟六朝及其以前的“易”很相似,而且“换”和“易”都有“交换”义,所以王凤阳称“‘换’和‘易’是同一词的古今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大致可看出,“改变”类常用词的历史演变的情况:一方面,汉语词汇系统的历史继承性很强,先秦概念场的成员基本上都沿用到现代汉语,比如“更”、“改”、“易”。另一方面,词汇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最明显的表现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成员稳固不变,比如“改”,典型成员数量不断增加,而旧有的成员在其他语义场依然活跃,比如“更”和“易”,所以越到后代语义场内典型成员的数量往往越多、越复杂。同时,新兴成员一出现往往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接受,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甚至取代一些旧成员的地位而成为重要词语,比如“换”。

三、“改变”类常用词历时演变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语义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当语言系统内部失去平衡时,其往往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来获得系统内部新的平衡。词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不断地引申出新的义位,但如果一个词承担的义位过多,那么其表义的清晰性、明确性就会下降,容易在使用过程中生歧义,反而是那些词义负担较轻的词语留下来、或者成为该意义的主力军。

在“更”、“改”、“易”、“换”这组常用词中,“更”和“易”所承担的义项相对比较多,它们的多重意义影响了其表义的明晰性,我们要根据上下文和固定搭配来理解其具体的含义,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为了简便,词义负担轻的“改”就成为了“改变”义的核心词汇。六朝之后兴起的“换”,从兴起之初就是表达“改变”义,加之词义比“更”和“改”简单,所以使用量是不断增加,迅速成为“改变”类常用词的重要词汇。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语言作为上层建筑,也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逐渐发展,一些旧的概念要消失,旧的名称要改变,新的事物名称要出现,也带来词汇的兴替和变化。

引起古今词汇系统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的内部因素是引起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力,语言结构的不平衡是语言演变的内因,在词汇系统中,语义场成员的变动是语言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通过探究“更”、“改”、“易”、“换”这组常用词的历史演变,能够发现“改变”义常用词的状况和变化的原因,为探求整个词汇系统的提供一点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程倩云(1991-)女,湖北远安人,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论文作者:程倩云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论文_程倩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