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跨国并购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建设银行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入世过渡期将结束,卸掉了历史包袱后的国内银行开始真正地融入全球银行业的竞争大环境中,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向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而跨国并购则无疑是一条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加快捷便利的途径,而建设银行也无疑是这条路的先行者。
2006年8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在香港与美洲银行签署协议,以97.1亿港元收购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洲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与国外金融机构频频进行“世纪大并购”相比,国内银行在海外并购方面几乎无所作为。在此次建行并购之前,仅有1986年中信集团通过在香港上市的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控股香港嘉华银行、2002年中国建设银行全资拥有香港建新银行以及2004年中国王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约27.5亿港元收购香港华比富通银行100%股份。
通过改制上市加快发展速度
2005年在建行的发展史上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完成全球首次公开发行,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改制上市,是当年银行业最大规模的上市筹资,也是近五年来全球最大的公开招股活动。建行在香港上市成功募集到92亿美元,资本充足率超过13%,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10%。2005年年底建行税前利润达到人民币553.64亿元,较上年增长8.1%,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11%,而到2006年上半年则实现税前利润人民币328.14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3.4%,平均股本回报率15.67%,平均资产回报率0.95%(具体见表1)。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最新排名,消化了历史包袱之后的建行,已位列全球前二十大银行之一。
但分析发现,建行股份的国际化程度还是一条明显的短腿:海外业务在全行业务中的比重甚低,近3年的海外业务贷款只占全部贷款的1.4%-1.5%,因其贷款平均收益率较低,故贷款利息收入占全行贷款利息收入之比尚不到1%(0.8%左右)。即使加上其他资产,全部海外分行和子银行的资产只占全行资产的1.6%。同期的海外业务净利润占全行的0.56%。此外还存在包括境内分行在内的国际业务量仍处于四大商业银行中的后列。
以跨国并购获取市场集中度
金融机构跨国并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迅速获取市场上的相对垄断地位,以获得定价权或提供领先服务的竞争优势。这个动机在这次收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洲银行(亚洲)在香港市场上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零售银行,主要经营个人和中小企业业务,管理团队富有经验,财务表现良好,与建行现有香港业务重合度低。通过收购美洲银行(亚洲),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从原来的第十六位飙升至第九位。建行跨国并购的影响一方面是针对零售业务;另一方面是针对批发业务。从有关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并购在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中的影响。
跨国并购的影响:针对零售业务的顾客
银行间并购将导致更高的市场集中度,增强对零售金融服务定价的市场力④。那些能大量增加市场集中度的并购越多,银行就能对小企业索要更高的贷款利率而对零售储户给予更低的存款利息,且他们的存款利率具有相对“粘性”。但也有文献认为近年来对小客户的市场力已经减弱,这是由于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度提高以及点对点传输金融服务的新技术的出现。
由于市场现有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并购的威胁将减少当地金融机构市场力的执行。市场内现有的金融机构将改变其运用市场力定高价的行为,而制定对顾客更有利的价格来扩大顾客群,以缩小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后可预期的市场份额,延缓外国机构的进入。另外,即便是高效运营的外国机构进入了本地市场,这些外资机构也必须以更诱人的价格提供服务,以对抗当地低效率机构的价格竞争。因此,从整体上看,跨国并购减弱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力。欧盟单一市场的建立,就是对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检验。自从1957年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执行以来,欧洲就已颁布了多项法令,通过单一银行执照的建立和管制的放松,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单一货币的实现,降低了外国机构进入的壁垒,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同时降低了货币风险,促使更多的顾客愿意在其他欧盟国家购买金融服务。由于顾客面对的选择增加,导致跨国银行的市场力降低。也有研究认为,跨国并购提高了市场力的执行,比如在瑞士,外国银行比本土银行有更多的市场力,这意味着至少外国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与本土银行是不尽相同的 (Shaffer 1999;Lowinski等,2004)。这种差异限制了市场力的减弱和价格收缩的空间,尽管进入的壁垒降低了。
跨国并购的影响:针对批发业务的顾客
跨国并购对金融服务的批发市场的影响与对零售市场的影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一方面,很难对大型批发客户执行市场力,因为这些客户通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货商,而产品的差异对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批发服务市场而言,没有像对零售服务市场那样重要;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的供应商的数量远少于零售市场,加上跨国并购会减少提供批发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因此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执行市场力的条件和环境。在美国,公司股票和证券承销的集中度为10%,而在欧洲市场则分别超过了80%和50%
(Investment Dealers Digest1999)。对美国中等规模IPO市场的研究发现,超过90%的证券发行所支付的承销费都为相同的7%,原因归于市场力的缺位(Chen,Ritter,1999)。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IPO费率却大约只有前者的一半(如澳大利亚、日本、香港、欧洲)(Lee,Lochhead,Ritter,Zhao,1996)。这说明美国中等规模的IPO市场还是存在市场力对定价的干预。但是,对大规模交易而言,价格调整的空间被压缩了,且相同的费率不再出现(Chen,Ritter,1999)。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研究中所指的中等规模的发行市场是指国家市场,大规模的市场则指全球市场。
对建设银行来说,通过本次并购交易,可以迅速提高我们为内地及港澳客户服务的能力,符合我们海外业务整体发展战略,亦能大幅提升建设银行在香港的市场份额。对美洲银行来说,也是调整其全球及亚太战略的重要步骤。不过,海内外客户是此次交易的最大赢家,因为他们是建行服务能力提升的真正受益者。⑤
建设银行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以及负面效应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两家企业的总产出或总收益大于合并前两家企业的产出或收益之和。动态协同效应(马克·赛罗沃)是指两家公司合并后的业绩超过并购前各自预期达到的水平之和,而不管其是否大于并购前两家公司各自现期收益之和,都可以认为实现了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银行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以及因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应,具体体现在规模经济上。
通过收购美洲银行(亚洲),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从原来的第十六位飙升至第九位,提高了其信贷能力,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济性。由于各个银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尽相同,如果将各银行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投向对方市场,就能充分发挥并购后银行服务的交叉销售。其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银行重新开发新产品以及拓展的一系列成本;二是迅速扩大同一项金融服务在不同目标市场的供应。如花旗银行在商业银行拥有广大的客户基础,设有3000个分支机构,在居民和企业存贷、外汇交易、贸易融资、信用卡发行等方面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旅行集团与之合并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客户基础,推销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人寿基金、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跨国并购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上的收益。银行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如果并购前一家银行拥有大量内部现金流但信贷机会很少,而另外一家银行信贷机会很多但资金规模有限,这两家银行的合并则弥补了对方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另外,通过并购还可以实现合理避税:银行可以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来实现这一目的。
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在管理上有效率的银行并购管理低效率的银行,从而使目标银行达到优势银行的管理效率水平。跨国银行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资金规模上,还表现在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上。我国很多银行都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建设银行。它本身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内部的调整来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外资并购引进外部管理往往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
大型商业银行实现并购后,并购银行与被并购银行会产生部分互补作用,并购后银行所产生的效率或效能远超过并购前各银行单独经营时所产生的效能之和,并购后,并购银行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份额的叠加使其面临的市场需求成倍放大,通过规模经济的作用使银行效益增加,降低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极大地增强了银行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
负面效应
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并购后的重组和整合,包括债权债务整合、业务整合及文化整合等。而且在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显得极其重要。德国德意志银行(Deutsche)和英国的投资银行摩根·格林菲尔(MorganGrenfell)的并购就反映出因文化冲突最终导致经营业绩下降,并购失败。在业务整合方面也有失败的案例,2001年7月,德国安联保险以240亿欧元收购了德国第三大银行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大部分股份,实行混业经营。但是由于安联的核心业务是保险,在银行经营方面缺乏经验和管理技术,2002年,安联公司共亏损25亿欧元,其中9.72亿欧元来自德累斯顿银行。
另外,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还可能会引发金融系统风险。银行并购活动的深入发展直接导致了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加深,使得包括非银行金融业在内的众多产业的发展过多地依赖银行,社会经济活动被纳入一个以银行为中心的系统结构中。金融系统风险的存在使得金融服务提供者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有所顾及,一些原本打算开放的金融业务可能会因此而取消,从而减缓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此外,银行并购的负面效应形成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决策的实施,金融机构可能因此而限制或取消提供金融服务贸易,从而阻碍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针对这种疑惑,作为直接负责此次并购的建行高层,副行长范一飞显然对投资者最关心的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成竹在胸,“此次并购可立即对建行的每股盈利带来增益。今后,建设银行将以目前的美洲银行(亚洲)为基础,对在港零售业务进行优化整合。长期来看,美洲银行(亚洲)已有的零售业务平台可以向建行现有的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人理财及结算业务;美洲银行(亚洲)的中小企业客户亦可借助建行的平台获得更为全面的服务,在诸多方面为香港和内地的业务联动带来收入协同效应。”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是否真如一些学者所说“国内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的时机已经来临”?特别是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的国有银行,是否真的是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从财务实力方面,已经具备跨国并购能力了呢?这还要拭目以待。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卸掉了历史包袱后的国内银行开始真正地融入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向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而跨国并购无疑是一条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加快捷便利的途径。建设银行则是这条路的先行者。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中期业绩公告。
②扣除未合并股权的投资。
③此为同比数据且提出2005年上半年重组税收优惠78.48亿元。
④英文为Market Power,国内也有学者翻译为“垄断力”。
⑤资料来源:中国建设银行网站www.ccb.com,《中国建设银行97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亚洲)谋求海外业务发展》,2006-08-24。
标签:银行论文; 中国建设银行论文; 协同效应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并购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建行企业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