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特征_政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特征_政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属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2-0034-06

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理论务必顺应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指导中国发展与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断同新国情相结合,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并用于指导新实践的发展。早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系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论断。而欲深入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全面的、多层次的、整体的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全面的、多层次的、整体的社会和谐上。全面的社会和谐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多层次的社会和谐是指城乡之间的和谐;整体的社会和谐是指区域的和谐。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社会。

(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和谐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经济同政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经济决定着政治和文化,反过来,政治和文化又对经济产生能动作用。因此,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形势在持续的发展,理论也要适应时代与形式的变化,与时俱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3]这反映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理解更加全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治国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个四位一体的模式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保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目标,只有把四者结合起来,和谐共进,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印证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意识到,不仅要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建设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要从社会方面建设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长期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城乡多层次的社会和谐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种多层次的社会和谐,做到此,必须实现城乡的和谐共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和谐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推进。要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5]120。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务必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来实现,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的必然趋势。江泽民指出:“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把农村人口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是一个大方向。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6]407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7]23。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乡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区域的整体社会和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和谐发展,构建区域和谐,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1]364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和缩小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邓小平早在1988年9月就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多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377-378。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国情的变化,现在到了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同时,东部地区要顾全大局,积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即“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5]76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曾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近些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步伐,由此引发了相应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的全局。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5]19,达到区域的和谐共进。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做到社会和谐首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社会和谐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人是主体,社会和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运用的手段,又是其发展进步所追求的目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体现在人上。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人权

我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是对人民民主原则的宪法确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7]28长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正确、合理地运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脱离人民群众是执政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对于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运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8]。因此,我们要建立并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执政党执政水平的标准。

人权是指公民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概念的提出,会促进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推进人们的权力诉求。“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9]人权意识是一个动态的、随着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是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包括以下主要基本内容:一是关于公民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二是关于公民经济权利;三是关于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中国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10];四是关于公民文化教育权利;五是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1],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首要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73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务必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12]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归根到底经济发展决定着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反过来能动地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可见,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广辟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5]23,184,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三)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发挥着主体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务必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整体的大和谐。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标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人类才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如果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不成其为人类了。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们就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把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3]。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反过来,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都是由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创造的结果。可见,人类同社会有着共同之处,即彼此都必须依靠对方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务必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单个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乃至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同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充分保障个人利益,同时,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又要有奉献的精神,充分维护集体利益。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4]因此,人类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15]。

三、科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社会和谐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升华,是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7]17科学发展是达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逐步和谐。

(一)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了根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375“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5]166。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谐世界的构建离不开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我国要顺应世界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前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荆棘和险阻,我们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7]1全国人民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7]1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也有能力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要有效运行,也必须掌握强大的经济和物质力量,立足于经济发展,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5]10

(二)坚持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此达到统筹兼顾,社会和谐。一是坚持全面的发展。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而成功的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携手并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在任何文明社会都是辩证的统一体。经济发展决定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反过来,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对经济发展也起着制约和反作用。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政治进步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文化繁荣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基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导;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四者互相依存,四位一体,缺一不可。二是坚持协调的发展。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7]16。坚持协调发展,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矛盾和问题,着重使经济社会发展中地域、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人、自然、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处理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大环境达到良性的和谐共进。三是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基于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失衡等世界性难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6]545。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手段、发展是动力、稳定是保证,三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28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更应有所作为,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正如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所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372经济体制改革如此,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如此。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就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深入民心。通过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社会和谐共进,这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稳定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彻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能否确保社会长期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来说,既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重要考验。“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284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完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5]7

[收稿日期]2008-12-04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特征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