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特征_哲学论文

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特征_哲学论文

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品格论文,境界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4)01-0024-07

哲学作为形而上追求的理论表达总要以显隐的方式论及到哲学境界。哲学境界一方面 是对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本性的自我意识把握,另一方面又是以哲学反思方式对人性精 神升华的理论表达。“哲学就是这样一种适应人的特有本性,以反思意识的独特方式表 现人的自身的存在性质、生存意义、生活价值的理解和对人的未来前景、更高发展、理 想境界的追求的特有意识形式。”(注:《高清海哲学文库》,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16-17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境界就是提供给人“真实” 的世界图景,提供给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论关切,提供给人以时代精神的终极关怀,这就 表明哲学境界所内涵的世界观品格的意蕴。

(一)

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哲学境界给予定位。众所周知,哲学境界是 对常识,知识(科学)的超越性表达,同时哲学境界又区别于宗教所确立的“彼岸”之国 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常识不具有世界观品格,只具有流变的经验性质;知识(科 学)也不具有世界观的品格,仅具有表象思维的实证特征,至于宗教从外观上似乎有世 界观品格的形式,但本质上却是某种“恒定”不变的信仰,不具有世界观的真实规定。 因此,对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考察,有必要在将哲学境界同知识(科学)境界,宗教境 界的相互比较中加以具体的把握。

事实上,不同层面的境界根源于人对不同的把握世界特殊方式的理解。境界定位的特 有规定通常制约着对境界的理解,而这一对象的定位又是历史的,这就使得对境界的理 解,由于时间的“间距”有了差异性。人的精神活动内容的多方面性决定了人的精神表 达方式是多样化的,任何精神表达方式都可以构成人的境界的不同精神天地。只要谈到 人,提及人的精神本性,就会或显或隐地涉猎到人的境界问题。

人的境界的确立分别来源于对“科学世界”、“宗教世界”与“哲学世界”的理解。 “科学世界”是“自在”的,是“是其所是”的“世界”,这不是说,它是完全脱离人 的,“科学世界”的产生是对人与自然对象相互关系的“对应式”定位,表明人总要面 对对象。从人的角度看“对象”,就存在着人与对象的功利性关系,是实体式思维的表 现。人将境界定位于“科学世界”,其作用具有双重性的特征,既有真实性,又有异化 性。它的真实性在于满足人的功利性需要,提供世俗生活的现实幸福;它的异化性方面 在于人要设定具有外表结构的“对象性”本体,把人的“应然”变成科学的“本然”。 康德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无论“科学的世界”怎样扩大,怎样表达“自我先验统觉”的 重要意义,它都只是停留在“现象”层次。人的境界不能是现象的存在。而“宗教的世 界”是远离人的超越性的“绝对自为”,是“是其所不是”的“世界”的极端化表现。 “宗教的世界”是充满着想象甚至虚构的东西,它的价值取向是满足人超越现实的绝对 愿望,这是纯粹化(神化)的世界,而不能简单看作属人的世界。“宗教世界”一方面使 人的理想、精神有了离开现实层面极度宣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具有瓦解人的奋斗意志 ,使人停留于内在的精神麻醉之中。“宗教世界”的境界定位是虚幻的。而“哲学世界 ”是人必然面临的二重化世界,它既非“科学世界”,又非“宗教世界”。与“科学世 界”相比,它重于人的“应然”方面,把人的自由看作至关重要的;与“宗教世界”相 比,它关注于人的“本然”方面,把人的必然视为不可或缺的基础。与科学的“现实” 相比,哲学的境界是“超现实”的,表达人“是其所不是”的本性:与宗教的“非现实 ”相比,哲学的境界又是“现实”的,体现人“是其所是”的特征。哲学境界的确立是 在“科学世界”与“宗教世界”的二元定位的理论张力中实现的。

从深层根据分析,对境界的理解是以不同把握世界方式的规定为基础的。科学的思维 方式是以外在对象为根据,表现为直线性的思维类型,它的进展是由点所形成的,任何 阶段的推进都有其评价的标准,科学的进步的公认性就在于科学不能停留在无进展地重 复,知识永远需要直线式的“积累”,宗教的思维方式是循环性的思维类型,“对象” (神)是“恒定”的、不变的,或者说是“重复”的。时间的进程不能给“对象”增加任 何新的规定,这一“对象”是“不可评价的”,因为它就是“评价”本身。哲学的思维 方式是开放式的循环。说其是开放式的,是说哲学的主题有其常新性,它始终面对着时 代的问题;说其是循环式的,是说哲学总有恒久的问题,它不时回到所谓“陈旧”、“ 古老”的问题。

哲学境界的“真实”完全有别于科学的“真实”、宗教的“真实”,尽管这些都是人 追求“真实”的不同方式。科学的“真实”是“零碎”的“真实”,片面的“真实”, “流变”的“真实”,如黑格尔所说,是知性思维的结果。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力图将 这种“零碎”的“真实”编织成一体,但“联结”起来的“真实”又不是活生生的“真 实”。宗教的“真实”是“不动”的“真实”,“整体”的“真实”,却又是非人的“ 真实”,人很难容忍有这种“真实”存在。哲学的境界的“真实”既是共时态的,超越 于“零碎”的“真实”而进入到“整体”,又是历时态的,它面对着历史性的“真实” ,放弃对永恒的虚幻的追求。哲学的境界是将“科学世界”与“宗教世界”分化之后再 重新统一所确立的人的世界,这一境界集中表达了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他同样紧紧 地被束缚在他的生活现实中,但他以思想的翱翔超越了生活。他摆脱了现实的束缚,通 过心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了回归存在的道路”(注:雅斯贝斯:《存在与超越》, 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70页。)。哲学境界不排除其他境界确立的必要,它的最基 本特征在于“超越”其他境界的定位层面。哲学的境界是“超科学”的,又是“超宗教 ”的,这说明哲学就是哲学,不是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哲学的境界又是在“超 ”的基础上的“合”,将各种境界归结起来,又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境界。哲学的“真实 ”活脱脱地存在于这一重新“组合”的哲学境界之中。

同时,人在分化世界后的“碎片”中力求找到“真实”。在历史上,人们找到了“本 体”,找到了“宗教”,找到了“理性”,都是这种寻求的例证。人在分化世界中每每 面对“真实”的追求,又每次都意识到确认的“真实”都会转变成其反面。人在“科学 世界”、“宗教世界”的栖居,并没有给人带来永远的欢乐,这就促使人去进一步思考 ,进一步寻求境界的基础,找到将“破碎”的分化的世界统一起来的“根”,这就是哲 学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作为一个根据的实体,就其本质来说,不可 能成为认知的素材,因为它不能在人类理解中显现为一个对象;恰好相反,这正是所有 能显现为对象的事物所欠缺的那一样东西,正是因为显现眼前的事物有所欠缺,我们才 想到了它。”(注:如塞尔:《什么是哲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4页。)境界的 “世界”不是在认知中显现的对象,认识的对象不能成为完整的东西,因为显现对象之 外总存在未被显现的东西,正是这一“欠缺”使显现的认知对象变成非自足的存在。“ 欠缺”正是现实所不具备的东西,这一矛盾也逼使我们向哲学寻求解决。

科学使“对象”显现,但永远不能显现为对象的整体,“显现”对象外需有“欠缺” ,宗教是人在“显现”外设定的“欠缺”。人把所有现实“欠缺”的东西都曾归结为宗 教或哲学。哲学的境界不是把“显现”看作“显现”,把“欠缺”看作“欠缺”,而是 将“显现”与“欠缺”统一起来,“哲学总要通过自己的理论活动把好端端的完整世界 分裂开来”,“哲学在把世界分裂开来之后,才去通过自己的理论活动寻求它的统一性 ,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性的世界”(注: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吉林大学出版社,1 993年,第635页。)。哲学的境界就不是单纯的“划界”、“分界”的问题,而是在“ 划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超越于二者的新的“视界融合”。哲学借助于自身理论活动形 成的“视界融合”,以确定生活的统一根据。

这样看,哲学境界就不是简单接受眼前的现实所能提供的东西。眼前的现实是显现的 “对象”,是不完整的,在当下的现实背后总有一个背景。倘若没有这个背景,现实就 不会“显现”出来,我们必须会若有所失。“现实”不过是附着于背景可以彰显的现存 。哲学的境界是对“现实”背景的关注,总把自己的目光投射到更遥远的地方。从某种 意义上说,哲学境界是与现实相“对立”的。

综上,哲学境界是对人的本性“真实”的历史性表达,这就映现出哲学境界所内蕴的 世界观品格。哲学不同于宗教、艺术、实践——精神等其他把握世界的方式,因为哲学 的性质、哲学的思考方式决定了哲学境界的特定理论层次和精神深度的地位。哲学的境 界有着特殊的定位,它应是人的“真实”全面表达。如同黑格尔所言:当我们说“这是 一真正的(或实在的)事业”,或“这是一真正的(或实在的)人”时,这里的“真正”( 或实在)并不指直接的外观存在,而是指一个存在符合其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 境界对“真实”的追求或表达恰是其世界观品格的标志性体现。

(二)

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还体现在其形而上的理论旨趣。理解存在的根据,理解哲学境 界的根据,甚至理解哲学境界的形而上指向都不能离开对人的本性,人的活动与人的存 在方式的理解。只有在对人的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把握人的形而上本性,才能进而把握 哲学境界的形而上指向。

人是形而上的存在,这是人将自身加以分化的理论表现。人的实践本性将人和世界分 化,进而又要将二者统一。人的实践本性将对象的世界分化为属人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 ,又通过人的活动使属人世界的主体性品格不断对象化到自然世界之中,同时又使自然 世界不断向属人世界转化;人的应然本性将人和生活的关系加以分化,进而在超越现实 生活的同时构建“真实”的生活,人同样通过实践活动从现实生活中引申出“真实”的 生活,又将“真实”的生活转化为现实生活;人的形而上本性则将人自身加以分化,将 自己的意识加以分化,“一方面人具备种种能力,一方面他也有所欠缺”(注:如塞尔 :《什么是哲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0页。)。人具有这种能力,对自己存在 的种种欠缺提出追问。亚里士多德的惊异,笛卡尔的批判,雅斯贝斯的恐惧都是这种人 自身分化的表现和结果。同人的超越性质相吻合,各门其他学科的对象是给定的,哲学 探索的对象不是给定的,这就注定了哲学永远在追求着它所设定的对象,或在给定对象 之外去“创造”它的对象。形而上的追求乃是人自身的需要。“神无所不知,其他动物 一无所知;只有人,只有人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注:如塞尔:《什么是哲学》, 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0页。)

哲学境界的形而上性质必然体现了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这就是说人总要在追寻中 确立终极的问题,虽然这只是相对“终极的问题”。当人在进行形而上思考的时候,人 也就进入了哲学的境界。哲学境界始于形而上的追寻,终于对形而上的解答。“从这个 意义说,形而上的追寻——即人的最终的命运——本身就包含着极大满足的可能性,确 实,在某些欢悦的瞬间,也包含着一种完满性。这种完满性绝不依存于任何可公式化的 知识、教义和信条,而是依存于人的本质的一种历史性的实现。……哲学所力求的目的 在于领悟人的现实境况中的那个实在(reality)。”(注:雅斯贝斯:《智慧之路》,中 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0年,第53页。)形而上追求是对人的问题的追寻,又是在追寻 中获得的“完满”。

形而上既然是人的本性,就表明人具有确立哲学境界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其世界观的 品格。但已经成为“历史”的形而上学不再是形而上学。历史的形而上学已是“事实” ,形而上追寻实质上是对未来的“设计”,不断出场的“设计”,这就是现代哲学所说 的“哲学终结”、“形而上学已经完成”的真义所在。形而上学的“meta”不是如亚里 士多德所说的是在知识之后的“神圣学术”,依此方式建立的形而上学虽然也包括着各 种“设计”,但都是规定好的“事实”设计,它实质也是“事实”。形而上学的本意是 超越,“meta”不是在……之后,应是对……超越。因而,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着眼 点在于人总要在现存的境况下对“未来”有所“设计”,这就是人的形而上学。以往的 形而上学是无“时间化”、“方位化”的形而上学,具有“永久”的“现时性”特征, 一切都固定化了,被设计好了。这种形而上学也包含着“未来”,但已是“事实”的“ 未来”,“未来”仍是确定化的“事实”。

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事实”的形而上学,随着“事实”从形而上学中分离出去,形而 上学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形而上学的性质是“超事实”,因而就要从“事实”之外 去寻找。这样,时间、未来、设计的规定要引入形而上学。当这样的背景框架确立之后 ,哲学的定位起点同样是形而上学,但已不是“事实”的知识,而是超越“事实”的境 界了。现代的形而上学更能超越其他事实性的知识,体现形而上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 说,哲学境界就是现代的形而上学。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哲学境界具有世界 观的品格。

这样,哲学境界就是形而上学追问过程中的“终极问题”,就是超越“事实”或“对 象”必然引申的“边缘问题”,人的生活总有“边缘问题”,人的生活总有“边缘”的 衬托,因而总是在时间中去探索“终极的”或“边缘的”问题。“边缘”不是“事实” 性的,而是“存在”性的,所以对人而言,形而上的追问是必然的。哲学境界又是对“ 终极”的问题表征式的确认,它总要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它的存在,例如“理想国”,“ 应当”,“绝对精神”,“精神家园”,“终极关怀”都是表征它的不同说法。哲学的 表征方式与其说是概念的,不如说是隐喻的。表征方式是超越对象意识的意识借以表达 的手段。哲学境界又是对“终极”问题的解答。解答就是确立“意义”,“意义”是人 对“未来”的“超前性”的设计,又是对“现存”超越的“说明”,“意义”的价值不 在于对“对象”意识,而是将意识作为对象加以意识,对“对象”的意识是限制的意识 ,具有必然性;对对象意识的意识是非限制的意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性。人之所以需 要形而上的追求,最为重要的是人需要自由。人在哲学境界所确立的“意义”中获得超 越“对象”的自由。

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主要体现在哲学对人而言所具有的形而上的意义,这一意义表 现为:

其一,哲学境界提供的“意义”构成了人活动的统一根据。人的活动不仅需要“描述 ”,更需给予“说明”。人的活动需要有最后的“思想防线”,这就是哲学境界所面临 的“终极”问题,而这一思想的“防线”是由哲学境界这一“形而上学”独特角色担当 的,因此哲学境界就是提供对人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主要是人要确立自己 的处世态度,处世的视角,而不是使自身处在现象或表象的飘流之中,不是把自己作为 一个“事实”。哲学境界提供人的统一性意义,就是确立人生活的终极根据。

其二,哲学境界的意义就是提供人生活的“根”。就人生的自然过程来看,人生本无 “意义”可言,而人除了自然赋予的第一生命外,还有寻求“意义”的第二生命。人追 问自身的过程就是寻问人生意义的过程。追问、寻求就要确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构建自 己的追究意义的框架,这是人都有形而上性质的根源所在。哲学的境界作为“意义”的 根据,就是人从人出发所确立的作为“意义”的根据,就是人从人出发所确立的根,哲 学境界是人的生活的形而上学之根。

其三,哲学境界是“意义”的精神家园。人本无家,他总是要从自然“走出来”。人 无缘无故来到了这个世界,而人总想使自己有个“靠山”,有个根本不同于“自然”的 家。伽达默尔说,现代人都有思乡病,也就是归属家园感,所以人总要寻找“意义”, 以求将其作为慰藉自己的家园。人所生活的世界既不像莱布尼茨所言是可能世界中最好 的世界,也不像叔本华所称是可能世界中最坏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鲜花,也有野草; 有阳光灿烂,也有乌云密布。正因为如此,人都要确立精神家园以“安慰”自己的心灵 ;哲学境界提供的“意义”就是在流动不居的现实中所保持的一方净土。

(三)

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还体现在哲学境界的规定同世界观内涵的内在联系上。可以说 ,哲学境界实质上是某种世界观。哲学从其功能与表现的内容来说,就是提供某种境界 的世界观,虽然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差异” (difference)不是说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与其他方式“平起平坐”。其他方式也在“观” 世界,但总是“观”世界的某些局部、某些方面,而无法形成关于整体的世界图景。哲 学要“观”其他把握世界的方式,哲学要“观”科学的世界、道德的世界、宗教的世界 、审美的世界,“观”之后还要“整合”,将不同的“世界”统一起来,以使其担当世 界观的角色,行使世界观的功能。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哲学境界的话,就会得出哲学境界 是人借助于自我意识方式,从人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意义根据的理论尝 试,是从普遍理论层次上对人与世界关系“观”后所确立的世界图景。

哲学是世界观,才能使哲学的境界具有深层的精神品位,才能使哲学的人性升华的功 能充分得以体现。哲学境界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为前提所确立的。这里所指的“世界”不 是同一的、无差别的世界,世界观总是从属于人的,是由人推之出来的“世界”。这一 推之出来的“世界”就有了人的“痕迹”,就打上了人的“精神”。人与“世界”的关 系不仅表现为人通过活动将“世界”纳入人的范围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通过这一相互 对象化的关系使人性的内在规定不断地完善、丰富起来,使人性精神不断地升华,使原 初本然的“世界”逐渐生成为人活动于其中的自由的应然“世界”。用黑格尔的话来说 ,将“原来不成熟的自然东西”变成为“精神的成熟表现”;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将自 然存在的“无”转为人的“有”。哲学的境界不过是人借助于精神表达方式,表示自身 的思想与精神深度的方式,因而这一境界总是表达了特定的阶段中隶属于人本身的那些 相对的绝对性东西,表达了时代性的精华所在。

哲学是世界观,也就意味着哲学境界是时代的精华的体现。时代的精华不能采用实证 的工艺学方式加以理解,倘若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仅用“指称”“对应”的途径加 以解释的话,那么哲学总是被动性地在从属意义上提出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时代的 哲学境界,它应从两个层面上加以把握。其一,时代精神的精华表明现实层面的合理性 的东西,在对时代内容的深层次内涵分析时,总能看到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因素的规定 。其二,时代精神的精华还表明它本身是基于现实层面向未来层面的迁移性过程,这孕 含着“此时”尚未有,“未来”将“形成”的可能性因素,而时代精神的精华最重要的 特征在于通过思想的否定性统一的自我意识方式,使哲学世界观定位于与现实必然性相 结合的可能性层面,从而使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处在亦步亦趋的消极地位上,而是成为 评判、度量、矫正、导向的根本尺度。

哲学既然是一种表征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理论方式,那么哲学的境界就是与世界观融为 一体的。“世”“界”“观”不过是“观”“世”“界”的一种方式。“界”就意味着 人的“观”后确立的世界图景(境界)总是无法获得永恒,因为它总有“界”的地平线的 限制。

通过具体分析就会看到,哲学家都在“观”,以“观”出哲学家提供的世界图景。“ 观”是人的能力,“观”后的世界图景就是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也是哲学的境界。所谓 解释、理解、认识、反思,论证甚至隐喻,都是“观”的方式。

“世”是指人之世,人从生到死为“一生一世”,“世”指人生活的境遇、背景、舞 台。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在世之中,被抛到这个世界,也有此层意思。既然如此,“世 ”就不是纯然脱离人的存在的抽象的规定,它表明了人的为我存在的关系。“世”是人 以整个外在对象为属人世界存在而存在的,只有当这些对象与人相关时,才构成了“世 ”的规定。

“世”是人生存的背景,又是人创造的产物。因而人一方面要解释生活之“世”,又 要创造生活之“世”,解释或创造都是寻求或确立生活的意义。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区别 是“世”的不同,而“世”的变迁又印证着人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原来的生之“世”, 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的活动的发展,其限界逐渐被破除,就有了现代之“世”。面对现 代之“世”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世”之“观”,有了现代意义的境界“观”。

“界”意味着任何“观”都不会达到一览无余、绝对明晰的程度。“观”的是“世” ,而“世”是有限的“界”的存在,这就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观”。企图超越界限而 确立永恒不变之“世”的静止之“观”,充其量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现代哲学都在从事 划“界”工作,因为不存在绝对充实、自足的哲学境界,“界”的存在表现世界观既是 人赖以依靠的精神根基,但无疑又具有历史过渡的特征。

从“世”“界”“观”的功能考察,就易于得出哲学的境界承担着世界观的独特使命 的结论了。对世界观的理解或许是多元化的,但世界观功能是无法消除的。当我们将世 界观包容的那些实在对象从哲学自身中分化出去之后,世界观的规定也就有了新的含义 。黑格尔哲学将世界观的“界”绝对化了,他的哲学成为永恒不变的哲学幻想。柏拉图 哲学将“世”孤立凝固化了,他的哲学与感性的人的活动分离了。近代哲学则将“观” 绝对化了,除了主客之间的认知方式之外,不承认有其他“观”的途径。现代哲学就是 为了重新注解“世界观”,无论是否定式的,或是创造式的诠释都是如此。分析哲学则 否认世界观有其对应的指称物存在,凡有指称物对应的世界都是实体性的世界,也就是 “可说的”、可分析的世界。与此相符合,“世界观”是无意义的表述。大陆语言哲学 针锋相对地指出“无意义”的东西是对非人化的逻辑而言,对人来说“无意义”就是人 的意义,因而“世界观”就演绎为“意义”、“符号”的世界图景,而世界观就有必要 加以释义、理解、显现。现代哲学外观上对立的理论前提却根源于对世界观理解的同一 基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哲学的世界观的以往包罗万象的范围,在不断地划界式的否 定性中日益缩小,逐渐将原有的曾经模糊的内在规定表现出来,哲学世界观愈将同哲学 境界的内涵重合起来。在众多学科特别是科学的逼迫式冲击下,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 ”的世界观体系的消解成为了必然,而作为境界的世界观的地位日益明显。哲学的境界 的世界观定位表明当人将世界观所包含的那些实在对象消除出去后,仍然存在自己的世 界图景的“领地”,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世界图景,即使退一步说人没有这一世界图景, 也要再创造新的世界图景。看来,构建哲学境界既是世界观的内在规定,也是人存在本 性的命运。

“境界”是世界观,它的表征方式既反映了人的特征,又表明了人的能力。“境界” 的“界”使人之“观”能在特定条件下完成,又使人之“观”不断超越既定的“界的限 制”,“界”表明了人本身是矛盾性的存在,“世”也处在人的二重化矛盾之中。“人 ”与“世”的联系是在“界”的条件下展开的。哲学境界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通过其 所确立的理论体系或提供的精神天地为人类活动提供最高的或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 ,提供人全部行动意义的“安身立命”之本。

综上所述,就会得出这样的认识:哲学境界与哲学世界观有着一体性的亲和关系。哲 学的境界就是“形而上的追求”。哲学境界永远具有超越“meta”的形而上特征,具有 世界观的品格。

标签:;  ;  ;  

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特征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