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广东省 深圳市 518000)
摘要:中长期激励作为企业完善法人建设,健全激励手段的重要工具,是现代化企业在完善董事会治理授权下,规避经营层追求企业短期利润,牵引企业持续做强做大,稳定企业核心队伍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央企业受制于国资委工资总额的管控约束,如何合法合规合理地运用中长期激励,是新时代下国企改革过程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关键词:中央企业;中长期;激励
自2015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以来,从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出台了约30份文件,目前仍在陆续发布各项政策文件,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其中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以及财政部出台《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国资委发改革[2016]133号)鼓励中央企业开展三级子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国办发[2017]38号)明确提出精简国资监管事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鼓励各中央企业运用合理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撬动企业经营发展,提高国有资本效率。
一、新时代下中央企业的发展目标
十九大提出了国企深化改革新目标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企业乃至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0月9号,新一轮国企改革座谈会将国企改革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胆务实向前走。具体而言,指的是六个“突出”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突出抓好市场化经营机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改革授权经营体制;突出抓好国有资产监管。其中,具体到突出抓好市场化经营机制,就是要各中央企业建立起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统筹用好员工持股、上市公司持股计划、科技型企业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层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时代下中央企业中长期激励工具介绍
推进新时代下中央企业改革工作,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人的因素。这就要求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发展实际,建立以长效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人才保留的同时,强化中长期激励的业绩刺激作用,形成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央企业持续发展。
目前中央企业的中长期激励工具,主要分为两种类别和一个细分领域。两种类别,一种是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另一种是中央企业下属子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简称ESOP),一个细分领域指的是国有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和分红激励,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由来已久,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针对企业的高管人员设计出台股权激励计划。国资委于2005年对监管的169户中央企业进行了上市企业负责人股权激励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由于国资委层面无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都是参照公司所在地及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导致顶层设计依据的不统一,执行效果差异大。因此,国资委于2006开始,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6》8号)、《关于印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分配<2006>175号)、《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8>171号)等文件(以下简称“两个办法、一个通知”),要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应包括激励工具、范围、授予数量、行权价格、计划期限及业绩条件等内容,并对国资委的审核要点进行了必要阐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
股票增值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的权利。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限制性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转让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本公司股票。
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以上三种股权激励方式性质都是激励性股权,都需要根据国资委的要求,在满足一定的业绩条件下才能生效激励计划,且均设置一定的限制期(限制性股票为禁售期)和有效期(限制性股票为解锁期),个人收益设置一定比例的上限,激励对象一般不必承担股票减值和公司业绩下滑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但仍然各有明显的优劣点,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虽然三种激励方式各有利弊,但都能将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激励对象紧密的绑定在一起,牵引经营者关注股东回报。但由于一直以来,国资委层面并未出台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的有关指引,导致中央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进程较缓,实质上都需要上报到国资委进行激励计划审批,致使许多中央企业的集团公司定位不清晰,往往只是将下属子企业的激励方案上报给国资委进行审批,集团公司自身并未过多的关注方案的合理性、持续性、出资人的履行职责等,而将其单一的看成一种下属子企业的激励手段。
(二)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通过合法方式使员工获得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建立起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风险共享机制。2016 年8 月,随着《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国资委发改革[2016]133号)推出后,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在混改中开始试行员工持股,实现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尝试建立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机制。
员工持股计划相比前面上市公司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是一种兼具投资性和激励性的股权计划,持股对象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摊风险,强调的是同股同权,持股对象可能面临本金亏损风险。因此,员工持股计划一般对企业没有业绩要求,且不限制个人收益上限。但由于国资委层面实行先试点后扩面的方式,加之近年资本市场行情冷淡,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目前中央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开展较为缓慢,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三)国有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和分红激励
为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6年,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财资[2016]4号)。该办法主要包含两类方式五种工具,分别是属于股权激励的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权期权,以及属于分红激励的岗位分红和项目分红。同年,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中央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工作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6】274号),要求各企业合理选择激励方式,优化薪酬资源配置。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开展岗位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收支明确的企业可
选择项目分红激励,稳妥实施股权激励。为鼓励中央科技型企业建立完善的分红激励机制,2017年,国资委发布了《中央科技型企业实施分红激励工作指引》(国资厅发考分〔2017〕47号)指导各企业具体实施分红权激励方案。因此,2017年,所有中央企业中实施分红权激励的约有27家,而实施股权激励的仅有三家,且均选择股权出售的方式进行激励,暂未有实施股权奖励的企业,显然,涉及到国企股权的让渡,需要有周全的约束机制。
三、中央企业中长期激励优化建议
(一)弥补政策上的空白
随着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的43项精简的国资委监管事项明确提出下放审批中央企业子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把规范股权激励方案的权利让渡给中央企业后,仅仅依靠十余年前发布的“两个办法、一个通知”仍不足以从顶层设计方面实现监管权利和责任的下放,因此国资委层面需要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股权激励工作实施指引,才能真正实现国资委“放得下”,中央企业“接得住”。
(二)进一步放开激励“门票”
目前,中央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面临的限制条件较多,以员工持股计划为例,首先申报企业不仅须为中央企业的三级及以下的子企业,而且须向上级主管部委申请试点“门票”,2017年申报的数百家企业中,也仅仅只有9户企业获得方案试点,激励的范围仍须进一步延展。同时,国资委推进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须真正的将相关审批事项授权给中央企业,进一步拓展授权内容,加强授权力度。否则中央企业定位不准,难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中长期激励便只会停留在激励本身。
让人欣慰的是,2018年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发布了《关于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实施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财资【2018】54号),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出资的各级未上市科技子企业一并纳入实施范围中。相信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的市场活力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使得各中央企业运用好各种中长期激励工具,真正撬动企业的经营发展,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黄路瓯、王国银:《国有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2);
[2]周海兵、徐芳, 国有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思考[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30):3
[3]柯少葭,基于ESOP的国企混改中长期激励机制研究[J]. 广东经济,2017(13)
论文作者:邢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企业论文; 中央论文; 国资论文; 股权激励论文; 计划论文; 上市公司论文; 股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