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黎、汉族中学生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1〕——黎族跨文化心理研究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黎族论文,汉族论文,海南省论文,之三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本研究运用《中国学生性格问卷》(11—18岁),对海南黎、汉族初、高中学生性格发展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黎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总体性格差异甚微:黎、汉初、高中生性格发展稳定性大于变动性;黎、汉性格变动分布于性格的定向和动力系统(生活旨趣、态度倾向);黎、汉性格特质差异随年级的增长而扩大。本文还讨论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
引言
性格是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我们在分别对构成性格的要素——智力和自我意识进行专门研究之后,试图以性格为重点,从整体的角度研究黎族中学生高级的心理现象——性格的特点,以期在不同心理层次上把握黎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积累黎族跨文化心理资料。同时,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标志,也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了解海南黎、汉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制定海南教育政策,因材施教的基础。另外,性格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流行的是西方文化背景下修订的性格量表,难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相去更远。所以,本研究采用由我国学者编制的富有本土气息的学生性格问卷,来测查海南黎、汉中学生性格,以期获得真实的心理资料。
研究方法
(一)采用问卷测量
(二)测量工具:采用云南师大沙毓英、张锋等编制的《中国学生性格问卷》(11—18岁)。该问卷用于测量学生性格的五个亚结构所包含的二十四个性格特质。
第一个亚结构为生活旨趣,指个人对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追求,包括四个性格特质:(1)实惠性: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2)知识性:指个人对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的追求;(3)支配性:指个人对支配地位的追求;(4)奉献性:指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第二个亚结构为认知风格,指个人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包括五个性格特质:(1)客观性:指个人在看待事物、 思考问题时是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全面性:指个人能否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3)独立性:指个人在生活中碰到难题是否独立解决;(4)简略性:指个人在认识事物和表达认知结果时是具体形象式的还是抽象简略式的;(5)敏捷性:指个人认知活动的速度。
第三个亚结构为情绪特征,指个人的情绪反应特点,包括三个性格特质:(1)激活性:指个人在情绪性情境中是否容易引起情绪反应;(2)强烈性:指个人在情绪性情境中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3)持续性:指个人在情绪性情境中引起情绪反应后所持续的时间。
第四个亚结构称为意志品质,指个人的意志行为特点,包括五个性格特质:(1)自觉性:指个人行为是盲目、被动的还是自觉、 主动的;(2)自制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冲动的还是理智的;(3)坚持性:指个人在行为中是缺乏恒心、虎头蛇尾的还是有恒心、善始善终的; (4)果断性:指个人碰到难题时是忧柔寡断的还是当机立断的;(5)敢为性:指个人在风险性情境中是胆怯的还是勇敢的。
第五个亚结构为态度倾向,指个人对集体、他人和自我的对待方式,包括七个性格特质:(1)责任感:指个人在完成任务中是敷衍马虎的还是认真负责的;(2)荣誉感:指个人的集体荣誉感是淡漠的还是强烈的;(3)进取性:指个人在生活、 学习情境中是消极停滞的还是积极进取的;(4)利他性:指个人在人际情境中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5)真诚性:指个人在人际情境中是虚伪的还是真诚的;(6)攻击性:指个人在人际情境中是退缩、忍让的还是进攻好斗的;(7)外倾性: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内向、孤僻的还是外向、善交际的。
该问卷已于1992年通过专家鉴定。
(三)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取自海南省通什市、琼中县四所民族中学和汉族中学,抽样结果见表1。
表1 黎族与汉族初、高中学生被试的分布及年龄平均数
(四)研究方法
由专业人员担任主试,具体作法是给被试分发一支铅笔、一张答卷纸和一本测题,请被试打开题册第一页,边看边听主试朗读指导语,并在主试指导下完成四个例题,待被试掌握答题方法后,由被试自己完成正式测题。测验无时限,做完为止。
该问卷共168道题目,每一特质包含7道、每题有四个选项,记分标准分别为1、2、3、4分。据此,统计出被试在每个特质上的总分,并划分为五个区界:(Ⅰ)低分区:0~4分;(Ⅱ)次低分区:4~8分;(Ⅲ)中等分区:8~13分;(Ⅳ)次高分区:13~17分; (Ⅴ)高分区:17~21分。借此,表示被试在每个性格特质上的发展程度。
结果
(一)海南黎族中学生性格的总体特点
海南黎、汉族中学生性格测验结果见表2,并依此作出直方图1 —5。
1.表2和图1显示:黎族中学生在生活旨趣方面,知识性和奉献性性格特质的发展处在次高分区(Ⅳ)内;这表明黎族中学生对学习有较高的要求,学习认真,希望学到较多的知识,关心成绩优良,期望进一步升学;集体观念较强,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能维护集体利益,自觉参加集体活动,愿为集体做出贡献;支配性处于中区(Ⅲ),这说明,黎族中学生平时既不强求别人服从自己,也不盲目服从他人。实惠性特质的发展较低,处于次低分区(Ⅱ区),这说明,他们平时不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不崇拜金钱,注意节约,不喜欢铺张浪费,只希望生活能满足基本需要。
表2 黎、汉中学生性格特质的测验平均分数与标准差
2.表2,图2显示,在认知风格方面,黎族中学生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独立性特质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Ⅳ区);这说明,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追求客观,同时也较全面,基本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在认识事物做出判断时,较有主见,较少受到周围的暗示或影响,能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同时也能看到,黎族中学生认知风格中的简略性及敏捷性特质的发展则处于中等区(Ⅳ区),这说明,他们对事物的反应不够敏捷,虽能进行一定的概括,但抽象思维的水平还不高,思维多以现象描述、形象记忆与联想为主。
3.由表2和图3还显示:在情绪特质方面,海南黎族中学生的激活性和持续性特质的发展处于一般的中等区(Ⅳ区);而强烈性特质发展处于低区(Ⅱ区),这说明他们在生活中一般不会轻易产生情绪反应,比较温和很少产生暴怒、狂喜等强烈情绪反应;情绪产生后要持续一段时间,不会立刻发生质变性情绪,也不会长期受情绪支配。
图1 黎、汉中学生生活旨趣的发展
图2 黎、汉中学生认知风格的发展
4.表2和图4显示:在意志品质方面,黎族中学生的自觉性、坚持性特质发展处于次高区(Ⅳ)水平,这说明,他们做事目的明确主动自觉;已决定做的事情或已开始的事,能坚持到底,克服困难;在意志品质方面,他们的自制性、果断性、敢为性则处于中等(Ⅲ)发展水平。这说明他们的自觉行为较少感情用事,在意外事件发生时能较少犹豫,行为比较果断;同时也敢冒一定的风险,退缩性较少。
5.由表2图5显示,黎族中学生性格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利他性、真诚性均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Ⅳ区)。而外倾性处于一般水平(Ⅲ区);攻击性则最低,处于次低区(Ⅱ区)。这说明黎族中学生乐于助人,能主动帮助困难中的别人;责任心较强,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学业,做事踏实、认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同不良的言行做斗争;他们对人真诚坦率,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能对朋友同学的缺点坦言并帮助其改过,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与别人分享快乐;他们进取心强,学习专心、认真,希望得到好的成绩;为人宽厚谦让,较少怨怨相报,很少主动攻击别人,本份诚实;感情外露,喜欢与人交往,乐于助人。
图3 黎、汉中学生情绪特征的发展
图4 黎、汉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二)黎族中学生性格的总体特点与汉生的比较
在24个性格特质上,黎生和汉生的差异极微,经检验除认知风格中敏捷性特质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他23个特质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性水平,显著差异仅占性格特质总数的4.17%。
(三)黎族中学生性格的发展变化与汉生发展变化的比较
以上就黎、汉族中学生样本的平均数进行了比较,该比较能反映总体情况,但在实际中,黎初中与高中生,汉初中与高中生的测试分数并不相等,从初中到高中都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1、黎族初中至高中学生性格的发展变化
表3 黎族中学生性格特质的测验平均分数与标准差
根据表2和图6、7、8、9、10显示,在24个性格特质中, 只有四个特质呈上升趋势,即持续性、支配性、实惠性及简略性;其它20项则呈下降趋势。经检验,24个性格特质中,有10项(支配性、奉献性、客观性、简略性、激活性、持续性、坚持性、荣誉感、进取性、真诚性)的发展变化差异显著,占性格特质总数41.67%。 从变化的内容和范围来看,认知风格中的五个特质只有一个变化显著。意志品质基本稳定,反映其品质的五个特质中只有坚持性的变化显著;态度倾向的7 个特质中有3个变化显著,从总体上看也居稳定范围;情绪特质有三个, 显著变化有2个,变化较大;生活旨趣中有四个特质,显著变化的有2个,变化也较大。
2.黎族和当地汉族初中至高中学生性格发展变化的比较
根据表3、表4、表5、表6显示,我们可以看出黎族和当地汉族初中至高中学生性格发展变化的一些情况:
共同点:第一,两个民族的学生性格,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只有部分出现显著变化。第二,奉献性、客观性、坚持性、进取性、真诚性在高中阶段均显著下降,差异十分显著。
表4 海南汉族中学生性格特质的测验平均分数与标准差
不同点:
第一,性格特质变化的比例,黎生为41.67%,汉生为33.33%。第二,特质变化的范围,黎生主要集中在情绪、态度、生活旨趣和认识风格方面;汉生则相对集中在生活旨趣(知识性、奉献性)、意志品质(自觉性、坚持性)以及生活态度(进取性、真诚性、外倾性)。第三,汉生在变化差异十分显著的8项性特质中,全部呈下降趋势; 而黎生的10项中,只有7项层下降趋势,有三项呈上升趋势。
3.黎族和汉族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性格差异比较
根据统计检验,黎、汉两个民族中学生性格差异,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见表5、表6)。
图6 黎初、高中生生活旨趣的发展
图7 黎初、高中生认知风格的发展
图8 黎初、高中生情绪特征的发展
图9 黎初、高中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表5 黎、汉初中学生性格特质的测验平均分数与标准差
表6 黎、汉高中学生性格特质的测验平均分数与标准差
初中差异较小,高中差异较大;初中阶段差异显著的特质为三个(支配性、简略性、敏捷性);高中增为6个(知识性、奉献性、 敏捷性、持续性、自觉性、坚持性)。
黎汉中学生性格差异的方面逐步扩大。初中阶段主要表现在生活旨趣和认知风格方面,高中阶段则扩大到情绪特性,意志品质方面;尤其是意志品质方面,初中阶段两民族学生几乎没有差异,但到高中阶段,五个特质中有两个(自觉性、坚持性)差异显著。
由初中到高中的6年中,有两个特质(支配性、 简略性)由差异显著到不显著,并且,差异的消失是黎族测分接近汉族所致;有5 个特质(知识性、奉献性、持续性、自觉性、坚持性)差异由不显著到显著,并且是由于汉族测分的下降低于黎族而导致的;敏捷性由差异显著到非常显著,且由于黎生测分下降低于汉族而导致的,在这一特性上,汉生始终高于黎生。
两民族在性格上述四个方面变化的同时,生活态度始终没有差异。
讨论
(一)黎、汉两民族中学生的性格总体差异甚微。在两民族性格总体特征比较中可见,仅敏捷性一项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仅占性格特质总量的4.2%,其它23项差异均不显著。这一状况绝非偶然。 黎汉两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同生活于海南岛,自然环境相同。更重要的是黎、汉两民族有着长期交往的历史。据资料证实,早在三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就进住海南岛。有历史记载的汉族第一次移民海南岛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但人数不多, 且只限于汉军官兵。从此,汉民不断迁入。至唐前,岛上汉民约2万,宋时约10万, 明代近50万,清代,岛上汉民已达200万人。在黎、汉长期的交往中, 两民族取长补短。尤其近代,交往逐渐密切,特别是解放之后,民族交往空前频繁,黎、汉人民联系紧密。在经济科技方面,铁制农具得到了普及;兴修水利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以合理密植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造就了黎族农民的科学意识,据1980年的不完全统计,七个民族自治县除健全四级农科网外,还建立了67个农村基层科普协会,建立1836个农业技术联系户。仅白沙县黎族聚居区就有9个自然专业学会, 会员共530人。每个乡镇有科普协会,57%的村委会建立科普分会,40 %的自然村建立科普小组,拥有会员1200多人。每个乡镇还建立起文化、技术业余学校,全县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科普网络。
黎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据调查,目前黎族学校的文字教育和文化教育几乎百分之百是以汉语、汉字为基础进行的。因此,目前广大接受过一定程度学校教育的黎族青少年,都学会了用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用汉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普通话在黎族同胞中的普及率远远超出许多民族地区的普及率。据其他研究证实,在生活习惯上,无论沿海的黎族还是汉黎杂居的黎族(尤其是年轻一代)姑娘们已不再绣面纹身(绣面纹身是黎族古老的图腾崇拜、祖宗崇拜习俗),上衣改穿汉族女装。而男子几乎都已改穿汉装。
上述黎族在自然、文化、教育、习俗等方面与汉族的接近和融合,是黎、汉性格在总体上差异极微的根源。
(二)黎汉两族中学生的性格,在初中阶段都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稳定性是主要的和基本的。变动性是次要的和局部的。比较结果,黎族中学生比汉族变化稍大(黎族变化10项,汉族变化8项)。 涉及的范围包括性格的五个亚结构即生活旨趣、认知风格、情绪、意志品质和生活态度,但主要集中在涉及理想、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领域(生活旨趣和态度倾向占5项)和情绪特征方面(占2项)。汉族也主要涉及理想、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生活旨趣及生活态度占5 项)和意志品质方面(占2项)。情绪几乎没什么变化。 这可能由于汉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在本地汉族学校上学。而黎族学生则小学在本村,初、高中则集中到乡镇或县民族中学上学,环境变化剧烈。同时, 黎族学生在校6年,正是他们生理由少年步入青年初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关键时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完全接受汉文化的教育,并广泛、频繁接触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所以,性格特质的变化的量和范围多于汉族学生。汉生的性格也在发展变化之中,但变化的量与面都少于黎生,原因既有与黎生共同的一面,又有特殊的一面,即汉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变换没有黎生剧烈,因而性格变化较为均衡。
(三)黎族中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6年时间里, 性格的变化比较大,从测分来看,升降涉及10项特质(支配性、简略性、持续性呈上升趋势,奉献性、客观性、激活性、坚持性、荣誉感、进取性、真诚性呈下隆趋势)。经分析我们可见,上述10项变化最主要地集中于性格的两个亚结构即生活旨趣和态度倾向上,而这两个亚结构是性格的核心结构,因为它是人的行为的定向和动力系统,具有深刻的社会道德评价意义,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在黎高中生与初中生的性格发展比较中,10项差异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的特质有五项属于性格的这个定向和动力系统,其变化是符合规律的。我们看到,呈上升趋势的支配性意味着黎族高中生自我意识水平提高,在要求自己不盲目服从别人的同时,比初中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支配别人服从自己的倾向。在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提高的同时,对集体的奉献性、荣誉感、进取性、待人的真诚呈现下降。若我们再注意到这两个亚结构中那些分数下降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特质,这一变化的趋势就更明显了。例如,在黎族高中生支配性上升的同时,追求生活物质实惠性也比初中生高,同时,责任感、利他性也都呈下降趋势。我们对比一下汉高中生,也发现了几乎同样的现象:在汉生的8项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特质中, 有五项分布在上述两个亚结构中,除了知识性、奉献性、进取性、真诚性、外倾性的下降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外,尚有下列分数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的特质:奉献性、责任感、荣誉感、利他性。汉生比黎生多了一项知识性。也就是说,汉生高中生对知识的追求低于汉初中生,学习动机明显下降。同时,汉生的实惠性和支配性虽未达到显著水平,却也表现出下降趋势。导致黎、汉生活旨趣和态度倾向变化的一致性原因,可能有三。第一,高中阶段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加之面临升学就业的重大人生课题的选择,而这些人生课题的解决,全赖个人的努力、机会和命运的决定,而不依班集体的力量所左右。因此,高中生更多地关心自己,是与他们所面临的人生课题,以及文化中解决这些课题的惯常方式关联的。第二,也可能是高中德育滑坡,使初中生良好的品德在高中退化。第三,海南作为全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之一,市场经济文化成熟,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风行全岛的港台文化冲击着特区学校,甚至赌博、吸毒、色情在海南各地都有活动,以旅游为龙头的娱乐业,带给黎、汉高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文化,侵蚀着黎族传统文化中重集体、团结、讲奉献、服从的品质,也侵蚀着黎、汉学生在学校所进行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所以,我们认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市场经济和相应文化,是黎、汉中学生性格中的定向和动力系统两个亚结构发生变异的最根本原因。
上述黎、汉生性格中价值系统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意志品质和情绪特征。由于在校活动中心由集体转向个人和自我,由奉献和利他转向自私和支配他人和追求生活物质实惠,由追求知识、积极进取转向追求物质和关心自己,所以对学校中的集体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兴趣就降低了,加之面临升学的压力和前途的捉摸不定,凭着没有多少社会人生经验的黎、汉中学生又要解决大人们也难以解决的就业和升学问题。在意志品质方面,自然将表现出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在高中阶段的下降(黎族坚持性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汉族自觉性、坚持性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又由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情绪的变化趋向成熟和内在化。黎族高中生激活性低于初中生达到显著水平,持续性高于初中生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说明黎族高中生在情绪情境中已不像初中生那样容易感情冲动;产生情绪之后,也不像初中生那样易于消失或被对立的情绪所抑制。这表明黎生的情绪发展正走向成熟;汉族高中生情绪特征与初中相比发展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汉族面临的初中和高中环境没有黎生复杂,所以情绪特征发展平稳而黎生大多数由所在山村的小学升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或高中,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情绪特征的发展相对不平衡一些。应该看到,上述四个亚结构的性格特质的变化是相对的,它们的变化幅度一般不算太大,都在初中阶段相应的分数区界内上下浮动,只有汉族的奉献性一项高中生由次高分区降到中等区。
(四)黎、汉两民族初中学生的性格差异不大,只有三项(支配性、简略性、敏捷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且均为汉族高于黎族;进入高中后,差异面扩大,知识性、奉献性、敏捷性、持续性、自觉性和坚持性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并且,除了敏捷性一项仍然是汉族高于黎族外,其他几项均为黎族高于汉族。其他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特质项目,黎汉基本在同一水平上。这个结果可能说明,黎族文化基础较弱。由于没有文字,黎族儿童进入小学学汉字,多数没有汉语的口语基础,与汉生相比自然处于劣势。语言文字上差距到初中还未拉平,所以,使黎生学习出现困难,限制了黎生阅读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加之小学环境单纯,了解社会和科学知识面窄,因而,在初中阶段,妨碍了黎生简略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这种妨碍到了高中阶段仍未消除,敏捷性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汉生,而且黎族初中和高中在敏捷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敏捷性处于停滞状态。支配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汉生比黎生高,原因可能是黎族文化中强调集体,服从“头人”的传统使然。高中后与汉生迅速接近,可能是汉文化的吸收,新的学习环境中竞争加剧使然。至于到了高中阶段,黎汉在5个特质上的差异的扩大,并且黎生高于汉生,事实上主要是汉生进入高中后,这五项的测分下降超过了黎族的测分下降水平导致的。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可能是汉生受市场经济和读书无用的影响过大。而黎族学生能进入民族中学上学的,一般都是各乡村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升学希望和压力都增加了,所以,他们在知识的追求上仍保持初中的价值观,同时为了学习好,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方面也必须保持初中的势头。情绪的持续性特质黎族高中高于初中,差异十分显著,黎、汉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黎族高中生的情绪表达已经成熟,汉族在这一特质上,初、高中差异很小,其所处区域仍属中等正常水平。奉献性特质,黎、汉初中到高中都在下降,差异十分显著,而且汉族从初中所处的次高分区跌落到中等区,跌幅很大;黎族跌幅也不小,但高中阶段,测分仍处于次高分区,没有汉生跌得那样猛。这可能由于黎族传统文化强调集体的团结和奉献精神所起的作用,而汉生则在高中阶段,对特区经济生活中个人竞争,个人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价值观的认同及高中德育不力有关。
结论
(一)黎、汉两个民族中学生性格总体的差异甚微。
(二)黎、汉两个民族中学生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稳定性是主要的,变化发展是局部的。
(三)黎、汉两民族中学生在性格的定向和动力系统上(生活旨趣、态度倾向),高中阶段变化趋于一致,汉生的变化大于黎生。
(四)黎、汉两民族中学生性格初中阶段差异小于高中阶段,高中阶段黎、汉性格差异的扩大,主要是汉生性格特质的变化幅度大于黎生的变化幅度造成的。
(五)汉生中学6年中,高中阶段对知识的追求低于初中, 黎生则没有显著变化。
注释:
〔1〕本研究是国家教委“八五”社科规划项目和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个子课题之一。项目负责人杨劲生,课题组成员:杨劲生、唐名祥、原献学、盛怀文、林孑秋、喻立森、黄欣祥、梁广、吴礼昌、彭茹静、朱爱民、卢芳丽。本子课题组组长原献学,子课题组成员:杨劲生、原献学、梁广、卢芳丽、彭茹静、朱爱民。方案设计:杨劲生、原献学。实施:原献学、梁广、彭茹静、卢芳丽、朱爱民。执笔:原献学。感谢通什市一中、二中、琼中湾岭中学、营根中学的师生对本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注:“黎族跨文化心理研究之一”选入本专题1995 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