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十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企业发展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误区一、企业要越做越大
任何企业都是为了获取利润与回报,从这种角度来看,“船大”未必就有国际竞争力,未必就能产生高效益。我国已有的一些大企业,资产数百亿人民币,有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拥有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可谓不小了,但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至今做得还很不到位,即使把它搞得再大,其产品还是不易进入国际市场,“船小”也未必没有国际竞争力,台湾的电子行业中大企业屈指可数,但是许多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相当高,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意大利全国有135万家企业,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生产了许多世界级名牌产品,有的企业经营了上百年,职工只有几十人,可营业收入却高达数千万美元。可见,企业该大则大,宜小则小。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不是企业大小,而是其资本运营效率或资本盈利能力,是企业的杰出性。企业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其杰出性而非规模性,杰出性是根本,规模性应该也只能建立在杰出性基础上。什么样的规模有利于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杰出,这样的规模对该企业来讲就是最经济的规模。
误区二、发展是越快越好
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和政治意识深处,除了喜欢“大”,还特别钟情“快”,办企业也不例外,可结果呢?往往是“快”的“长”不了。为什么?企业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有生命的组织,有其成长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必须是欲速则不达,到头来还得回头补课。如果弄得千疮百孔,一旦深层次问题在某种偶发性导火索的引诱下爆发出来,想补课也没资格了。企业经营好比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不是看谁现在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刻跑到别人的前面。
象过去搞“超英赶美”一样,硬要来个“大跃进”,搞出若干个大企业集团,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并不难,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一夜之间把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国有企业都合并起来,要论大,真不一定比“世界500大”的最末一位小多少, 但问题是这样拼凑出来的企业集团又有何竞争能力。能管好这样的“大企业”的职业企业家又在哪里?发展大企业快不得,一定要尊重企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承认中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让企业在竞争中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误区三、集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往往是折衷的结果,因为决策的依据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决策的方法是逻辑推理,否则大多数人不可能认可,也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决策,这种决策模式适合于非竞争性决策。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企业家的直觉,不可能完全靠过去的事实和逻辑推理来完成。如果光靠事实和逻辑推理,你推出来的东西别人也同样能推出来,也就没有人能真正形成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决策就像在大雾中踢足球,虽然不能总是知道球场上的真情,但具有良好预见性的熟练球员还是占有优势的,这种优势的来源是在长期的足球生涯中形成的经验和直觉,是任何集团决策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对于属于典型的竞争性组织的企业,职业企业家的个人决策不但可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及时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可以依靠职业企业家的经验和直觉做出超越逻辑的预见和决定。
误区四、多种经营可以降低风险
干什么风险最小?干最懂的事情。不懂的事情干得越多,出现问题的机会也越大,风险自然也越大。人们经常用“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来比喻多种经营的好处,但一个人只有一双手,精力有限,如果竭尽全力后,连一个篮子里的鸡蛋都拿不住的话,那么把鸡蛋分到十个篮子里就拿得住吗?恐怕风险更大。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得好,每个人(包括领导)、每个组织(包括政府)、每个企业(包括好企业),只有干自己所擅长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也才能最有效的控制风险。
误区五、什么赚钱干什么
别人能赚钱的项目,如果不是你的专长,你不但不能赚钱还会赔钱。在市场发育的早期,大家都是白手起家,谁先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并且领先一步去干了,自然就能赚到钱。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在许多领域,都已经形成了一批积累相当实力的企业,如果还是本着什么赚钱干什么的思路操作,成功的机会会越来越小,风险会越来越大,因为你看着能赚钱的,如果不是你所擅长的,一旦有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优势在这个领域参与竞争,那么他的成本就会更低,很快就可以把在这方面没有资源、或者只有较少资源可以借用的企业挤垮。做企业像做人一样,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千万不要过分“多情”,很可能抓到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误区六、自己的事自己干
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原因,我们的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喜欢自己操作本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领导者是政府的官员,官员必然从权力角度考虑一些问题,自己企业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有利于权力扩大的选择。但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什么都想干的话,很难竞争过那些专门干自己最擅长的个人和企业,分工和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自己擅长的事自己干,自己不擅长的事交给擅长的企业去干,成本会更低,风险也会更小,资本运营效率自然会高得多。
误区七、成功会带来成功
成功可能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迅速扩大规模;急于跨入新领域;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忽视自己的弊端等等。在各方面的一片赞扬声中,会产生一种自满,甚至是过分自信的气氛,如果不能“吾日三省吾身”,时刻保持警觉性,成功会诱使你失败,很可能是惨重的失败。
成功容易带来的最大偏差:成功者在喜气洋洋中过分高估自己,有意无意中也就忽视了对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喜欢把过去成功的经验简单地搬到新的事业上,而且往往很有信心,期待下一个成功的尽快到来,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误区八、有了好产品就有了一切
在国内,抓住市场空隙,推出一个好产品,一年两年赚点钱并不难,难的是5年、10年、20年……还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将看到,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创造更多的满足顾客需要的好产品的基础上,构筑特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机制与竞争战略,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有了核心能力,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
我记得不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学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学习能力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可以为人类发展新的知识。而能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提高的,能力也只有通过知识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企业的核心能力就相当于个人的学习能力,企业的产品相当于个人的知识。可以说,企业的核心能力比其产品对企业竞争能力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误区九、企业上市后就可以松口气了
有经济学家指出:“国有企业过去吃财政,然后吃银行,现在是吃股民”。企业为投资者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财政、银行、股民倒成了国有企业“吃”的对象?看来,我们的国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许多国企没有搞好,不仅仅是企业家能力问题,关键是企业是国家的,一些人没有象关心自己袋里的钱一样关心我们的国有企业,自然也就没有足够动力彻底搞好国有企业。不论是国企发展的动力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要彻底解决需要假以时日,现在特别需要的是中国企业家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珍惜股东对您的信赖,用好股东交给您的每一分钱。请记住:“发股票拿来的钱,不是利润,是股东的血汗钱,是拿来请您给赚钱的,用好这么一大笔钱实属不易,不加把劲,两三年以后就见分晓”。
误区十、要从产品经营“上升”到资本运营
有人认为资本运营比产品经营“高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的买卖或称资本运营比产品的买卖要复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运营是比产品经营“高级”。但任何所谓“高级”都是建立在“初级”的基础上,真正直接创造财富的是千千万万个生产各种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进行产品经营的企业,“高级”的资本运营是以“初级”的产品经营为基础的。产品经营是企业家的专长,企业家需要懂得资本运营,资本运营是中国经济体制与国企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课题,对中国企业来讲,也是一个崭新课题,而投资银行是资本运营的设计师和组织者,所以资本运营的操作还是让这方面的专家——投资银行家来帮忙吧!千万别被所谓的“高级”所诱惑,企业家的产品经营专长才是最需要“上升”的,也是我们企业家应该经常学习、研究、操作的最“高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