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与“交往理论”:对“工具”内涵的新解读_课件论文

“中国理论”与“交往理论”:对“工具”内涵的新解读_课件论文

“语文说”与“交际说”:“工具”内涵新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语文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课标”中极其重要的一句话,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课程的逻辑走向,标志着我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对此,大家曾经广泛地探讨过,激烈地争论过,最后形成定论,并充分发挥了这一论断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但笔者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质疑:

1.人们常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为什么这里却说是“语文”?“语文说”和“语言说”究竟有何本质区别?

2.论及“工具性”,人们往往把“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列宁1914年在《论民族自决权》中首先提出)、“基础工具”或“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1963年5月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并提,而这里为什么只提“交际工具”?“交际说”究竟指向什么样的课程理念?

在“课标”颁布多年,新课改成果丰硕的背景下提出这两个问题,似乎有钻牛角尖之嫌,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我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论断的理解并不十分到位造成的。对这两个问题,若不给以明晰的回答,就会使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负面影响。而深度关注这两个问题,则对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为此,本文试图作一重新解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说”:表达“工具”丰富内涵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课标”却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不是文件的起草者一时疏忽,误把“语文”作“语言”了呢?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语文说”中原来藏有这样的秘密:语文是一门具有多方面功能的课程,它一定包含着多种交际工具,而语言仅仅是交际工具之一。

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本体性来看,“语文”一词的意义虽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多种理解,但比较恰当的理解无疑是语言文字。我们知道,“语文”一词是在1949年以后才使用的,当时采纳了叶圣陶先生的建议,废除此前“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各取一字,合称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很显然,叶圣陶的这番解释是对“语文”最精确的概括,也就是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字。

由此可知,作为一门课程,“语文”至少包含着两大交际工具:语言和文字。当然,相形之下,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虽然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语言的演变而发展,且始终从属于语言,看起来没有语言来得重要,但在以书本学习为主要形式、以笔试为主要考查方式的基础教育阶段,文字反倒是需要掌握的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来看,“语文”还依赖于其他的交际工具,比如朗诵或演讲时的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配合在文字旁边、与文字并茂的插图或图表中的公式、符号,以及多媒体时代多种多样的课件等。表情、手势、公式、符号、课件等均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既能从本体性来看语文课程,又能从开放性来看语文课程,我们就会发现,语文课程所涉及的“交际工具”,不仅仅指语言和文字,更不仅仅指语言。它应该这样表述:首先指语言,其次指文字,最后还指语文视角之下的其他工具。一句话,“语文”是一个包含着多种交际工具的集合概念。

既然如此,“课标”的制订者,就不能只提“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不能仅仅提“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样的表述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

二、“交际说”:兼容多种课程目的

“工具”是一种比喻说法,在这里指“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那么,“语文”究竟要达到哪些目的呢?从上文论述来看,首先应该是“交际”,故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我们还可以看出其他的目的。

有人强调“思维”这一目的,提出“思维工具说”。比如,斯大林说:“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和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0页)

有人强调“学习”这一目的,提出“基础工具说”。比如,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序》)他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可为什么“课标”却对“基础工具说”和“思维工具说”这两种通行的说法都不予采用呢?为什么不能并提这三种说法或其中两种说法呢?这个问题常常令语文人感到困惑。当然,也有不少人干脆抛开困惑,对“课标”的说法不采用,而完全按照习惯性的“基础工具说”来论述语文课程的目的。

为探本溯源,深刻领悟“课标”相关表述的要义所在,我们要仔细地辨析以上三种说法的不同之处。“思维工具说”体现的是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关系,揭示的是意义即思维发生的内在原理;“基础工具说”体现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揭示的是语文课程外在的、客观的功用。这两种说法,都侧重于物性、静态性,都不够重视人际交流和互动,没有体现“人”作为交际主体在语文课程中的能动性。而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人本性,重视“人”的素质和“人”的发展,侧重于人文性、动态性,这样,“课标”就旗帜鲜明地选择了“交际工具说”。

何谓“交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百度百科”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意见、情感、信息”,不就包含了“思维”的要义么?一定意义上说这不就体现了“思维工具说”的内涵么?而在“意见、情感、信息”前面加上动词“交流”之后,突出了“交际性”,体现了“人”的因素和动态的过程。“意见、情感、信息”载于教材之中,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了基础,这不就是“基础工具说”么?不过,如果我们关注“二人及二人以上”的教学场景,关注师生数十人的“在场”,那么一定会更加关注语文课程的“交际性”。新课程理念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突出了“人”“人文性”“动态”“过程”这些要素,而“交际工具说”就真正体现了这些核心价值追求,同时又能把“思维工具说”和“基础工具说”隐括在内。

简言之,由于课程标准的工具取向,是人文的而不是物性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交际”这一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最科学的选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成为最科学的表述。

三、“语文说”与“交际说”的实践价值

1.语文课堂要“让工具飞”

既然“语文说”语境中的“工具”,包含语言(口头)工具、文字(书面)工具和语文视角之下的其他工具,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关于工具的使用,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和调度,用以合力打造语文能力。什么才叫合理,我以为应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旨归,而不是仅仅以应试的短期功利追求为取向。可是,考察一下眼下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常态语文课堂,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乐观的评估,而代之以更为冷静的分析,我们原本对新课程实施多年的那种硕果累累的期待感可能会打一些折扣,甚至会产生一些急躁和忧虑。

当下,语文课堂有哪些不良表现呢?例如“哑巴”语文,仍然“满堂灌”,讲风太盛,学习的主体对象——学生除了听还是听,除了写还是写,教室如荒原,学生在寂寞里驱驰。例如“习题”语文,不少教师热衷于使用教学案,常常把一个完整的文本切割成若干带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在笔试中反复操练去提升应试能力;例如“课件”语文,似乎把学生从文本中“解放”出来了,但实际上又把学生拘囿于课件之中,结果课堂成了影院,学生成了看客。

凡此种种,从“工具”的角度看,使用明显有所偏废,文字工具显然使用“过度”。结果虽然教学生学会了阅读的模式、方法、步骤,教学生玩熟了解答阅读试题的各种技巧、方略、套路等,但不少学生毕业后口语交际能力不甚理想,不会演讲,甚至不能很好地作自我介绍。比照“课标”中的要求,更是相距甚远。

确实,我们在教会学生书面表达,帮助他们把“文字工具”打造成真正的“利器”(这往往又是为考试服务的)的时候,有没有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文字之外的语言(口语)、表情、手势等形式的交际训练呢?特别是“语言(口语)”有没有被打造成真正的“利器”呢?这个“利器”虽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却是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毕生相伴,永远受用的。有人说,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诚然,我们无力改变应试升学的功利追逐,但我们能不能在语言交际的训练上有所作为,甚至大有作为呢?原本,文字即追随语言而发展,文字能力即建立在鲜活常新的语言表达基础之上。口头表达只会为书面表达添彩,而不会使书面表达逊色。我相信,多年以后,学生们也许早已记不起他们在课堂上探讨过的话题,但在这些口头表达和书面斟酌中熏陶浸染、切磋琢磨而积累的语文底蕴,养成的一种语文能力,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亮色,会给他们的进取提供有力的支撑。若说功利,这应是给学生最大最持久的“实惠”。

语文课堂要“让工具飞”,要注重工具使用的多样性。多一种工具,便多一种能力,语文能力的融通性和全面性,就是在不同交际工具的交替使用中日渐达成的。

2.语文课堂要“将交际进行到底”

从“交际”的角度看,上述语文课堂的各种不良表征还说明,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固执地把“交际工具”狭隘化为“思维工具”和“基础工具”,这显然有违“课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精义,严重偏离了语文课程之“道”。如果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视为“课标”这份纲领性文件的“文眼”,那么,“交际”这个关键词就是这个论断的“句眼”,是最传神的、最重要的、最不可替代的一个表述。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性质是交际,如此重要的理念怎么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被边缘化呢?

那么,如何切中肯綮,矫治时弊,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呢?“课标”早已提供了“标准答案”和行动指南。“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得交际工具在交际中掌握,语文交际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强化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师生合作发展、共同进步的成长平台,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师生也体验了情感的交汇、意志的砥砺和德行的提升等等,所以课堂教学要高高举起“交际工具”这面大旗,充分发挥语文的“交际性”,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充分展现师生生命活力,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突出“人”“人文性”“动态”和“过程”等新课程倡导的要素,使师生时时“在场”,真正成为语文交际者,并在多项互动中锤炼思维、夯实基础,动态生成语文能力,最终达到“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基础工具”的和谐统一。在这样的“交际”中,学生的“思维”绽放了花蕾,“基础”得以夯实,“交际”和“思维”“基础”最终三位一体,共生出语文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实现超越,不仅把语文当做“思维工具”“基础工具”,更把语文当做“交际工具”,注重语文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那么,语文就不会沦为“哑巴”语文、“习题”语文和“课件”语文,语文教学效益一定会有新的提高。我深情呼唤并热诚期待:语文课堂要“将交际进行到底”!

标签:;  ;  ;  

“中国理论”与“交往理论”:对“工具”内涵的新解读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