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切实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指出:为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指出:它与经济体制从传统的单一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起,是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历程,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要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是情况怎样呢?在改革的推动下,经济增长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高速发展,可是质量不高,总体效益提高未见成效。资金利税率是反映资金运用效益的主要指标,而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却逐年下降。1978年为24.2%,1984年维持着这个水平,但以后逐年下降,特别从1988年以来更是急速下降,1988 年为20.6,1989年为17.2,1990年为12.4,1991年为11.8,1992年为9.7,1994年为9.77; 反映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成本下降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从1984年以来,成本下降历年都是负数,1978年为4.6%,而到1992年则为-6.5%。成本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位产品物耗指标上升,拿1985年来看,全国105项主要的单位产品物耗指标上升的就有41项; 以后多年情况更趋恶化。 据国家计委对90 种产品物耗定额统计, 从1985 年到1994年,其中50%的产品物耗是继续大幅度上升。这一切表明企业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产值的增长速度主要是靠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带来的。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再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无论改革和建设都是难以为继的。改革成本过高,将导致人们对改革产生疑虑。据测算,“九五”要实现经济平均增长8%左右,按目前的能源弹性系数, 能源供需差率达20%左右。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继续靠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来维持高速度,不仅资金难以保证,而且将造成资源的过量开采和耗费,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这样下去,我国的经济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为什么实行改革开放后反而出现经济增长质量低下、整体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呢?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性的扩大再生产,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高膨胀的路子,使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常处在大幅波动中,导致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去年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响亮地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方针,扭转那种只盲目地追求数量增长的偏向。这次《建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为从根本上解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如何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呢?当然归根结底要依靠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科教兴国方针的贯彻,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素质;但体制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这些年经济增长所以一直在粗放式经营基础上运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有着内在的联系。《建议》提出两个根本转变,不是孤立的两个事物,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体制的转变必须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二者共同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建议》也指出: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江泽民同志强调说:“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市场能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的领域,都应交由市场去调节,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使价值规律真正发挥出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消极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建议》也强调了这一点,指出“要特别注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这是当前提出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重大关系,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精神所在。

在前一段时间,有些人把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市场化改革,突出了市场作用的方面。实践表明这种说法不甚准确。市场化就是一切都要进入市场,一切活动都要由市场来导向。显然,这只能是改革的一个方面,是指那些计划管不了和管不好的部分,应都交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如果全部资源配置都由市场导向,那是绝对不可行的,必然会造成经济的紊乱和无序。因为宏观的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而没有这样宏观的目标和方向,整个市场必然陷入盲目性的混乱之中。

有人根据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提出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和依据。这种说法也是不恰当的。既然宏观的长远目标的决策不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计划怎么又能以市场为基础和依据呢?持这种看法的人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陷入了理论误区。

一是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论点理解得不准确,认为这是要使市场对全部资源的配置起主要作用。其实,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指它对现有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企业是根据产品的价格和盈利状况自主决定生产方向。由于企业的活动是国民经济运转的基础,所以说它将起基础性作用。很清楚,这并不意味着全部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导向的。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一点有明确的态度,他说“竞争性产业,应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至于基础性的或支柱产业等则不是,当然在这些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例如,《建议》所提出的一些重大任务都不是根据市场提出的,如果以市场导向来配置资源,这些项目都是排不上号的。例如,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当前的重点应当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同时要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等,这样的发展重点是市场导向所不能提出来的,而必须发挥中央计划的作用。

二是把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混同,把二者看成一个东西,把直接根据社会需要决定投资方向与根据市场进行生产和投资等同起来。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切需要的确都表现为市场的需求,因为都要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但是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是通过价格和盈利程度迂回曲折地反映社会需要的。计划则不同。国家制定计划要顾及市场供求状况,但在确定发展任务时,恰恰不是根据某些产品的价格和盈利,而是直接根据社会需要来分配资源。例如《建议》提出了“九五”计划的下列重要任务:合理确定投资总规模、改善投资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地区为依托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区、加快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力度等,这些任务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决定意义。但是这些任务的提出,市场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这些任务恰恰是与市场的要求相悖的,它是不会提出的。至于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还是应当充分利用市场和竞争来推动它的顺利进行。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计划有着比市场无比的优越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为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或依据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建议》中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表述,《建议》在讲到国有经济存量改组时指出“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这就是说不能只限于市场导向。在谈到计划时,《建议》指出:“计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物力可能,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目标,并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及投资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这种计划应直接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正确表达了计划工作的特点,表达了计划与市场的正确关系,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在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中,计划的作用在《建议》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当然必须更新计划观念,改革计划体制、计划内容和计划方法。计划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但计划在宏观调控的诸手段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事先的,计划根据对客观需要和客观条件的了解,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因而它具有主导的、指导的作用,是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所围绕活动的中心。《建议》指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整财政、信贷资金投向和分布结构,把增加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国家战略重点方面。”这里第一次阐明了计划手段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诸如财政、金融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导关系,确认了计划的主导作用。这实际上也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的重大区别。这一点是有重要理论意义的。

总之,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发挥计划手段的指导的和主导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就为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标签:;  ;  ;  ;  ;  ;  ;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