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的教学要把握诗中的情感美,用“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用诗歌去解读诗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领悟诗歌的灵性美。
关键词:循文入义 披文入情
一、循文入义,引诗歌说话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艰难的也是神秘的,他想通过诗歌去探索和表达其中部分的奥妙,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把一个个故事化成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么根据他诗歌“故事性”的特点,可依据诗歌中的意境氛围和情感脉络,引诗歌说话。
二、披文入情,悟哲理人生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诗,如果我们按照哲理诗的解读,最后灌输给学生一些或大而无当或穿凿附会的解释,表面上好像把诗歌包含的所有精华都吮吸干净,以为自己已然全部明白,孩子们也能应付当前的考试,我想,以后的你要为现在的“得意”付出代价。孩子们随着阅读经验的开阔、阅历的的增长,有一天当他对诗歌有了新的体悟,他会重新审视和反驳这种教条式的解读。所以对于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的讲解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们的阅读体验,教师顺势引导,不要过于重视它的教化功能,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文、疏通诗意的前提下,把握诗中的情感美,用“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用诗歌去解读诗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领悟诗歌的灵性美,也才能真正启迪和点燃孩子们心中文学的火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来到学校,走进我们教室,有两条路,从南门或北门进入,你会怎么走?为什么?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热烈的争论,争论之后,学生会发现:这个选择不艰难。
我们可以不用太费思量地选择任意一条,因为这两条路都很短,我们可以今天选择这一条,明天换另一条,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条件(时间、精力)尝试两条路。而且这两条路有共同的终点——教室,我们可以今天选择一条,明天选择另一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一位美国诗人面对“选路”的问题却遇到了种种困惑,一起走进诗文……
二、诵读感悟,字词积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读出情绪,读出情感(可以适当加一些感叹词)
三、循文入义,细读诗歌
1.理“路”。全诗共4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围绕“路”,为每个小节起个小标题。
2.析“路”。
师:请大家朗读分析,并尝试抓住每节中的关键字或关键句进行分析感悟。
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这到底是怎样的两条路。
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3.选“路”。
追问1:面对这样的两条路,你又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设计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选择的艰难)。
追问2:诗人选择了哪条路?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一:“久久伫立”说明作者在“林中岔道口”一直站着,没有走,说明选择很是艰难。
学生二:“极目望去”是指用眼睛向最远的地方望去,说明作者是多么慎重呀。
追问3:体会选择后的惆怅。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4.悟“路”。(1)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作者仅仅是表达一次林中远路的过程吗?诗人写这首诗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教师及时出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和“象征”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2)把这首诗中的“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学生谈感受:太噜嗦,像讲道理,不像诗歌,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教师出示诗歌的定义及特点: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的特点:①分行排列;②饱含真情;③立意新颖;④联想自然;⑤跳跃自如;⑥凝练集中;⑦节奏和谐;⑧形象生动;⑨意境优美;⑩虚实相生。
四、披文入情,感悟人生
了解了诗歌的特点后,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经历和感受,或者你想象中走路的历程,尝试着写一首小诗。
论文作者:董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诗歌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艰难论文; 两条路论文; 罗斯论文; 我们可以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