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税制论文,财源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源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地方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财力保证。在分税制体制下,如何培植地方财源,充裕地方财力,促进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摆在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分税制下关于地方财源建设的问题谈点看法。
一、分税制对地方财源的影响
分税制改革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有不同的税源。这对于调整中央和地方分配格局,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分税制也给地方财源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是主体税种上划中央,地方财源规模缩小。分税制改革后,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100%上划给中央, 使工商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下降,地方财政的骨干财源转化为中央财源。就我区来讲,1993年财政收入56.12亿元,其中工商税收51.1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91 %。1996年我区财政收入93.24亿元,其中工商税收70.2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5%,较1993年下降了15%。表明分税制改革带来了财源转移,地方财源规模明显的缩小。
二是地方税种分布广,零星分散,不易控管,使实际税源明显减少。过去象农业税等地方税种因税源小,分布散,征收难度大,一向不受地方重视。分税制后包括农业五税等16个税种划为地方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1996年我区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为11.37亿元, 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86%,较之1993年提高14.8%。 但由于地方税种征管难度大,征收力量相对薄弱,使地方实际财源明显减少。
三是个人所得税划为地方收入,既为地方开辟了财源,也给地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税收宣传不够,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结算制度落后以及收入申报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等原因,造成个人所得税征管难度大,税款流失严重。分税制后将个人所得税划为地方收入,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税款流失。说明分税制改革给地方工作增添了活力,开辟了财源,也给地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四是随着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复存在,地方财源基础的稳固性受到影响。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企业所得税划为地方收入。由于地方企业发展长期依赖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不复存在,迫使企业从减税让利转向依法纳税,使地方一些企业暂时陷入困境,难于适应走市场竞争的路子,造成效益低下,从而使地方财源基础的稳固性受到影响。
五是随着地方集中性财源的转移,地方可用财力也明显减少。原来地方财政赖以生存的利税大的集中性财源,如烟、酒的税收划归中央后,地方对卷烟厂、酒厂扶持的积极性降低,中央和地方对这些税种的预期收入将减少,也就使得地方可用财力也明显减少。
二、分税制下地方财源的特点
分税制改革在给地方财源带来影响的同时,也赋予地方财源新的特点。
1、从税种来看,工商税收仍然是地方财源的主体。1996年, 我区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91%以上。反映了财政收入中税收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从产业结构来看, 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6年我区第三产业上交的营业税为8.68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5.16%。1996年农牧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9.9%。反映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地方财源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
3、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来自于个体、 私营等非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96年,我区个体和私营经济上交的工商税和所得税为3.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5%。 反映了与我国国民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相适应的财源增长的新路子。
4、从部门结构来看,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相对减少, 农业部门和商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相对增加。反映了作为国民经济纽带的商业流通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5、从地区来看,地方财源中来自旗、县级的收入不断增加。 1996年,我区来自旗、县级财政收入是51.5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55%,比1993年提高了51%。反映了分税制改革不仅带来了财源转移,而且由于国家不断地调整和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使农业税不断增长,再加上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从而出现了地方财源中来自旗、县级的收入不断增加的新情况。
6、从预算内、预算外资金来看,地方各部门、 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逐年增长,预算内资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了随着整个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向地方下放财权,对企业放权让利,使预算外项目迅速增加,数额急剧增大,造成地方财源相对分散。
三、分税制下地方财源建设的重点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40%提高到60%左右,地方财力相应缩小。这种变化既给地方财政带来暂时的困难,又给地方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今后来看,地方财源建设的重点是:强化农业基础财源;壮大工业支柱财源;发展和开发新兴财源;拓宽补充财源;挖掘潜在财源。
1、向基础产业——农业要财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96年,我区农业增加值为207.2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0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部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8%。这说明,农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把强化农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来抓,为了稳固强化农业基础财源,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政府始终应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支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需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支持,否则作为比较利益低的产业,仅靠自身积累,难以保证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二是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农业的投入也会逐年增加,财政支出的压力也可有所减轻。三是发挥地区优势,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1996年牛羊肉、绵羊毛、山羊绒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22.5 %和42.4%。但由于投入不足,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原畜牧业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发展草原畜牧业是我区今后地方财源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四是进一步搞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突出药材、林果、蔬菜、养殖等高商品率、高利税率的产业和产品。同时,重视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扶植建立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实行“种、养、加工一条龙”。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向支柱产业——工业要财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落后是地方财政收入匮乏的根源。分税制后工业形成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源结构。1996年我区的增值税占税收收入的46%左右。因此,保证工业支柱财源的稳定增长,仍是地方财源建设的重点。为壮大工业支柱财源,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我区资源优势,优化工业结构,集中力量发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根据市场要求,加大技改投入,搞好产品更新换代,实施名牌战略,培养出一批象仕奇集团、伊利公司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利润率高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二是根据“十五”大的精神,继续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机、建制。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放开搞活小型国有企业,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以巩固现有财源。三是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当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除了技术落后、市场疲软、资金紧张外,管理水平落后是重要因素。帮助企业加强存货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成为当务之急。四是积极鼓励和支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从今后来看,企业之间以资产为纽带,开展横向联合或兼并是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鼓励和支持组建一批利税过千万、上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成为地方财源建设一个新的增长点。
3、向发展第三产业要财源
分税制后,营业税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建筑安装、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这就使得发展第三产业对地方财源建设意义更加重大。当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总收入的50%—60%,香港占70%,而我区所占的比重不到20%。第三产业一直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这说明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很大。当前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着重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扩大现有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不断开辟新的财源。二是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三是鼓励各种所有制流通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领域,向大型、综合型发展,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四是支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创办第三产业。这对直接增加财政收入,弥补事业经费开支,减轻财政压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向非国有经济要财源
分税制下,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所得税全部归地方所有。而且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强、社会负担轻、基础较好,是亟待开发的地方潜在财源。据预测,在个体和私营企业所提供的税收中,地方收入至少可以占到50%以上。因此应把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放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地位。这就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法律上给予保护、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他们解决好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确定企业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为城市工业配套企业和出口创汇工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同时,继续鼓励外引内联,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三是帮助乡镇、个体、私营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益、规范对其的税收征管,使其逐步成为我区重要的财源增长点。四是要对“三资”企业加强征管、挖掘税收潜力,研究和做好“三资”企业的反避税工作,提高其对财政的贡献率。
5、向国有资源要财源
新税制对土地、矿产等国有资源的利用开发制定了新的税收政策。主要表现在扩大并提高了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的征收范围和税负水平,新开征了土地增值税。从当前来看,这几种税的发展潜力很大,成为地方今后不断开发的新财源。因此,我们应切实加强对国有资源的征收管理,堵住税源流失的漏洞,把该收的全部征收上来,使之今后成为地方的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财源。
6、向强化征收管理要财源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偷、漏、抗税的情况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普遍缺乏依法纳税的意识,各种税收征收条例缺乏刚性,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这次分税制改革,地方税税额小、税种多,税源不稳定,而且征收难度大。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也就成为地方财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好税法,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加强财税职工队伍建设,保证高质量的完成税收征管任务;地方政府也不得以任何借口擅开减免税的口子;认真清理所谓“假集体实个体”、“假合资实内资”等逃税避税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严惩,决不迁就。
总之,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始终是地方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立足点。我们应抓住分税制改革给地方财源建设提供的好机遇,使地方财源建设有一个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