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适合女性发展的女性/性别课程体系的探索——以大连大学女子学院课程设置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性论文,大连论文,为例论文,课程设置论文,课程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3)01-0028-04
自1996年大连大学女子学院成立起,我们就开始了女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在设计与实施、教学与科研、教与学的互动中,我们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逐渐清晰、扩展和深化,形成了以女性发展为本的女性/性别课程体系。
一、女性/性别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的形成
女性/性别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注重女性特色、引入性别观念、强调以人(女性)为本的三个阶段:
1.女性特色教育的课程设计思路
女性教育的课程设计离不开当时办学的环境条件和教学目标。大连大学女子学院成立时,按照学院既定的“虚体形式”,即不设置独立招生的专业,只在校内设一个专职的办学机构,下设办公室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所属的学生按入学时的专业分布在相应的专业学院内,学生的专业教学和日常管理也都由所在的学院负责。女子学院对所属学生则着重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第一,负责组织安排学生的女性特色课程的教学和管理;第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和女性特点,组织学生通过群团和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为此,我们在广泛听取校内外专业学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结合教师授课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逐步开设出一套女性特色课程的设想,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完成这些课程的开设,这套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妇运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形象学》、《妇女保健学》、《人际礼仪》、《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女子形体学》等。
两年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和对任课教师的座谈进行了第一次反馈,并对此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这套课程存在课程名称不合适、课程内容和科目需进一步扩展、课程方法需要改革等问题,随后进行了调整和增设。但是,这并没有突破原来的设计思想。
2.性别教育的课程设计思路
2001年,我校成立了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与女子学院共同担负女性教育的任务,充实了女性教育的教学力量。特别是性别研究中心的成立和李小江老师的到来,将性别的视角和性别分析的方法正式引入女性教育,这对我院女性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的突破和科学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来我们课程设计注重女性的权益和女性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提倡女性的“四自”精神,站在妇女解放的立场上,寻求女性与男性的平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识到,不仅应从女性意识角度,更应从性别的角度和用性别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认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反映“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设计女性特色课程的基本思想,也从强调女性特色教育,到注重向大学生特别是女生进行性别意识的灌输和性别分析方法的培养。课程设计的理念也从单方面地强调发挥女性自身优势,到全面认识和理解性别的差异和性别特征,因势利导,为两性的和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根据这一思想认识的转变,我们从2001年6月起开始对女子学院的女性特色课程,从课程的名称、内容到授课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形成了一套新的课程体系。
3.以女性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进行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开课而开课,也不是单纯地为体现女性/性别教育而开课,而应为女性发展服务,为女性未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由于女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面临着与男性不同的境遇,女性要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获得自身的发展,不仅要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确立,更主要的要靠女性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因此,从女性在21世纪发展需要出发,所设置的课程要突出:培养女性的性别意识和生存发展能力,科学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勇于战胜自己的弱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和开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关切女性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学会用性别分析的方法,辨析现实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自身的努力,推动性别平等观念进入到管理与决策之中。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将原来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充和调整,形成了新的较为丰满的课程框架结构。
二、女性/性别课程体系的框架设计
由于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的过程,因而女性/性别课程体系的形成也是渐进的过程,每个认识阶段有相应的课程设置结构。
1.女性/性别课程体系框架
最新的女性/性别课程体系包括4个系列:
(1)女性/性别必修课程体系
以女子学院的全体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必修课。包括《女性形象学》、《女性法规案例实务》、《女性人际礼仪》、《女性保健学》、《女性心理透视与调适》和《女性与成才》6门课共11学分,要求学生选择修满6学分。
(2)女性/性别选修课程体系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包括:《女性自我认知》、《公关礼仪》、《女性形象学》、《插花技艺》、《中国茶道》、《女性法规案例实务》、《女性心理透视与调适》《女子健美》、《女子保健学》、《女性文学鉴赏》10门课,每门课2学分。
(3)女性系列专业课
设有面向全校学生的3个辅修专业学科:女性学、家政学、公共关系学。
女性学课程有:《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述》、《女性与社会》、《女性与人口》、《女性与教育》、《女性与发展》、《女性与成才》、《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7门课,每门2学分。
家政学课程有:《婚姻与家庭》(3分)、《儿童与青少年教育》(2分)、《环境美化》(2分)、《营养与保健》(2分)、《家庭文化生活》(2分)、《家庭经济管理》(3分)6门课。
公共关系课程有:《公共关系概论》(2分)、《公关心理学》(3分)、《公共语言艺术》(2分)、《谈判技巧》(2分)、《公关写作》(3分)、《公共关系案例分析》(2分)6门课程。
(4)女性/性别渗透课程
这是面向女子学院之外的院系学生开设的。所谓渗透性课程是指不单独开设女性/性别课程,但在其所授的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至少用4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性别意识的渗透和性别视角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社会性别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学会结合实际进行性别视角分析与判断。具体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师范专业的教法课中渗透性别分析方法;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性别研究成果。体现为主要由性别研究中心指导一些教师结合各自所讲授的专业课程,开设具有性别特点的专业课程。如:《英美文学女作家名篇名著鉴赏》、《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批评》。
2.女性/性别课程体系的特点
(1)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理论和思想基础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将中国及世界妇女的实践和历史融合在各门具体课程中
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我们不以课程的形式单独开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妇女运动史》,但这不是说我们对此不重视,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这两门课程对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性别观,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这么重要的内容,通过30-40学时的课程是很难讲深、讲透的,而且对于枯燥的理论介绍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不专门设置这些课程,而是将其作为贯穿于所有课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精髓,将中国和世界妇女运动的实践和历史融合在各门具体课程之中,将此作为指导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充分体现性别视角和性别分析方法
目前所开设的主干课程,基本上跳出了单纯就女性问题谈女性问题的传统思维定式,引入了性别分析的方法,充分采用了性别的视角。如李小江主持开设的《女性自我认知》,在为女子学院的学生开设的基础上,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这门课程将为全校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从而带来课程体系的质的飞跃。这种性别视角的引入,不仅有利于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窘境,而且可以使女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3)必修课独立成体系
尽管由于学时和学分的限制,不可能将必修的课程安排得太多,但现有的几门课程,已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认识到行动的递进层次,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系。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将得到系统的提高。
(4)适应女性特点发挥女性专长
对公共选修课中的《中国茶道》、《插花技艺》和《女性心理透视与调适》等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女性的特点和现实需求。这些课程一直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每次选课的时候都是强制性封顶(学校规定120人为限)。而且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也非常讲究技巧,特别注重理论与动手能力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感到有血有肉,学有所用。
(5)选修课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公共选修课中的《公关礼仪》和《女性法规案例实务》两门课程,我们非常注重对其从内容到方法上进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整。如:对《公关礼仪》主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看录相(电教片等)与讨论相结合,以及讲授与实际操作相呼应等方式。在《女性法规案例实务》教授中,采用案例导入法,案例开始,引入相关法律和法规,最后利用已有的法律和法规的相关条款剖析新的案例。
(6)渗透性课程强调与专业的结合性和贯通性
性别研究中心所开设的渗透性课程体现了性别分析方法与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目前所开课程还仅仅是一些点,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与系列专业课程结合的面,点面结合,性别分析的视角和方法必将遍地开花、结果。
(7)辅修专业课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结合对学生的座谈和我们对人才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调查,根据大连大学的特点,考虑到女子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辅修专业女性课程系列。
三、继续加强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探索女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从十几年的女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中,我们认识到,中国女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女性教育的道路拓展离不开教学实践,任何完美的课程体系都不可能移植成功。我们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是不断从教学反馈中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不断得到师生支持的过程、不断认识国情、女性发展、女性人才市场需求的过程。
女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和女性学科的理论建设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一次课程的增设、内容的扩展、系统结构的调整,都建立在对妇女理论认识的深化和研究成果的吸收基础上。对中外妇女研究成果的关注和支持是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女性教育课程体系的适用性受到所具有的女性教育资源和办学环境的制约。从这种意义上说,各地区各学校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应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因地制宜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加强对女性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性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正是女性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的依据。因此,应该加强各校女性课程的交流和经验的理论升华。
2.加强我校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打算
目前我校女子学院这种教育模式本身是一种特色,但这个特色只是形式上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其在具有形式特色的基础上,做出具体内容上的特色。这两种特色结合在一起,相互依托,将成为大连大学女子学院的独特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计划: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和建设,不仅完成三个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设计,在已完成对具体课程的初步建设的基础上,使每门课程都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为下一步教材课程的建设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