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
一、前提是净化课堂教学的软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课堂,把语文味的东西沉淀积累
1.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用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了一座座须仰视才见的语言和命运的金字塔,艾略特打开了一片可以让意象与文明自由驰骋的精神牧场……我们应涵咏体味。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一种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一提到语文教学,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很多大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想到他们摸索出的成功的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法、“三自”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得得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如果说这些教学模式并不与语文味绝对对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不顾一切盲目模仿他人的做法而导致的程式化、模式化的东西与语文味肯定是截然对立的。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坚决反对和拒绝一切模式化的东西,它更鼓励教师个性和学生灵气的张扬。新课标中虽然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没有否定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在课程改革中要特别注意出来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可能千差万别,所以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之间的关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趋向是基于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功能,有时甚至有把学生异化为训练的机器的嫌疑。但如果一味地架空文本进行道德教化,很显然就又偏离了语文的方向。
二、语文味课堂的核心是用语文独特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学生不可能天生有激情,不可能面对所有的文字都产生强烈的情感,换言之,学生的激情是需要培养的,而不只是被利用。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母语及其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去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价值观,并不是无限制地去扩展教学内容乃至忽视了学科特点,把语文当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大杂烩。因为这毕竟是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人文教育,而不是在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套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不行的,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无限扩大化也是万万不行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独特的“语文味”,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论文作者:王昌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语文论文; 情感论文; 语文课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法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