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熙亭心理学学术思想探析_心理学论文

黄熙亭心理学学术思想探析_心理学论文

黄希庭心理学学术思想探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学术论文,思想论文,黄希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0)05-0050-06

黄希庭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毕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教学和科研上成果丰硕,为我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和同时代的心理学家一起,推动了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探寻黄希庭的心理学学术思想,有利于发掘我国心理学发展的新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前言

基础研究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根基。黄希庭从60年代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开始,就一直从事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工作。由于受到我国整个心理学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其心理学学术思想的发展必然也经过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历程。这一发展历程表现为:从主要关注并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到主要关注并学习西方的心理学;从只关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到既注重基础研究又注重应用研究,二者并重;从模仿、吸取、消化到创新。在经过了吸取消化验证国外研究成果和对中国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积累之后,现已开始达到创立理论并设计新的研究证明自己理论的阶段。这一过程也正是中国心理学近几十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应该说,黄希庭学术思想的这一发展历程,就当时来说,是和我国初始阶段心理学的发展相符合的,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中国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经阶段。关于上述这些转变,可以从黄希庭早期、中期和近期的著述中窥其一斑。

黄希庭的学术思想具有一些明显特征:第一,多样化特征。在研究思想上,采取唯物辩证法思想,吸取不同理论学派的合理成分,用综合观点研究心理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系统地研究心理现象;另外,就研究领域来说,也呈现出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多样化的思想;第二,实证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遍地重视实验和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认为只有得到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支持的理论才是可信的;第三,本土化。这是包括黄希庭在内的我国心理学家都经过的一个过程,即从验证国外的研究到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黄希庭关于方法论的研究

黄希庭认为不管心理学家自身是否觉察,在心理学研究中,每位心理学家头脑中都存在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它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对人性的看法紧密相关,受研究者自身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背景的影响。方法论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什么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

黄希庭认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不仅对研究者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对研究者从选题到最后结果的推论、形成自己的理论假设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心理学学派林立、理论纷争和中国心理学研究基础理论薄弱的情况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它不仅对于个人的毕生研究,而且对于引导我国整个心理学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心理学家队伍的代表之一,黄希庭重视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其集中体现在他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专门著述和论述上,如:他曾主编《自然辩证法辅导教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指导书》、《心理学实验指导》、《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心理学研究方法分册”,撰文《外国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向、理论和方法述评》、《谢切诺夫的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心理科学》、《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认知心理学的范围、简史和方法》、《试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个性的系统分析》、《模糊偏序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词义赋值模糊统计的计算机通用程序》,专门论述心理学的方法论。黄希庭有关方法论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试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文中(《新华文摘》曾全文转载这篇论文)[1]。他在该文中指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一般可分为搜集资料、获得数据和分析资料、处理数据以及作为指导原则的科学方法论三个层次,并认为这三级方法学是互相联系互为基础的,任何一级方法学上的错误,都将导致研究结果的失败。因此,他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中不能只考虑使用什么样的具体手段和仪器设备,更应重视自觉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篇论文中,他着重论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和实践论原则、系统论原则是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论述,也反映了黄希庭的个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决定论原则。他认为,心理学研究不能只是罗列各种现象,不能把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认识现象的共存关系和共变关系上,而应当把认识引向深入,从认识共存、共变关系转到认识因果关系,进而转入了解其中更加深刻、更一般的联系形式,即发现规律。决定论原则意味着以下三点要求:首先,心理的任何变化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更应该重视人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其次,他认为心理现象的因果制约性是复杂的,可以有不同的性质或方式。因此,在探索心理现象的因果制约性时,必须考虑各种不同性质的因果制约的复杂情况;最后,心理现象的各因素之间有时是互为因果的,而且,就某种心理产生和变化的原因来说,也有不同的性质。

第二,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且,人的心理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因此,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作为理解自己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指导思想。

第三,实践论原则。实践不仅是心理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检验心理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研究人的心理要观察他的客观实践,所以一定要采取客观科学的方法。要贯彻实践论原则,首先,心理学的科研选题应当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从实践的观点来看,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方法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看它是否能使我们的认识逐步接近真理。

第四,系统论原则。黄希庭认为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的一种方法论,它对于心理学研究课题的价值取向、研究设计、资料分析和获得结论都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系统论原则有:(1)整体性,即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认为不论对人的心理采用何种分类,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统一协调于人的心理整体之中的;(2)等级结构性。即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种有序的、有组织和结构的东西。认为人的心理是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层次结构关系的;(3)动态性。即对于系统来说,静态是相对的而动态则是绝对的;(4)环境适应性。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环境适应性是开放系统的属性。根据这4条原则,他提出了系统论在心理研究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他认为:(1)在心理学研究中,要想科学全面地认识人的心理,就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进行综合的阐述;(2)应当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找出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结构)的网络;(3)应当对心理现象作动态分析,弄清心理及其子系统、要素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经历的阶段,等等;(4)不仅应当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而且还应当对外部环境进行研究;不仅要揭示两个变量之间和几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要揭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内部及其与其他客体的相互关系。因此,他认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在心理学中多变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却是被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所忽视了的”[1]。

他不仅论述系统论怎样在心理学中运用,而且,他还在自己的研究中具体运用这一方法论观点,例如:他虽然研究认知心理学,但并不拘泥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把时间认知的研究和人格的研究结合起来,专攻时间的人格维度;他研究人格心理学,主张用系统的观点综合各家的理论,从多维度、用多方法对人格进行研究。例如他用系统分析的观点对个性下定义,认为“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个性进行探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能使我们对个性有较深的理解。”[2]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系统论的思想是黄希庭心理学学术思想中方法论体系的本质的方法论基础。

三、黄希庭有关认知的研究

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王甦曾这样评价说:“(黄希庭)选择时间知觉作为研究课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不断探索,使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和独到之处,同时他在青年价值观、心理学方法论和应用心理学研究中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我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交通医学专家王正国教授也曾这样评价黄希庭的学术思想体系,他说:“黄希庭教授在这一领域(心理学)中选择了时间认知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在青年价值观、心理学方法论和心理学应用方面也有独到研究与建树。”因此,探讨黄希庭的心理学学术思想,必然离不开他对时间认知和人格研究这两个领域的研究。

(一)时间认知方面的研究

黄希庭是我国进行时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拓荒者,并取得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成果。他也是进行时间体验、时间隐喻方面研究的先行者;还是国内最早将时间认知与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时间透视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从1961年起进行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已持续了39年,在该领域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发表论文44篇,其中有28篇论文的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刊登,还有一些论文被全文翻译介绍到国外。他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受到关注与重视。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主要有:

1.对时间认知发展的研究

黄希庭最早进行的有关时间认知的研究是儿童时间认知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他通过对儿童时间知觉的研究,发现时间观念是儿童掌握各种知识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他还发现儿童时间知觉的K效应(指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的影响),受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幼小,K效应越大。他的研究还发现:对于5~9岁的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其能否使用时间标尺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逐渐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也缓慢提高,5、6岁儿童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儿童开始使用时间标尺,8岁儿童基本上自己主动使用时间标尺,到9岁时,已能把事物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来[3][4]。

2.对时间认知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

人类的时间认知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时序、时距、时点是表征时间的三种重要信息特征而来的,对于这三种时间信息特征黄希庭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模型。首先,黄希庭通过“对时序信息提取特点的实验研究”、“分时距认知特点的研究”、“时间记忆层次网络模型的实验检验”等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了以往研究及理论模型的不足,并发现时间信息记忆存在层次网络和线性结构的特征,从而提出了时序信息加工分层次、分等级的观点。其次,他通过对过去时间与未来时间心理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了过去和未来时间在心理结构上的对称性,且都分为三个心理时间段,即较近的过去与未来、近的过去与未来、远的过去与未来[5][6]。经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综述后,他提出并初步论证了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这个模型认为,时间记忆具有阶段性特点,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7][8][9]。该模型的提出和实验研究对时间心理学的发展和理解人类的时间认知过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时间透视也是时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指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意识、态度,以及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对注意。它至少包含认知与情感两种成分。黄希庭针对时间心理学中认知研究多、情绪研究少的偏向,首先对时间体验进行了研究。他曾编制了时间态度量表并调查了青少年学生和中年教师时间态度的特点,分析了自我概念与时间态度之间的关系。他还对大学生时间体验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大学生时间体验与焦虑的关系[10]。另外,他对时间透视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了人格特点与时间透视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揭示出了建立在时间体验与自我概念的整合基础上的时间透视的心理结构。对时间透视的研究既是黄希庭对时间认知研究的拓展也是其对人格研究的拓展。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时间研究与人格研究相结合的又一热点。

他还研究了时间表征特点,发现了中英文时间似真与隐喻表征的特点。黄希庭还把时间认知研究与人格研究相结合,把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人格特征来研究。他还综合了关于人类时间认知研究、汉语研究、价值观的认知机制和跨文化语言认知研究成果,指导博士生进行时间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3.用多因素设计、模糊数学、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时间认知

黄希庭在国内率先在时间认知研究中应用模糊数学(如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法、词义赋值模糊统计法等)。这一方法上的创新使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更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对于准确地揭示人类时间认知的特点很有帮助。他曾用模糊统计实验方法对9个时间修饰词做经验赋值工作,发现词义模糊度与评定的把握度呈负相关。他还用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实验法对40个过去时间修饰词进行赋值研究[11]。

(二)汉语言文字认知方面的研究

汉字认知方面的研究是黄希庭最近新开辟的一个研究领域。他以前在对时间认知进行研究时,就对汉语时间修饰词进行过研究,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汉语认知的特点以及当前有关汉语认知理论和模型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他以汉语言文字结构对称性特点为突破点,对汉语言文字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研究,他证明了:汉字与成语识别都具有显著的结构对称性效应,识别结构对称性汉字和结构对称性成语的加工明显快于非对称性汉字与成语;成语再认的反应时也有显著的结构对称性效应,并发现西方的拼音文字认知模型不能恰当地解释汉语成语的认知特点。另外,他对汉语部件结构对称性效应的进一步研究证实了格式塔加工模型的可靠性,并将之完善为“多层次双向格式塔加工模型”。该模型对全面解释汉语字词的认知机制很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汉字识别的新模型,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汉字认知的加工模型。而且,开始提出解释汉语成语认知机制模型的设想。[12][13]

除了汉字认知外,黄希庭还对语言心理的其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他对语言隐喻理解的加工机制进行过研究,他的研究还发现高广度的中英文阅读者对某些具有句法歧义结构的中英文句子能在工作记忆中产生双重表征。

四、黄希庭有关人格的研究

黄希庭从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开始,逐步全面、系统地开始了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他不仅对人格理论的诸方面都作过深入探讨,而且还对人格结构、人格过程、影响人格的文化因素、人格适应、中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都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在该领域,他已出版专著一本,发表科研论文35篇,其中18篇的论文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刊登。黄希庭最近出版了专著《人格心理学》[14],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还特别倡导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人人格进行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利他主义、集体取向等特点对中国人人格有很大的影响,并提出人格研究的中国化。他对人格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人格理论的论述

在人格研究中,黄希庭针对以往人格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评鉴技术相互脱节的问题,提出了人格理论、人格研究和人格评鉴三位一体的认识人格的新途径,力图通过加强人格评鉴技术的运用,使实证研究的资料收集更加可靠。他还采取了取各家之长的方式,提出了综合各种人格研究取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人格的思想。他认为人格是在生物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综合地描述完整的人,描述和解释人的个别差异。正是这种综合的思想使黄希庭的人格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特点。也正是这种系统论的思想,才使他能综合各种人格理论,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格理论、人格研究和人格评鉴三位一体的认识人格途径的新思想。

(二)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

关于人格结构方面的研究,黄希庭自己及其指导的弟子们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的人格维度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他通过对562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熟悉度进行的测量,为用形容词评定法探索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提供了工具[15]。另外,他指导的一些博士和硕士论文也对人格的结构,特别是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杨波的博士论文《中国人的人格结构》[16],以特质论和社会文化论的综合观点为其研究取向,以词汇假设为出发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的四个维度为:仁、智、勇、隐;当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有五个维度:勤勉性、评价性、外倾性、神经质和恭顺性。

(三)关于人格过程的研究

对人格过程的研究,始于他对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深入调查上,他在80年代用问卷法对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可分为18种6类,这6类由强至弱依次为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贡献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17],这项研究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经典,其严密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研究所沿用,其研究结果至今仍被不少学者引用。

青年价值观是黄希庭又一长期从事的研究领域。从1984年起,他在该领域已进行了16年研究,发表了论文9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价值观的心理学专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对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18]。

他认为价值观是青年个性心理的核心成分,支配着青年的行为,并渗透在整个个性之中。他把价值观定义为人区分对错、好坏、美丑的观念系统并把价值观划分为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际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等十类。并对每一类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测量研究。

他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特别强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思想的指导,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和中国的特色性。他不仅通过翻译并修订国外的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而且更强调在吸收国外经验与研究技术的同时,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特点,编制自己的问卷来进行调查和研究。除了问卷调查法外,他还采用投射法、文献分析法、个案法等多特质多方法来进行综合的研究。通过对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我国青年的价值观有多元化的趋向,并与西方青年的价值观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价值观研究模式,并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心理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根据研究结果对青年教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青年的思想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四)关于人格健康的研究

自90年代中期以后,他更加注意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应用研究领域,他主要把其对人格的研究和心理健康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人格健康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重要的应用价值。他先后发表了《大力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书法的心理保健作用的初步研究》、《老年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等文章,出版了《人生心理咨询手册》、《中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等著作。在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黄希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黄希庭学术品格

只有具有较好学生品格的心理学家,才能在他的研究领域为学界所接受。只有具有优秀的学术品格,才能创造出具有新思想观点的学术成就。仔细挖掘黄希庭的学术品格,可以归纳为:科学唯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一)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积累知识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作为研究还比较薄弱的我国的心理学,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还有许多的研究领域需要学习西方,学习外国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但这种学习绝不是模仿,而应该是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走中国化心理学的道路。因此,创新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根本。

黄希庭的学术品格充分表现出了创新性这一特点,特别是在他对时间认知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价值观等研究领域中有突出体现。他还极力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张研究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努力地进行创新。在研究方法上,他还创造性的运用模糊数学来研究时间认知;在研究方向上,他把时间认知和人格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甦评价的一样:“黄希庭善于思考和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将相关现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和研究,从而使研究越加深入。他把时间认知与人格维度联系起来,探讨时间透视的人格特征;把时间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联系起来,探讨青少年的时间管理倾向;把书法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研究书法的心理保健功能。在普通联系中深入开展心理学研究,是一位心理学家深厚理论功底的表现,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提倡。”[19]

(二)科学唯实

黄希庭勇于创新的学术品格是建立在科学唯实的科学态度之上的。科学唯实是黄希庭心理学学术思想的根基。他主张实验法,主张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操作程序,坚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原则。他不仅主张、倡导,而且还严格地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他的每一项研究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学术研究贵在严谨和创新。黄希庭和他的学生们精心构思每一项研究,力求有所创造,同时从选题到方法、程序都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因而表现出思路新颖、逻辑严谨的特点。

(三)精益求精

黄希庭于1961年大学毕业后就选择时间认知作为研究课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如今,黄希庭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十来个小时。他对科研永远都有一种从零开始的奋斗精神,他从来都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总是在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黄希庭潜心于自己的研究中,使自己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黄希庭精益求精的学术品格还体现在他关于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上。在当前心理学教材不足的情况下,他不仅先后出版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学实验指导》等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而且还带头创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心理学系,培养了一大批专职于心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

标签:;  ;  ;  ;  ;  ;  ;  ;  

黄熙亭心理学学术思想探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