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的比较研究:通货膨胀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大陆与台湾的比较研究:通货膨胀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大陆与台湾比较研究: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通货膨胀论文,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完全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政策目标的一般模式,但几十年来,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实际上一直困扰着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或多或少影响其经济发展进程。相对而言,台湾的物价与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着一种衡态,以其经济快速增长与物价相对稳定闻名于世界。因此,研究台湾的通货膨胀治理,并与大陆进行比较,不乏有益。

一、通货膨胀的历史比较

纵观几十年来大陆与台湾通货膨胀历史,两者表现不同的历史特征。

就台湾通货膨胀而言,表现为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适应性通胀,即在世界性通胀影响下,台湾物价也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但尚未形成整体性超需要或整体性供给持续不足,物价的上涨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及工资上升等尚能保持基本合理的关系,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变化。当然,具体到不同时期来看,台湾的通货膨胀又属于波动性通货膨胀,表现为:战后初期,由于有效供给不足和战时超通货膨胀的波及影响,台湾物价大幅度上涨,1946-1952年,台湾农业生产年均增长12.9%,而消费物价则年均上涨902.4%;50年代后,台湾开始实行发展经济与稳定物价并重的方针,使经济增长率逐步上升,1953-1960年年均达7.2%,而物价上涨率开始回落,年均降至9.8%;60年代后,随着战争因素及其影响对物价变动作用的减弱,以及进口替代工业迅速发展,一方面物价急剧上涨和特殊因素趋于消除,另一方面有效供给逐步增加,促使台湾经济发展与物价变动的关系趋向合理,1965-1973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1%,而物价上涨率低于5%;70年代是世界性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年代,从而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台湾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1970-1980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虽仍达9.8%,但个别年份(例如1974、75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降至2.4%,与此同时,物价大幅上涨,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1973-1979年台湾通货膨胀率高达13%;80年代后,配合台湾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势头逐步回升,1980-1987年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7%,与此对应,物价波动较小,最高的年通胀率不超过5%,经济发展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又趋向合理。

与台湾相比,大陆的通货膨胀,1979年以前以隐蔽型通胀为主要特征。由于严格的计划价格管理和实行单一行政管理体制,在大陆经济体系中积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需求压力,而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则充分地以非价格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凭证供应商品的增加,产品质量下降或份量减少等等。因此,在这30年中,虽然货币工资未降,物价未涨,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在下降,隐性通胀较为严重。1979年改革开放后,大陆物价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出现波动性,不过就这一时期大陆通货膨胀的变化特点来看,又可分为两个时区:1979-1984年,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延续影响,价格管理的计划成分仍较大,因此物价波动较小,年均通胀率在2-3%,属于过渡性的公开与隐蔽复合型通胀。但由于价格逐步放开,对经济发展生产了积极影响,1981年经济增长率仅为4.3%,1984年增至14.6%;1985年后,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膨胀,以及货币发行的猛增,大陆通胀率逐年攀升,1985为8.8%,1988、89年攀升至18.5%、17.84%,1990年因治理整顿回落至2.1%,但1991年后又攀升至10%以上,1993年以后甚至达到20%以上,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与此对应,大陆经济年增长率也起伏不定,1989、90年曾滑至3.9%、5%,波动性较大。

大陆与台湾通货膨胀历史比较表明:1.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通货的膨胀是不可避免的。2.虽然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正的产出效应,但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来看,如果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放松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是不可取的。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

战后,通货膨胀日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表现,其原因既多又相互联系,成为多因素通货膨胀。

就台湾通胀原因而言,主要是国际性波及因素,当然其他因素也不无影响。表现为:

1、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就台湾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50年代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70年代比较来看,前者物价变动较稳定和有序,而后者变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条件下,供求关系主要取决于内部有效需求的增长和内部供给弹性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限的购买力不易引发需求带动型通货膨胀,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少的替代进口生产也不易引致成本推动型通胀。而出口导向战略,在世界性通胀的影响下,各相关因素不易控制,因而较易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台湾70年代后物价变动较大的原因。所以台湾的通货膨胀可以说首先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培育起来的。

2、国际因素的波及影响。由于台湾实行的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因此国际性外部因素及其波及机制对通货膨胀影响较大。概括而言,主要有:(1)生产要素国际性流动的影响。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往往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容易导致货币的超供给,带动需求扩张,从而造成物价上涨乃至出现通胀。台湾是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因而外资的引进对通货膨胀有一定影响。(2)国际性需求增长的影响。国际性需求的增长,往往诱发进口的扩大,使各国或各地区的需要同步增长,从而引发通胀。由于台湾对外依存度很大,依赖美国市场的比重又高达40%以上,因此在美国等大国需要刺激国际性需求,并带动小国(或地区)需求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对其通货膨胀影响极大。(3)国际价格的影响。国际价格对台湾通胀的影响也较大,实际上,70年代中期台湾的高通胀就是因进口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胀。此外,由于台湾发展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因此,随着国际需求扩大、出口增加和价格上升,带动了岛内产品价格和出口产业工资的上升,从而对通货膨胀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国际汇率的影响。汇率对通胀的长期影响,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七、八十年代后,因美元贬值引起的台币升值,使台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出口相对下降,同时因进口价格下降,进口相对扩大,进口扩大的趋势与国际收支的变化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台湾的通货膨胀。

3、内部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长期高速发展,台湾居民收入水平大为提高,进入80年代以来,由工资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特征明显。生产率增长的相对不足,导致供给疲软,助长了通货膨胀。

4、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台湾为了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多年来一直采取高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增长率一般都远超过经济增长率。1962-1987年,分别超过20%、10%增长率的年份各12年,低于10%的年份仅2年。高货币供应增长率虽然带动了经济增长率,但也带动了通货膨胀率,造成需求膨胀而供给相对不足,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大陆的通货膨胀问题,主要集中在1985年之后。就这一时期大陆的通胀原因而言,主要是复合性因素。其中,就一般原因而言,主要表现在:

1、贷款、货币投放多年超经济增长,形成过多的货币流通量。1978年,大陆流通中的货币仅为212亿元,1990年达到2644.4亿元,增长11.5倍。在这样的基础上,1991、9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0.2%、35%。价格是商品与货币关系的指数,因此货币的过量发行,必然促成价格水平持续全面大幅上升,造成通胀的出现。

2、需求拉动物价上涨。1985年以来,大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很快,例如1992年比上年增长37.6%,1993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增长70.7%。由于投资扩张,导致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双膨胀(投资需求中约有40%最终转化为消费需求),社会供求关系趋紧,不仅国内销量猛增,对进口的依赖度也增大,从而引发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并带动了其它下游产品价格产生连锁性上涨,促成通货的膨胀。

3、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有:(1)由于对粮食、水电、煤炭及原油等重要生产资料进行结构性价格调整,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引起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2)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挤占了银行对现有企业流动资金的供给,造成流动资金极度紧缺。为解决资金紧张,许多企业不惜以高息筹措贷款或集资,致使企业成本迅速上升。(3)职工收入增长较快,从而增加了企业工资成本。在当前市场需求过旺、企业又无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企业调整其产品售价,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4、居民涨价预期心理。物价上涨较快,强化了居民涨价预期心理,导致居民提取存款、提前购物的现象增多,而这又反过来推动市场物价居高不下,并呈上扬趋势。大陆通胀,就特殊而言,主要表现为:①宏观调控改革滞后,首先,包括自身在内的各层次债信意识淡薄,且专业银行缺乏内在的风险机制,管理落后,从而造成信贷失控。其次,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垄断收益较大,从而造成大量未纳入规范监督管理的变相金融机构涌现,干扰了金融秩序。②部门、地方和企业缺乏内在的责任约束机制,从而对投资、消费存在强烈的内在扩张冲动,这是全社会投资、消费能够迅猛且同步扩张的基本内因。③收入、决策分散化,导致地方、企业必定把资金投向回报率高的产业,而把三个硬缺口——重点建设、大中型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农贷留给国家,迫使国家不得已增加货币发行,致使货币贬值。显然,这些因素对大陆的通货膨胀都有较大的影响。

大陆与台湾膨胀比较原因:台湾的通胀原因较为集中,因此通胀治理可控性相对较好,而大陆通胀原因较为复杂,综合治理相对较难。但毫无疑问,针对通胀原因,控制货币发行,实行工资合理增长,制订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保证有效供给,以及灵活运用经济调节手段是治理当前通胀的基本途径。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比较

针对不同的通货膨胀原因,有不同的治理措施。

就台湾通胀治理措施而言,主要有:1、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出口扩张导致对外贸易盈余扩大,引起台币大幅升值,从而影响其经济稳定发展的状况,80年代中后期,台湾开始改出口扩张为进口协调,改利用外资为扩大对外投资,改外汇管制为外汇开放,以及实行金融国际化等战略,试图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2、直接控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由于某种突发性因素,而使通货膨胀加剧。为此台湾有时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越演越烈。具体措施有:采取应急性直接控制,限制物价上涨幅度;冻结物价;管制公用事业价格或收费等等。3、间接控制通货膨胀。从宏观角度讲,通货膨胀与政府的经济行为、信贷规模、对外依存度以及收入分配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台湾常以财政信贷等政策间接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形式有:(1)财政措施。包括实行财政收支平衡政策,避免财政赤字;建立财政性基金(如养老基金),抑制需求膨胀,回笼流通中的货币;发行物价证券,消除物价上涨的社会心理。(2)金融措施。其中包括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以削弱通胀;根据资金需求变化调节利率,以控制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货膨胀;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自由调节功能,以证券市场吸收资金来延缓通胀,以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转移通货膨胀。(3)外汇管理措施。其中包括保持合理的贸易盈余结构,以阻止输入型通胀,及时消散过量外汇储备(例如取消外汇管制,允许外汇自由流动,转向扩大对外投资,放宽外汇使用等),改善供给弹性,以控制通胀;主动调整汇率,使台币贬值以求扩大出口,防止进口扩张而引发通货膨胀。4、发挥同业公会的协调和权威作用,以平衡利润分配,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性。

对照台湾的通胀治理,大陆的通胀治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措施主要有:1、采取财政和金融双紧政策,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其中,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改进投资结构,降低社会集团购买力,加强工资和奖金管理等,来遏制消费基金的增长。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控制货币发行,压缩信贷规模,提高贷款利率等,来控制贷款投放量和资金需求扩张。2、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针对大陆的通货膨胀是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发生的,大陆制订和修改了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使有限的资源逐步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改善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增加有效供给,以削弱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3、改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增强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以提高经济效益。针对企业对成本推动压力的消化能力不足,这几年大陆对企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企业的自我结束机制和经营竞争能力都有所加强,效益有所提高,加强了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抑制力,与此同时,大陆对税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减少了工资侵蚀利润、利润(企业留成)侵蚀税收的现象,使财政收入逐步回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有所加强。4、降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此,提高了储蓄存款利率,开办为期三年的保值储蓄,并通过加强市场物价管理,放慢物价改革步伐,稳定市场和稳定经济等措施降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减弱超前消费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力。5、逐步改革金融体制,整顿金融秩序。其中包括加快金融立法工作步伐,实现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以推动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完善风险机制,灵活而合理地调节信贷方向和规模;制止乱集资、乱拆借,将资金供给纳入规范管理,等等。

大陆与台湾通胀治理比较表明:台湾的通胀治理侧重于财政和金融治理,而大陆侧重于综合治理,这是因通胀原因不同决定的。但台湾在通胀治理中应用金融市场来延缓和转移通货膨胀,利用同业公会来协调和稳定物价等做法是值得大陆借鉴的。

四、比较研究中的启示

通过大陆与台湾通胀历史、原因和治理的比较,结合大陆当前的经济运行,笔者认为有几点颇有启发。

启示一:坚持经济的均衡发展。30年代以来,大陆经济曾经过了几次“紧缩——放松”的反复,结果既降低了宏观经济效益,也影响人民生活稳定。比较而言,台湾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通胀波动幅度。从今后来看,大陆同样应注意现有的资源、技术、人力、财力条件,量力而行,尽可能避免刺激性、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以求得经济长久、均衡的发展,以及物价的相对稳定。

启示二:强化中央银行功能,严格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大陆在通胀治理中,虽多次采取控制货币供给措施,但由于与财政的关系没有彻底理顺,各级政府对银行的贷款规模、投向等仍有较大的行政干预力,从而严重冲击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治理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今后应加快专业银行的转换并强化中央银行的功能,使货币发行和基础货币的控制独立化,割断货币发行与财政赤字的联系,控制财政借款的数额,从而达到控制通货的膨胀度。

启示三: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与台湾相比,由于大陆目前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可供操作的政策工具不多;公开市场业务,因发行债券、股票数量较少,二级市场尚不具有足够的调节能力;贴现再贴现,也因企业间大量互相拖欠货款而摊开;利率杠杆调节,则因企业同吃全国一口“大锅饭”,而对此反应甚微。借鉴台湾经验,以强化对通胀的控制力。为此:1、在重新构造微观经济组织同时,鼓励企业、各级政府积极发行股票、债券,普遍开办二级金融市场,使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有用武之地。2、政府要尽快制定和公布《交易法》,坚决堵住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大力推广票据贴现、再贴现业务以及期货交易。3、中央银行应只规定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允许一切金融机构实行浮动利率,人民银行则通过再贴现利率去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4、各金融机构缴存款准备金比率,要灵活地根据市场银行松紧适时调整。

启示四:坚持效益原则。台湾通胀的有效控制,与企业利益较佳密切相关。鉴于大陆经济发展中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强烈的资源约束和由此造成的相对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要减轻通胀压力,大陆今后必须彻底摈弃追求数量型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切实把效益、质量、内涵扩大再生产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原则。

启示五:注意国际因素波及影响的防范。鉴于大陆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应充分注意国际因素对膨胀的推动影响。当前主要注意:1、有选择地适度利用外资,并注意对内部投资的替代。2、努力扩大出口,以抵御进口带来的需求牵动。

标签:;  ;  ;  ;  ;  ;  ;  

大陆与台湾的比较研究:通货膨胀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