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而小城镇正经历持续而急剧的变化,使得小城镇无论从发展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是空前的,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策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三)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五)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原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约作用
土地管理法明确要求“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村的用地规模”。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部门在编制规划时,一定要和土地规划部门沟通和协作,不能各行其是,两个规划要协调一致,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约作用,以达到节约并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就要高起点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应有效地做到“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因此,首先要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小城镇发展重点,合理确定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小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高水平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2、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城镇规模是规划的前提。城镇规模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而人口规模又是用地规模的前提,因此合理预测人口显得尤为重要。影响小城镇人口预测的因素很多,一是计划生育政策,二是环境因素(含区位因素、交通因素、水源因素、防洪因素、资源因素等),三是农业生产因素,四是产业(工业和市场)发展,五是行政领导因素,六是政策因素等。在预测人口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为依据,以环境容量分析作校核(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实行对未来小城镇建设规模进行发展)。在确定人口规模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按照建设部规定的规划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确定用地指标,并尽可能采用下限指标。
3、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编制总体规划时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适宜性分析,确定土地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小城镇,并在规模上给予保证。在社会经济适宜性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区位条件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和开发潜力影响较大的小城镇,并列为重点。一般说来,区位条件良好的小城镇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位于大城市郊区,二是位于传统的物资集散地,三是位于主要交通干线沿线或交叉点,四是位于边境附近(便于对外贸易),五是位于风景区或具有文化古迹的地方。对重点小城镇在规划用地指标上给予充分保证,然后再合理布局非重点小城镇,并合理分配用地指标。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建设,避免征地不用、提前征地、好地劣用等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的工作,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东屏,富彩玲,魏丽娇.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
[2]宋启林,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论文作者:潘浚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小城镇论文; 规模论文; 农村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因素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 人口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