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记写作及其近几年研究_林徽因论文

林徽因传记写作及其近几年研究_林徽因论文

近年林徽因传记写作及其研究理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路论文,传记论文,近年论文,林徽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5)01-0115-03

作为一位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林徽因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远 播今日,岁月的风尘与时空的变迁难掩其丰富灵动的气质而历久弥新。20世纪90年代以 来,林徽因传记的编写成为传记写作中的一个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面对 种种不同角度的林徽因传记,林徽因的故事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但林徽因已经远去的 形象却并没有因此而越来越清晰,因此,对林徽因传记的编写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 和研究将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一、林徽因传记的素材来源

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钟英、陈宇钩沉史赜、遍访故人搜求整理林徽因文学作品,同 时开始系统梳理林徽因的生平事迹,相继出版了《林徽因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5年版)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92年版) 。1988年,周良沛选编的《中国新诗库第一辑·林徽因卷》出版。2000年,梁从诫编辑 的两卷本《林徽因文集》(建筑卷、文学卷)出版,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资料翔实、来源 可靠的第一手文献。2001年,刘小沁选编的《窗子内外忆徽因》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 漫忆女作家丛书”之一种出版。2004年6月,为了纪念林徽因百年诞辰,清华大学建筑 学院编写的《建筑师林徽因》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相关当事人回忆往事, 从另一个角度展现林徽因,这对梁从诫的《林徽因文集》中的直接史料可谓是十分必要 的补充。以建筑师为毕生职志的林徽因,早年曾经与丈夫梁思成等同仁组成“营造学社 ”,系统地勘察中国古代建筑,一些重要的勘察报告都少不了林徽因的点睛之笔。在19 30年代相继刊出的《营造学社汇刊》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撰写的一系列介绍首 都北京文物建筑的文章中,都留下了她的笔记和手迹。此外,不同时期出版的林徽因诗 作、散文、小说、文集对于认识林徽因其人、其文、其事都或多或少具有相互参鉴的作 用。这些资料的出版为新时期林徽因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林徽因传记写作素材的主 要来源,特别是《林徽因文集》的编辑出版,使得林徽因传记写作“让史料自己说话的 叙事策略”成为可能。

二、林徽因传记的研究现状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90年代后期以来,坊间流传的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作品不下10 种,作品风格各异,互有短长。对于传主的忠实性来说,林徽因的挚交费慰梅(Wilma

Fairbank)著《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伴侣》,英文原作真实可 信、十分精彩,是认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第一手资料。该作现有中文译本两种,一种 由曲莹璞、关超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出版,一种由成寒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出版。比较而言,两部译作与原著风格及对传主风貌的再现均有一定的距离。陈新华所 著《林徽因、林长民、林孝恂》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百年家族丛 书”于2003出版,该作从史学视角切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中将以林徽因为核心的 林家三代关系清晰梳理,并给予历史性呈现,传主灵动的艺术气质从深沉的历史感中得 到了相应地凸现。张清平所著、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出版的《林徽因》,在众多林徽 因传记中称得上是平实之作,因此,一些熟悉林徽因的当事人对书中展现的林徽因形象 的真实性在总体上表示认可。

就以上诸种林传而言,其所存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史料不详和文学想 象的成分过多两个方面。以张清平所著《林徽因》为例:书中一些内容来自《林徽因文 集》、《梁思成文集》中的相关情境,但作者并未注明出处。更要紧的是,书中一些关 涉史实的段落未录参考文献。如,书中山西水磨行一段绝大部分参照林徽因、梁思成“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写成,但著者对此未做丝毫注释。这样的疏忽对于传主与读者是 有失尊重的,对于传记本身的学术性、严谨性也当然会有不良影响。《林徽因》一书中 文学想象过多是与史料不详相关的,其中,著者的推测性想象往往有违传主的真纯个性 。如,书中关于中山公园社稷坛漫步一节中,林徽因对金岳霖大篇幅讲解古建筑的情节 是不可信的,只要多少熟悉林徽因、金岳霖的学养、气质的人就不会认同这样的描写。 熟悉林徽因的人都了解,在林徽因眼中,古建筑是表达意念的“活物”,当她醉心于古 建筑之时,语言毋宁不自觉地转化为“性灵的融汇,神志的感触”,而不会像开讲席一 样对实物进行讲解。

过度的文学想象是当前诸多林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看到,在关于林徽因的生平 资料尚嫌不足的情况下,过分的文学想象勿宁是一种误导。就当前的林徽因传记写作而 言,一些著作中机械罗列的零散事实如果不能统涉于传主丰饶灵动的思想脉动之中,那 将永远是平面的、孤立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看来,如何充分占有史料,真实地把握传 主的个性,在传主丰富的人生主题下让史料自己言说,是林传写作中需要潜心研究与思 考的问题。

三、林徽因传记的多种视角

统观当前林传写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还不能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在我看来,为林徽因作传首先需要明确传主的定位。林徽因一生多才多艺,人生的多 元角色使她的定位多有争论,她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别于“古德幽 光的东方女性”;她饱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又不完全是“文明开通的洋化女性”;她 是建筑师、诗人、艺术家、教授,但其中任何一个称谓又不足以确切地将她涵盖。因此 ,在不同人的眼里,林徽因的形象是不尽相同的。在父亲眼中,女儿是自己“唯一的知 己”;在丈夫眼中,林徽因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 能力”;在儿子眼里,林徽因是“诗人”、“病人”,和能够“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 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母亲;在友人眼里,林徽因是公认的“才女”……。我无意在 此得出关于林徽因的最终定位,但对林徽因的历史定位进行推敲的思想过程也许比给出 其确切的历史定位本身更有意义。

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灵感思维、自由主义气质与永恒的民族主义、爱 国主义情结交织着,这正是林传写作中值得着力发掘之处。林徽因的精神基底在于她与 时代和民族命运紧密牵系的执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林徽因的文化基底在于其 多元文化的识度,不仅具备宽厚的中西文化背景,而且兼擅多个专业(如建筑、文学、 艺术等)。自幼优良的中西文化熏陶,形成她的双语优势,进而形成双语思维的独特文 思与写作风格。林徽因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的灵感思维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气质,她 的见地与话语既不同于当时的专业文化人士,又有别于同时期的文学作家,对于中国文 化建设的一些现状她时常毫无保留地发表独到见解。从个人经历看来,林徽因跨越晚清 、民国与新中国初期三个不同的时代,她在文化、学术方面是超前的,社会的急剧变迁 对其思想的震荡是剧烈的。总之,林徽因所处的时代与她的经历使她的人生和思想具有 复杂、微妙的精神结构。这是当前林传中所未能充分认识和显示的。

四、林徽因传记的研究理路

林徽因传记写作的成功需要以深化林徽因研究为依托,而当前学术界关于林徽因的研 究相对还比较薄弱,人们之所以对林徽因传记写作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林徽因作为一代 “才女”的身份,或者因为林徽因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一些林徽因传记的作 者并没有对林徽因的生平和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却往往对林徽因生平的传奇色彩和浪 漫情调进行失真的夸张和渲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林徽因研究在理论上的欠缺所 必然导致的结果。只有以学术研究引导内容与质量兼善的林徽因传记写作,才能从根本 上促进林徽因传记写作的发展。就当前的林徽因研究状况而言,系统地总结林徽因的文 学思想,分析其多元化的思想谱系,将其多种经历、多样才华融入独特的精神结构中进 行整体性考察显得尤其必要。

林徽因的思想谱系涉及到文学、建筑、文化等领域,因此,林徽因传记写作应该建立 在综合性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

首先,林徽因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学与文学艺术领域。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虽然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与之相匹配。她的小说、散文、 剧本、诗歌、译作还有待于文学史研究的进一步发掘,她的语言艺术有待于系统的认知 ,她所卷入的文学公案——如关于“志摩日记”一卷的去处与凌叔华的争论——学界偶 有论及,但缺少充分的史料依据和专业化的研究认证。关于林徽因研究,文学视野较建 筑学视野需要更多的潜心钻研。文学艺术与建筑学的交融,科学精神与灵感思维的交融 ,是从整体上把握林徽因独特精神气质的关键。惟有打通作为建筑师、作为诗人、作为 艺术家的林徽因多元气质的内在关联,对她的认识才可能迈向新的层次。

其次,林徽因生平的独特性在于其眼界和思维远走在时代文化潮流的前面,只有与同 时代作家、与跨时代作家进行纵横比较,才可能在宽广的时空网络中客观展现林徽因人 生价值的文化内涵。比如林徽因与挚交费慰梅,二人气质互有感染,透过她们的交往映 射不同时期林徽因怎样复杂、微妙的真实内心世界,这在林、费通信及费慰梅著作中均 有记述,她们的交往无疑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但当前的林徽因传记中却很少有人注 意到二人由生活点滴到思想砥砺的来往。

第三,对林徽因传记写作的深入研究,应该力戒当前某些著作中过分铺陈琐碎之事, 以传奇性压倒学术性,缺少对传主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分析的肤浅描写,尤其应该避免那 种与林徽因多元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气质极不相称的演绎性的文学想象,而要着力挖 掘不同时期林徽因的思想特征以及促成其思想变化的内外因素,通过那些看似零散的事 实让史料自身的言说有声有色。否则,无论林徽因传记在数量上有多么大的优势,都不 能真正表现出林徽因传记写作的文化水准,也难以真正显示出林徽因的创作和思想在文 学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第四,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方面,其在散文、小说及古建筑方面的专业论文 中也无不隐含着诗性。用怎样的语言和心境展现“一身诗意千浔瀑”的林徽因?用怎样 的语言和心境展现凝结多元文化之美的林徽因?诗与史的融会或许是展现毕生诗意的林 徽因的最好选择。当然,再现作为诗人的林徽因并不是要将林徽因传奇化和浪漫化,而 是要真正显示出一代才女的丰富而多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林徽因存留下来的著作与她过人的才华是不相称的。然而 ,相对于林徽因自己的遗憾,近半个世纪来我们对她的认识的简单和表面倒不免更让人 遗憾。不过,以林徽因的气质与才识,她注定属于曲高和寡的优秀层面,不可能也不必 要让她成为坊间热谈的人物。我们感到忧心的是,林徽因生活圈中的人多已远去,一些 健在的知情者也已经高龄,最大限度从直接或间接的当事人那里获取林徽因的生平资料 和研究资料(包括口述史)已经越来越紧迫。这无论对林徽因研究还是对林徽因传记写作 都是应该特别重视的。

收稿日期:2004-07-22

标签:;  ;  ;  ;  ;  

林徽因传记写作及其近几年研究_林徽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