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两岸经贸关系走出低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谷论文,两岸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岸经济携手发展,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经济紧密合作,其利益之大,尽人皆知。为什么台湾方面偏偏要“戒急用忍”,反对“三通”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台湾社会生态有个全面观察。
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对其民众思想性格的塑造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国家,但他作为祖国的边陲,先前受到荷兰的占领,后又割让给日本被殖民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在遭到两次殖民统治之后,又被蒋家政权强迫充当了“反共复国”的基地,再次与祖国大陆分离,并遭到高压统治和“二二八”这样的经历。当国民党政权被逐出联合国后,蒋家政权在岛内日益不稳,最终不得不开放党禁。台湾领导人更选后,更是不遗余力推动“本土化”和“民主化”,一方面,大大满足了台湾民众要“出头天”的夙愿,同时也使“台湾为主”、“台湾利益优先”意识空前高涨,而这种情绪又被一些人所利用,他们始终把与大陆统一看成是最大的矛盾和威胁,将阻挠“三通”与两岸经贸交往作为抗拒统一的筹码。
台湾社会这种政治生态和民意状况,用岛内学者语言来讲,是属于“情绪释放阶段”,他们从遭殖民无民主到初享“自由民主”,在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于台湾与大陆应建立一种什么关系等问题,还来不及作深入的理性思考。这种“情绪化”,模糊了“民主”与“民粹”的差别,台湾领导人“掀起的民粹风潮虽然曾经一时抚慰了族群情感的空虚”,但“未能满足民众的期望与回应民众之托付”。这些年,台湾民众手中的选票是庄严的,但这些选票却“交付给虚无的政治选举”,选出的政治人物又没有真正代表台湾利益,却带往两岸冲突的险境。台湾民众这种“情绪”说明,建立一个健康的两岸关系,还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首先恐怕应该是民意的理性沟通。
台湾这几年对岛内产业结构正在作出积极调整,提倡投资台湾,将重点产业建立在高科技的软件开发上,欲建“亚太高科技营运中心”,致力信息产业。但是,台湾在产业调整中,有一种目的是不够健康的,即以台湾为主和台湾利益优先,力争减少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在潜意识中有害怕台资流入大陆,防止台湾经济空洞化。当局者更是硬性规定“戒急用忍”,限制大企业到大陆投资,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限留岛内,将传统制造业和排污大、劳动密集型、使用设备陈旧的产业、有违规记录的产业转移到大陆,这实际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是泛政治化的表现。
在经贸交往中的泛政治化,既不合时宜也会丧失台湾在祖国大陆发展的商机。
两岸经贸合作涉及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当前两岸正站在千载难逢的振兴发展的历史契机面前,我们不应以局部的狭隘私利与成见,坐失机遇,否则我们将愧对先人,无颜后人。
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应当正视,要尊重现实,我们尊重台湾民众要求“出头天”和当家作主的愿望。历史的悲情是西方列强强加给我们的,台湾、祖国大陆和香港都是如此。只有全体中国人都携起手来,我们才可以真正走出历史的悲情,否则我们仍将受制于人;中国不真正富强起来,中国人就不可能有真正尊严。两岸只有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创中国人的二十一世纪新纪元,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两岸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无论如何,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制造“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一个中国”,才能共享主权的尊严与荣誉。
邓小平同志生前再三教导我们要尊重台湾的现实,他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即是针对现实的最合理性的政治设计,从香港顺利回归就充分显示出其生命力。在“一个中国”的共识下,祖国大陆香港与台湾三支力量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谁也不吃掉谁,有何不妥?这也是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趋势,不应该再以政治歧见干扰经贸合作了。
两岸间最大障碍莫过于思想障碍,这种障碍有历史的,也有人为制造的。台湾同胞倘若没有解除对统一的恐惧,没有建立对一个中国共识,没有产生对“三通”的强烈欲望,那么,两岸经贸交往要真正走出低谷,建立起良性互动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通过交流交往,引导他们以更宏观、务实、前瞻、理性的眼光看待两岸关系,从全体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最高利益与未来作思考,摆脱强加给台湾同胞的统独、族群、流派包袱,从而建立起两岸良性互动,使两岸经贸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排除了思想障碍不等于两岸经济必然会密切起来,我们还必须搞好合理规划,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良好的投资市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商谈并且签订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民间性协议”,切实保护台商合法利益,落实一系列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