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分析论文_倪翔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大大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319-0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且常伴随有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通过科学、有效、全面的护理工作能有效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循证护理法作为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方式,能够从动态、科学、连续以及更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住院开始护理,护理效果显著[1]。本次研究特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将详细报道呈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45.7±3.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岁,女性患者15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45.9±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电图监护、病情观察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护理小组

收集与急性心梗塞疾病相关的护理文献,然后结合患者的病情与需要,深入对急性心梗患者护理内容的分析,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结合科室整体护理水平以及医疗资源,创新护理干预方式。

1.2.2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病情、病史等)进行收集,做好详细记录,丰富患者的档案信息。

1.2.3提出护理问题

经过调查,急性心梗患者由于疾病情况等多有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抑郁,同时,因急性心梗多合并有别的并发症,故临床治疗难度加大。于是提出先关护理问题:如何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1.2.4循证护理实践

根据以上做出的分析结果,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1)做好疾病的监控,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疏导工作,并有耐心的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特点,这能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然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预后的要点。(2)掌握患者病情稳定期患者的睡眠情况,并及时做出科学的指导。(3)做好健康知识宣导,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护理人员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疼痛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4)鼓励患者们下床适当活动,并对功能恢复进行指导,告知患者康复护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宜心急焦躁。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死亡率高达49%,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恰当的护理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故适当的护理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4]。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常规的护理又很难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循证护理则通过有效结合临床医疗经验、患者实际医院以及科学研究结果来发挥护理作用,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完善护理方式[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通过对患者的疾病诱因进行分析,在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的同时,密切关注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的防止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大大提高了护理效果,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布威海丽且姆·买买提,王小梅.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5,22(11):120-121.

[2]郑星,王业娟.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433(30):6850-6851.

[3]李丽.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13(4):12-12.

[4]王淑荣.循证护理在80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11):89-90.

[5]仲崇媛.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16,23(3):69-70.

论文作者:倪翔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1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塞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分析论文_倪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