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新[1]2002年在《论加强中师生的信仰教育》文中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德育效果“实质性低迷”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中师学校中的德育也不例外。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信仰教育的薄弱是最根本的原因。德育的实质和真正的意蕴是信仰和信仰教育,德育的失落就是信仰教育出现问题。加强对中师生的科学信仰教育,不仅是中师德育走出低迷、实现高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师培养目标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和有效手段。 本文从信仰概念的内涵、特点、功用以及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讨论入手,针对中师生信仰教育和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重视和加强信仰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中师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小教师资的需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中师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师实施信仰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师生实施系统的信仰基本常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观和科学的信仰体系,给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同时,通过加强信仰教育形成中师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真正提高德育的效果。对中师生信仰教育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由浅入深、分层次有重点安排的特点,从信仰基本常识的教育入手,重点对学生进行以“四信”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同时还要增加优秀文化传统中有关信仰内容的教育、宗教常识教育和师德常识教育。 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师信仰教育的目标、结合中师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中师信仰教育应遵循的五个原则,即需要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针对中师生信仰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加强中师生信仰教育的措施。一是提高信仰教育在整个中师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二是提高信仰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叁是多方位构建信仰教育的渠道;四是信仰教育中要把握好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五是建立双向互动的教育机制,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内化功能,提高德育和信仰教育的效果;六是优化信仰教育的内外环境;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开拓信仰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毛阳芳[2]2006年在《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它不仅作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对个人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是民族与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在当代中国,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决定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和行为方式,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中小学师资的后备力量,他们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更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引导师范生树立科学的信仰,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普通师范院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信仰和信仰教育的内涵、相互关系等相关理论;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铸就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高度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师范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当前社会的现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师范生的信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人生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叁个层面对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的目标定位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围绕目标,提出了新时期信仰教育的新理念,对信仰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信仰教育对策,力图为解决新时期师范生的信仰教育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胡颖[3]2017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也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教学效果、教师评价和学生反馈进行深度分析。本文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现状为“立足点”,以提出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对策为研究旨归,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现状,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结构维度为切入点,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在开发主体、课程资源整合、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尝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与优化提供“药方”,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而不懈努力。全文包括叁个部分: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概念和功能审视。这一部分主要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一般理论,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概念、内涵以及结构维度,总结概括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这一部分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在当前面临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等多重张力中呈现的现状及其成因。立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现实境遇、深层原因两个视角,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第一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叁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的对策探索。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逻辑终点和研究旨归。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对策,旨在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多重障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王振成[4]2012年在《我国高校党的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飞速变化的形势下,如何坚持和改善高校党的领导、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摆在高校党组织面前的首要任务和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党史党建研究领域中,对党的监督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党内监督和民主党派、社会、媒体等对党监督的层面,从党的政治领导性监督的角度研究党的监督问题的文章和着述并不多见,从该角度研究高校党的监督的文章则更为鲜见。本文从高校党的政治领导性监督的独特视角,研究了高校党的监督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历史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党的监督的对策。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我国高校党的监督是高等学校党的领导题中应有之意,始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建立之初,随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本质特征。虽然随着高校领导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党的监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加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更有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提高认识、增强意识、强化制度、理顺机制的基础上,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当前,高等学校党的监督存在着监督“缺位”、“越位”、“失位”和“空位”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党的监督的权责定位不够清晰;二是对党的监督的目标要求不够明确;叁是党的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意识缺乏;四是对党的监督的边界划分不够清楚;五是党的监督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六是党的监督有比较明显的被边缘化状况。基于以上分析,文章从强化意识、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畅通渠道和理论武装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监督的对策。认为加强高校党的监督,首先必须强化监督意识、突出监督重点。要强化高校党组织作为监督主体的责任,同时还要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以及附属组织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要以对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监督为重点对象;其次必须厘清权力边界、完善制度机制。要科学清晰地界定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从而明确党的监督的边界,避免监督“缺位”和“越位”现象的发生。要以大学制度建设为根本加强监督的制度建设,通过监督机制的完善来实现监督的目的;第叁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突出广大党员在党的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重视民主党派和群众监督对党的监督的辅助作用,形成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监督格局;第四必须重视理论武装,提高整体素质。要重视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其的说服力,使高校广大师生理解特色理论、信服特色理论、自觉实践特色理论,从而提高其政治觉悟、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和推动高校党的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胡岱霖[5]2017年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学术科研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亦是新思维与新观念传播的重要场所。随着新思潮的不断渗透和浸入,各类意识形态在大学校园形成了激烈交锋的局面。为有效应对大学校园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的新问题,高校必须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防止其在各种意识形态冲击下随波逐流。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构建成为了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西方主流学者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意义。其次,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给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带来的挑战,社会转型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带来的挑战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所面临的挑战及危害。最后,通过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所面临的挑战及危害,提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原则与对策。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管意识形态、立德树人、改革创新等原则;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从强化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认识、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机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等途径,采取“接地气”的方式,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学生的心中,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
王雪燕[6]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廉洁教育,以此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仅对提高干部、教师素质,净化高校育人环境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并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来加强廉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基于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现状和背景,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研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问题,以邢台学院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论述廉政文化及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作用,阐明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高校廉政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高效廉政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借助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促进高校廉政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高校干部和师生形成廉洁意识,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又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因为廉政文化建设事关人心向背,是党和政府聚人心、树形象的重要工程。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高校廉政文化重在建设。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产生摇篮和传播的场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未来接班人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全面性认识不足,工作途径狭窄,拉关系、走后门、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等现象存在;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上有误区,重成绩、轻教育,重干部、轻师生,重现象、轻本质;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和大学生违法违纪现象对廉洁教育带来了负效应;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方法等尚不健全,廉政、廉洁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形式简单、内容不全,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不落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未引起重视。针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重塑官德师德形象,率先垂范影响学生;丰富廉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全方位多渠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党委对廉政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多措并举,净化校园土壤、优化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校园,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张瑞[7]2015年在《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职教师范生作为职教师资的后备力量,其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成长中缺乏关怀,又渴望关怀。将"关怀"作为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旨,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指导意义。本文以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美国的关怀教育理论及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关怀思想,并据此对职业院校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度和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关怀"作为主旨,以职业道德能力发展规律为主线,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和保障路径进行了构建。在目标构建上,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使命的嬗变,职教师资工作任务和劳动对象的特点,提出阶梯性的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体系,满足职教师范生作为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的人本需求,激发职业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内容设计上,从外在规范和内在能力的两个维度,确定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框架。外在维度,通过对我国及美国(关怀教育理论发源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分析,确定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心。外在维度,通过对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能力结构的分析,解构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要素。基于此,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规律,从师范性模块、技术性模块和学术性模块,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并详细阐述。在实施路径上,紧扣职业道德能力发展规律,提出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即教师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教育实习”为主导,通过“四层面叁阶段”教育实现;技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通过“轮循管理系统”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施要以“以能养德”为路径,通过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和学术规范引导结合实现;其他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通过日常生活、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做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和技能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提出建立实习导师制度;建立学校实践共同体和企业实践共同体,作为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推动我国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兰公湖[8]2006年在《当前中职生道德情感的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中的道德教育注重知识性德育,而忽视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以致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知行不一的现象。道德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涵而言,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并非游离于全面发展教育之外,而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中职生教育的困惑出发,以中职学生当前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基础,探索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实践,以期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职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措施作了一些针对性的探讨。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一,从自己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体会和对中职学生教育的体验出发,提出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并强调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重要地位。第二,分析了中外道德情感教育研究的现状,比较了中外道德情感教育异同,提出了个案研究的可行性。第叁,分析了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四,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访谈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结合必要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第五,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道德情感教育的含义和意义。包括:情感、情感教育、道德情感的含义;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对中职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意义。道德情感具有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等。从道德教育目标出发,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弥补以往道德教育重认知轻情感的偏向。第叁部分主要在中职学生调查报告详实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职生道德情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分析了中职生主要存在的问题:认知能力的偏差;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缺乏良好的意志能力;较强的自我防卫机制;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关注,但缺乏自信,易滋长自卑感,直至自暴自弃等。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道德情感教育的相关理论。包括:斯密的道德情感论、道德教育自由选择论、人文主义与人文教育理论、生命德育论等。根据以上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我认为实施道德情感教育对于引导中职学生改变自控能力差、自私、虚伪、专横跋扈、心理闭锁、逆反、冲动等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培养中职生的自由独立人格,让他们自主自立,面临价值冲突能够做出正确抉择,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鄢朝昕[9]2014年在《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使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其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得失与发展路径,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法律专业开办与法制教育开展情况以及法治社会发展趋势对大学生的期望。第二部分是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二是高校管理部门的缺位,叁是大学生自身的不足。第叁部分探索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出改进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协调统一,包括抓好法制课堂教学、营造法制校园氛围、强化法制建设意识;提出扩展教育内容,形成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合力,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法制教育中大力强化法律意识的培养、发挥好法律知识教学的育人功能;提出强化教育效果,突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包括加大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优化法制教育整体环境、增加法制教育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论加强中师生的信仰教育[D]. 廖立新.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2]. 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 毛阳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 胡颖. 西南大学. 2017
[4]. 我国高校党的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振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D]. 胡岱霖. 吉首大学. 2017
[6].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王雪燕. 大理学院. 2014
[7]. 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张瑞. 天津大学. 2015
[8]. 当前中职生道德情感的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D]. 兰公湖.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 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选择[D]. 鄢朝昕. 江西农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