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左春磊,王然,宋晓东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左春磊,王然,宋晓东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2

摘要: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别采集20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行血常规检查;分别对室温下放置10min、2h、12h和24h后的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对血常规检查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末梢血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P<0.05),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白细胞(WBC)分类百分比和静脉血无差异(P>0.05);静脉血的WBC、RBC和Hb不同时间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PLT较放置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较多,选取静脉血在2h以内进行检查可以降低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测;影响因素

引言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为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在医疗诊断过程中所必须要做的三大常规检查之一。临床上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状以及数量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的分布,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了数据参考[1]。血常规检验是检验科最为基本的检验项目,所以其结果的准确性不仅是对患者血液疾病诊断的基本依据,而且也是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反映。但是临床上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的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不同的因素的影响,比如采血的部位、采血的方法、血液样本保存的时间以及血细胞分析仪的准确性等,都会影响到血液测试的准确性[2]。从而造成血液的重复采集,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断以及治疗。本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健康检查的160例志愿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检测数据,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标本来源: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健康体检者。纳入标准为: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⑵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⑶血液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AFP、癌胚抗原定量等。排除标准:⑴恶性肿瘤患者;⑵合并有机体严重疾病者;⑶皮肤出现溃疡、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⑷严重感染者;共纳入研究对象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2~56岁,平均(43.6±12.5)岁。

1.2试剂与仪器 采用EDTA-K2真空采血管及EDTA-K2末梢采血管 深圳迈瑞公司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及迈瑞生产的BC-5380配套试剂。

1.3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⑴静脉血采集:取坐位.手臂伸直。暴露穿刺部位,选取合适的肘静脉,常规消毒,抽取所有受检者肘静脉血于2支EDTA-K2真空采血管内,测定前应将静脉血样品按照全血质控品颠倒混匀的要求,颠倒混匀10次,避免血液凝固,但不可剧烈振摇,以防溶血。根据标本采集时间放置10min、2h、12h和24h后的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根据保存温度的不同分为室温保存组和4-8℃冰箱保存组,其他检测条件相同。采用深圳迈瑞公司BC-5380血细胞分析仪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血常规检测。标本每次测定前,都要先进行质控品测定,空白计数符合标准。⑵末梢血采集:采用无名指指尖腹内侧取血法,采集前轻轻按摩采集部位待自然充血后,行常规消毒,采集者右手持消毒采血针,将采集部位固定,自指尖腹内侧迅速刺入,然后拔出采血针,弃去第一滴血,用EDTA-K2末梢采血管采集约200μL血液。分别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者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送检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立即送检白细胞计数大于24h送检,红细胞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小于24h送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不同保存温度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室温保存与4-8℃冰箱保存的血液样本,红细胞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各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采血部位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静脉血的血液样本,红细胞数低于末梢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常规检验主要是针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按照血液有效成分的变化实施指标控制。血常规检查主要指标为WBC、RBC和PLT三个系统,随着血液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流动,参与机体代谢的每项生命活动,对机体新陈代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常规检查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观察,依照仪器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了各项指标变化的控制效果,提升了诊断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3.1送检时间送检时间延长,血小板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出现黏附、聚集现象,变型、肿胀的血小板离子吸附在抗凝管壁上,会使检测结果会偏离正常值。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及时将血液样本送检,在血小板离子变型之前,进行血液分析。

3.2保存温度采血时,血液样本需加入一定量的溶血素,溶血素在温室状态下,其活跃度很高,能够溶解部分白细胞,白细胞质溢出,会使细胞体积缩小,白细胞计数减少。为此,冷冻状态下的血液样本,溶血素对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的影响会相应降低,可以有效避免细胞核、颗粒变性[4]。

3.3采血部位由于末梢血管管径狭窄,血液流速高于静脉血、血液温度低于静脉血,末梢血中的白细胞更易聚集,所以计数普遍高于静脉血,而红细胞、血小板则不同,采集末梢血样时,针刺深度不如静脉血深,红细胞、血小板在挤压刺激力量不够的情况下,其检测结果也会相应下降。此外,人为操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血液样本的检测状态,所以在血常规血样采集时,无论是选择哪个采血部位,都应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3.4人为因素

3.4.1血样标本选取本研究中,末梢血中的WBC、RBC和Hb均明显高于静脉血(P<0.05),与相关报道类似。此外,由于末梢针刺的深度不够也会造成血样标本采集出现差异,造成PLT聚集,使得血液样本稀释,最终导致PLT检测指标出现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理论。末梢血检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均明显低于静脉血,其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容易受到限制。

3.4.2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检测时间要尽快对标本进行送检,采血后要使抗凝剂与血样均匀混合,提高标本的采集和检验效果。血细胞代谢活性较高,因此,检验时间越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WBC、RBC和Hb指标在放置不同时间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指标发生明显改变。PLT指标在放置12h后明显低于10min时

3.5生理因素是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原因。性别、年龄、种族、活动状况、精神状况、药物、季节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常规检测指标。

3.6仪器因素实验室缺乏相关配套校准物时,标准血液分析仪的校准非常容易产生误差,导致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自动化仪器可以明显提升检验操作的工作效率,降低人为误差,提高准确性。

3.7试剂因素目前广泛使用的抗凝剂中,EDTA盐可以明显降低对白细胞形态及血小板状况的影响,可以明显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试剂浓度容易受到血细胞计数的制约,导致中性粒细胞肿胀,降低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临床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通过展开讲座各种形式加强关于临床血常规查看工作的宣传工作,使各级有关领导与有关查验工作人员进一步了临床血常规查看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临床血常规查看工作人员供给良好的工作环境,替换落后查验设备,改进工作条件,进步关于血常规查看的质量控制的注重程度,强化建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定时安排对查验人员进行训练,学习把握临床血常规查看的根底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不断进步业务素质与业务工作能力,把握标准准确的查看办法,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尽力,以进行质量控制。

4.1血样标本收集前管理进行血样标本收集前,应对病人的生理情况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关于也许影响到查看成果的一些情况应提前剖析评估,最好固定某一时间进行查看,将不同生理情况对查看成果形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4.2血常规标本的质量控制由于静脉血的检测通常较末梢血准,因而临床血常规检测宜进行静脉采血,保证采血部位肌肤情况良好,无残缺、炎症、水肿等不良情况。为避免血液穿插感染及标本溶血,宜运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进行采血。采血过程中因留意标本稀释以及溶血等表象,保证血液标本的量与抗凝剂坚持适宜份额。标本收集完成后便应及时进行送检,为了得到最好检测结果,通常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于收集完成后10分钟内或许半小时后至2小时内进行检测为宜。关于不能当即进行送检的标本,必须妥善保留。

4.3血常规查验的质量控制有关部分应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关于查验仪器的管理以及查验程序的标准。查验仪器有必要定时进行保护养护,以便保证查验成果的准确性。有关查验人员有必要严厉依照查验进行操作,每日对仪器进行清洁。校准仪器前应对其管道完全清洁,清洁结束后测定空白试剂,保证本底符合要求。运用全自动血液剖析仪进行查验时宜选用原装配套试剂,能够有用进步查验质量,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应当挑选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

结束语

总之,影响临床血常规查看成果的要素是多方面的,采血部位与方法、检测时间、以及仪器要素等均可参加其间,为了进一步进步提高检测的质量,有关部分及工作人员应继续不断增强进步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标准意识,严厉依照操作标准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童学农.血培养、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在菌血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121-122.

[2]赵晋芳.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7):2261-2262.

[3]马芬,李长春,周文君.530例贫血儿童的血常规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69-1470.

[4]孙秀山,颜洁,管泽琴.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3,34(3):440-441.

论文作者:左春磊,王然,宋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左春磊,王然,宋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